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家三代人的名字都和数字有关
据说元朝有个规定,普通人要按照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的排名来取名字。也就是说,名字就是一堆数字。如果是,那还是假的吗?朱元璋家三代人的名字都与数字息息相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奇怪的真名,叫朱崇巴。他父亲的名字也很奇怪。他的名字叫朱。他爷爷叫朱楚一。“崇巴”就是“巴巴”的意思,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叫“朱巴巴”。可见朱家三代都与数字息息相关:祖父是一,父亲五十四,孙子八十八,都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朱家三为什么这样命名?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岳明老师解释说,朱元璋和他的父亲、祖先都出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定,普通人不能上学不能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用父母的年龄或者出生年月来命名。念明月老师在做解释的时候,并没有给出这个解释的来源。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出处。清代俞樾在卷五《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中,在无职之人,不准起名,乃以官阶、父母年龄为名。”意思是说元朝禁止普通百姓取官名,只要求他们按官阶或父母年龄来凑数。俞樾还列举了道光年间绍兴地区的命名习俗作为佐证:“近年来,绍兴农村以数字命名的人不少。比如丈夫二十四岁,女人二十二岁,使他们四十六,孩子取名四六;夫二十三岁,女二十二岁,***四十五个,孩子取名四五个。”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取名“崇巴”,大概是因为他父母生他的时候刚好88岁;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生他的时候刚好54岁。这样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属于正常生育年龄。但朱元璋的爷爷朱楚一的名字,就不能这么解释了。他的名字是第一天。他父母生他的时候才一岁,这是不可能的。人类没有那么多生育能力。那么朱楚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岳明老师的解释,这个名字应该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概是因为朱初出生在初一。不过,翻阅朱元璋的家谱,朱楚一手下还有一个叫朱的兄弟姐妹。初一生初一,初二生初二。这难道不是巧合吗?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楚一的名字来源于排名,不一定是兄弟姐妹中的排名,也可以是同宗兄弟中的排名。也就是说,同种族同世代的男人中,朱楚一可能是第一个出生的。与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猛将张士诚,也以数字为名,称张。“94”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总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宗兄弟中的排名。要知道,以前有很多家,一家几千人。同龄的男性完全有可能排在第九十四位。据俞樾考证,朱元璋的弟弟常遇春的曾祖父是常43,祖父是常55,父亲是常66,都是编号。朱元璋的另一个弟弟唐河,有一个更有趣的祖宗名字。他的曾祖父是唐五一,祖父是唐,父亲是唐。他们不定期说,节假日都是。爷爷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日。以数字命名人名的习俗不是元朝的行政命令。朱元璋、张士诚、常遇春、唐河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出生在元朝,他们都是没有官阶的平民。由于这些平民起名时都用数字,所以说“元朝的普通人如果不能上学做官,就没有名字,只能用父母的年龄或者出生年月来命名”可能是对的。
事实上,有确凿的例子证明,元代确实有一些非官方的人不以数字为名,或者有除数字以外的其他官方名称。我经常查阅《元史》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元朝契约。参与契约的当事人多为平民,如祁门县的李文贵、徽州的谢知富、休宁县的吴兰友、晋江县的蒲阿尤等。这些人是商人或农民,但他们都使用官方名称,而不是数字。如果元朝政府真的禁止百姓用官名,那么这些人最多只能私配姓名,恐怕也不敢在签约时不用数字。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给数字命名并不是元朝人的专利,而是由来已久的习俗。我手里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的名字叫史思三。这个名字和朱楚一、常武武、张一样,也是一个数字号。至于是来自父母的年龄还是兄弟的排行,恐怕得问石四三自己才知道。我手里还有一本《元典章》,是南宋几位名臣编的。民事案件中许多当事人的名字都是有编号的。举个例子,有一份判决书提到,一个人以一个姓的姓来称呼一个姓,这个姓是一个姓,这个姓是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后来,那个姓的男人死了,他的妻子张改嫁给了一个姓胡的男人,生了两个女儿,胡和胡武氏
后来,张的儿子季祖长大后,又娶了曹,曹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九。如果把张看作是这个家族的祖先,那么这个祖先的后代除了继祖的官名以外,都是以数字为名的。非常夸张。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数字命名人是一种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元朝的人们只是遵从这一习俗,并不是因为官方的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