中国56冲明明是自动步枪
中国56冲明明是自动步枪
明明是自动步枪的56冲头为什么叫冲锋枪?有人说这东西火力大,冲锋很好用。有人说,建国初期对轻武器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56冲头为什么叫冲锋枪?这个问题可以从战争年代说起,其实在战争年代,中国对于冲锋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称呼,世界上对冲锋枪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德军将冲锋枪命名为Maschinen-Pistole,意为机关枪。
在中国,大部分武器都是外国制造的,没有统一的称呼。它们通常被称为轻机枪、短机枪、便携式机枪等。最后能统一成冲锋枪,其实和红军有关。
红军虽然武器落后,但战术理念一点也不落后。它经常集中优势兵力,用密集的手榴弹雨和猛烈的冲锋枪、机关枪来打击敌人。
例如,在著名的夺取泸定桥战役中,17名手持MP18冲锋枪的红军勇士在桥头堡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成功攻占泸定桥。
由此可见,与能射能拉的栓动步枪相比,不设阵地就能手持发射的冲锋枪简直就是为突击战术量身定做。便携式机枪被称为冲锋枪,名副其实。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缴获的斯登、M3冲锋枪增多,解放军开始为步兵班装备少量冲锋枪,作为步枪的火力补充。虽然射程较短,精度也不好,但近战时的凶猛火力还是很不错的。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中国全面重装苏联武器,仍然采用类似的配置。建国初期的步兵班武器中,正、副班长使用54挺冲锋枪(ppsh),普通步兵使用53挺骑兵枪(莫辛纳甘)。
中国引进全套苏联AK47和SKS生产技术后,冲锋枪作为班组火力补充的思路没有改变。另外,当时的中国太穷了,更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中远距离的瞄准射击能力,还需要控制弹药的消耗。因此,他们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
中国引进全套苏联AK47和SKS生产技术后,冲锋枪作为班组火力补充的思路没有改变。
另外,当时的中国太穷了,更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中远距离的瞄准射击能力,还需要控制弹药的消耗。因此,他们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弹射如水的AK47不适合人力使用。半自动SKS作为主力步兵步枪替代53骑兵炮;而AK47依旧定位为栓动步枪的补充火力。由于是54式冲锋枪的换代产品,所以似乎继续称为56式冲锋枪。
虽然后来我国对冲锋枪的定义趋于明确,如1990年代《中国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中的定义,冲锋枪是单兵双手手持,可以发射手枪子弹的轻型自动枪械。
56冲虽然可以双手握持,但显然不符合“发射手枪子弹”的定义。但此时,56冲这个名字已经叫了几十年了,已经开始被淘汰了,似乎改名意义不大,所以就这么叫了。
除了56冲之外,还有一些打着中国轻武器之名的枪械,与西方的枪械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西方习惯于在常规步枪的基础上,换一种尺寸略短、重量轻、携带方便的卡宾步枪。
卡宾枪英文叫carbine,结构与普通步枪基本相同,但枪身长度和射程均短于普通步枪,主要供有特殊需要的部队使用,比如AKS-74U对于AK74,M4对于M16,都算是卡宾型。
中国长久以来,都立足于全面战争,对小规模的特种作战装备,一般都用冲锋枪(这次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了,比如79和85)。
中国对于缩短型的步枪虽然也有尝试,但并没有沿用卡宾的称呼,而是称为短自动步枪,原因很简单,中国的轻武器词典中,没有卡宾枪的说法,直接用“短自动步枪”,意义明确,便于理解。
还有狙击步枪,其实西方对于狙击步枪(sniper rifle)和精确射手步枪(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狙击枪主要考虑在隐蔽环境中在中至超长距离上,一枪击毙目标;而精确射手步枪更像是一种介乎于突击步枪和狙击步枪的武器,既可以给予使用者一定程度的火力又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精准度,用于命中一般步兵无法命中的中长距离敌人。
但中国受苏联和传统思维影响,把带瞄准镜的远射程步枪都称为了狙击步枪,这样就让88狙这把本应定位为精确射手步枪的枪,经常被各种自媒体拿来和国外的专用狙击步枪相比,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受到了诸多的非议。
可以看出,中国轻武器类别虽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划分和称呼,但近年来已经有着向世界主流靠拢的趋势,国内推出的一系列新式的外贸武器更是直接沿用了西方的概念,相比有助于国外买家能更清楚地了解枪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