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年来「剧本杀」大行其道?究竟是什么让它流行起来的?

先说结论:钱、时间、技术都不够。至于这个技术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我后面会讲到。

二十年前,也就是2002年,看电视是中国人均最普遍的休闲活动。20世纪90年代,电视在中国逐渐普及。我查了很多265438年到0世纪初的休闲统计,电视机基本都排第一。一方面,电视是家庭娱乐项目,一家人可以一起看,符合当时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看电视也不贵。要知道,2003年上海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是3369元,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是1834元。

再远一点,中国在1999年开始有了黄金周的概念,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以年人均休闲支出计算,除去旅游,还剩多少?就连大家熟知的农家乐,也就是观光采摘,也是在2004年才逐渐兴起的。2005年上海市民休闲方式研究写道,62.7%的被调查者平时消费低于100元。

在钱有限的情况下,娱乐也必然是有限的,流行的东西不可能那么多样化。除了免费看电视,卡拉ok、上网、台球在当时也很流行。据调查,截至2003年底,上海有2000多家歌厅、600多家舞厅、65438多家网吧和900多家台球厅。现在除了这些曾经的娱乐项目,还有剧本杀、密室、射箭、攀岩、手工艺等多种选择。

不仅是钱不够,那个时候的人其实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我们以上海的调查为例。36-45岁年龄段是最忙的群体,闲暇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29%,其次是26-35岁,占28%。那时候,人们早工作,早结婚,早生育。最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时间。娱乐休闲这个新生事物是需要花钱花时间去发展的,不仅是剧本杀,很多娱乐形式在20年前都是很难发展的。比如桌游之类的游戏,天黑了请闭眼,狼人杀是2007年左右才兴起的。刚开始大家都是买了卡在宿舍或者家里玩。

我们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节省了。当年,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没有网购,所以家庭或个人的物品需求必须抽时间去购物;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经常要去图书馆查资料。

除了金钱和时间,剧本杀本身就偏向角色扮演。除了剧情,代入感也很重要。而且剧本要火,代入感对应的技术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这在20年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刚进中国的时候,剧本很粗糙。我个人玩的是印刷剧本,有些是直接从外国剧本翻译过来的,内容上甚至有很多错漏。当时我认识的一个桌游店老板是个脚本杀迷,手里有很多脚本,除了巨人基本都是盗版。六七年前的事情,没有行业也没有正版。

来店里玩桌游的人应该不少,但是很少有人对剧本杀感兴趣,因为太粗糙了。书也粗糙,内容也粗糙,知道的人也少。后来老板要结婚了,就关了店。

现在,剧本火了,内容和制作也越来越精良。更不用说,还有VR,全息投影,解说,实景。这些技术手段本质上都是想增加代入感,玩家有代入感才有游戏体验。如果剧本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火了。20年前可能有作家可以写,但这些配套的东西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在最近的10年里,我们的社交其实已经从熟人社交变成了陌生人社交。剧本杀大多是一次性的,所有玩家都要及时统一,比游戏副本更难凑在一起。游戏在线,剧本离线。现在演过几个剧本的人,可能都是和陌生人一起演。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剧本能杀得火,还有《明星大侦探》的巧合。如果没有这个综艺节目,很可能剧本到现在还会保持小人物慢慢发展的趋势,不会这么快。回溯20年,恐怕电视行业没有条件做这样的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