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洞穴群在哪里?

二郎山位于仪陇县城西25公里观音场西南约3公里处。在二郎山脚下,沿着山脊小路,爬到通往山顶的第一个入口。路边躺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的顶部平整光滑,像一个打磨过的垫子。关于这块奇怪的石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古代,一场战争灾难会危及山中居民的生命安全,二郎神杨戬大显神威。他化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在山下数百米的黄瓜滩上洗脚,使河流瀑布上涨数尺,吓得敌兵不敢过河爬山,看了一夜的风才得以逃脱,从而挽救了山中居民的生命。后来,为了感谢杨二郎的救命之恩,人们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庙,塑造了一尊金像二郎,虔诚地祈祷。后来,这座山改名为二郎山,是一块曾经供二郎神坐过的大石头,取名“二郎石”。

过了二郎石,沿着一条平坦的山路走,二郎庙就在前方不远处。

二郎庙外有一条长崖,平而直,有斧有剑。从明朝后期开始,有人在悬崖上挖洞穴躲避战乱。直到民国初年,陆续有几百人来挖洞。在这个悬崖上挖了九个洞穴,就像九个石室,总长43.5米。崖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八个洞,下层只有一个洞。下层崖洞狭窄,长7米,高1.6米,深3至4米。这是通往楼上的唯一通道。这个山洞里有两处碑文。一条是:“崇祯九年(公元1634年)五月十九日,因水流,此洞已挖三百六十五年。按照明朝的历史制度,“钱总”是驻扎在首都的三大兵营的主官之一,所以可以看出,冼是明朝崇祯年间在首都任职的武官。他不知什么原因去了川北的保宁府,后又随战乱逃到琅琊边境,挖坑定居,以保全全家性命。崇祯七年碑文的左边,又有一段碑文写道:“清末汉大乱,蒲周二氏造新穴,名垂千古,后人避乱之地。“末端刻有‘日立,民国元年二十四月’的铭文。这段碑文也清楚地告诉人们,在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新政权动荡不安的时候,清朝残余的地方反动武装极力反对民主革命,借机勾结,使人民苦不堪言,逼得豪门掘崖挖洞上山,以暂时避乱世。

穿过下方狭窄的崖洞,往右走,不到10米,就是上方崖洞的入口。双手攀上崖壁,身体贴地,站平,俯卧撑,跃入洞中。仔细一看,这一排长长的崖洞,一排八个洞,一个挨着一个,总长40多米。洞口外墙用石条垒砌,长35米,高2.5米。墙中间每隔4-5米设一个40厘米的方孔,便于用土炮向外射击,打击来犯之敌。这是掘洞人精心布置的防御工事。

石墙和洞穴之间是一条2米宽、30米长的巷道。巷道内是一座有八个洞和悬崖的石屋。每个房间都有特殊用途。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一间是井房;第二、三、五、六间是卧室;第四个房间是存放谷物、金银和衣服的储藏室。此房有隐窑和龛台,可存放贵重物品,祭祀祖灵。它宽4.5米,高2.5米。洞口外的左右壁上,有一个横长1.93m,高0.66m的扁方形,上面的碑文写着:“王兵,生于朗邑,清同治二年归海春月人所训”,下面还有2000多个王兴人的名字。这足以说明晚清时期这里兴起了一场以王兴为主的大规模挖洞活动,为二郎山崖洞的宏伟气势奠定了基础。看第七洞和第八洞尽头的崖洞。一个是有厨坑残迹的厨房,一个是有简易晒粪坑的厕所。整排崖洞,从饮水起居到安全防卫,可以说做到了设施齐全,应有尽有,长期躲在洞里,叫人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