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的技术,一步一步的优化,你知道吗?
书本,作为一种文字以及知识的载体,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最早的文字符号大都记载在岩石及一些可以凿刻的物体上,再到后面就出现了凿刻在龟甲和骨头上的甲骨文。随着文明的发展,记录文字符号的载体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甲骨文
卷轴装订是最早的中国传统书册的装帧形式,它装订的方法是通过使用很多张纸粘起来,连接成一个很长的篇幅,再用木杆作为它的轴,奢侈一些的也有使用金、玉、瓷、象牙作为这种装订方式的轴。这种装帧方式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加上当时的书籍大多数为抄写在纸张上的,最后再被装成卷子,所以到了后来的书都沿用以前的称呼,叫做卷书。即使到了现在,也能经常看到很多书画仍然使用卷轴式的装帧方式,最常见的一般都是立轴和横轴的两种。
卷轴
在唐朝末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也就是同样为中国传统书册装帧方式之一,经折装。这种装订方式最初出现在唐朝末期,它采用的装帧形式是利用一个长卷,把它一正一反地翻折叠在一起,将它变成长方形的一大叠,最后再这一大叠长卷的最外层一前一后各追加一张质地更加坚硬的硬质纸张保护。这种装帧方式多见与僧侣宣传讲解佛经的时候手上持有的经卷,所以这种装帧方式又被统称为梵夹装。这样装帧的书籍会比之前的卷轴装更加便于人们进行阅读。
经折装
使用经折装这种装帧方式既然有它的优点,那么它肯定也有缺点,由于采用经折装这种装帧方式的书籍,在长期的翻阅以后,书籍的折缝处经常会断裂开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断裂形式,才启发了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装订法:蝴蝶装。这种装帧方式是最早采用书页成册的装帧方式,最早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它的装订形式是通过把每一张书页按照中缝进行对折,将印有文字内容的一面朝里,再以中缝为基准,把整本书每一页对齐,然后使用糨糊把它们黏在另外一个包装纸上,最后就成册。由于采用蝴蝶装的方式装订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在用两翼翩翩飞舞,所以就起名为蝴蝶装。在这种装订方式中,包装在书籍前后的硬质纸就是“书衣”,书衣的左侧可以贴写书名等信息,翻阅的一面被叫做“书口”。到这里已经差不多有现代书籍的意思了。
蝴蝶装
这种装帧方式随着经折装出现在唐朝后期,但是蝴蝶装在宋朝极其盛行,到了元代都还在沿用这种装帧方式,最后在明代被淘汰。同样的,蝴蝶装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蝴蝶装它好就好在不像一般的册页书把较大的幅面分为两半,便于阅读,同时蝴蝶装书籍存放时书口朝下,四周朝外,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虫防尘效果,不会轻易使内部的文字内容受损。但是蝴蝶装的缺点就在于阅读时,翻阅一面会遇到两面的空白,也正是因为如此,到最后蝴蝶装被“包背装”所取代。
包背装
包背装又被称为裹背装,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新型装订方式,起源于南宋后期。它装订采用的策略是把书页背对背正折起来,让文字面朝向外部,将版口视为书口,让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最后用纸捻穿订,加上书衣绕过书背进行包裹。这种装订方式大致和蝴蝶装相似,但是因为书页正折,版心朝向外部,所以每一页的文字都是相连的,相比起蝴蝶装更加易于阅读。包背装在克服了蝴蝶装的阅读不便等等缺点的同时,还保留了蝴蝶装书背粘连的优点,加上本身特有的穿孔装订,使得书的牢固程度大大提升。
穿孔装帧
南宋时还出现了“线装”的书籍,这种装帧方式是将书页连同前后的书皮装订在一起。虽然这种装帧方式出现在南宋,但是真正开始流行起来是在嘉靖以后,在清代基本上就已经默认采用这种线装的装帧方式来装订书籍。线装装帧标志着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基本走向成熟,也是我国传统书籍装订的最后发展阶段,它特别受历代的藏书家喜爱。
古书
书籍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意志和理想的最佳体现,是表达人文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艺术的载体。在人类的人文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苛刻”,几乎对任何与精神追求有关的事物都是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的。而书籍装帧的发展进程,正是人类越发在意和享受精神追求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