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肇庆西江两岸建四座塔?
崇禧塔位于城东南,面临西江北岸,远望巍峨壮观,近看直接云天.塔建于明代(公元前1582至1985年),历时四年之久,工程浩大,当时建塔所架的排栅长达四百丈,由当时知府王津主持动工兴建。 崇禧塔以塔基到塔颠高为57.5米;塔基高1.84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基为花岗石,浮雕有“托塔鬼王”群象,有头顶的,肩托的,还有双手高举的,形态各异,雕刻精致,耐人观赏。塔头为铁,塔身是砌砖仿木结构,内外砖面抹灰,彩色粉刷,内部各层铺木板,塔檐用琉璃瓦外伸铺谏,檐角悬挂钢质风铃***72个。在造型方面,由上而下,每层高度递减,塔檐和平座的宽度,也随之逐渐收缩,显得玲珑高光,游人可由西北方向的乾清门进入塔内,循级盘旋直至塔顶。 古塔重修色更鲜,
江干一柱独擎天。
九层路转朱栏护,
八面门开暗道连。
图案玲珑夸功匠,
烟云缥缈拟飞天。
朝霞旭日风帆影,
已历沧桑五百年。 “古塔烟云映帆影”是市内美景之一。崇禧塔于1962年7月7日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的古城,特别是靠江河而建的古城,几乎都有塔,北京的白塔、镇江的雷锋塔、苏州的北寺塔、广东的六榕塔、端州古城也是如此,而且还有两对相向四塔之多。 端州历来多水患,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为水患是由于河妖祸龙造成的,建宝塔可以镇河妖锁祸龙,这就是建塔的原因,端州流传最广的是“一篙插竹筏的故事”话说端州是二水挟州,它像一个竹筏浮在水面,随时可能被水冲走,洪水袭来,一泻千里,人物卷走,建塔就像有支篙插住竹筏,这是人们对塔寄托的良好愿望。 根据历史记载:1915年七月,西江河水暴涨。7月9日那天水位高达13.27米,景福围决口六百多米,肇庆全城受淹,百姓危聚塔旁。攀附塔壁,免于一死,因此对塔怀有深厚感情。有的说得更生动,传说建塔之前,这里是石头岗,又称跃龙岗,龙身伏在披云楼处,龙尾伸到跃龙岗,一旦龙尾跃动,洪水泛滥成灾,在跃龙岗建塔就可钉住龙尾,镇住了祸龙,保住了堤围,所以百姓把塔视为镇堤之宝,带来崇禧之喜。如诗言:“相传竹筏古端州,宝塔如篙镇激流,一柱千寻迎日月,九层八面阅春秋。” 肇庆有四座塔,恰好建在西江两岸,南北各有两座,互相对峙。先说北岸的两座塔,东边叫“元魁塔”,相传是渡头村有位读书人,在明代天启年间中了“探花”,奉勅建的,故称之魁塔;西边的塔是洪水来时救了百姓的命,群众起名为“崇禧塔”。 再看市区对面的两座塔。两座塔均是明代所建,两座也是东西相对,如笔挺立,后面衬以青山,构成一幅天然画面。西边的塔称“文明塔”,由于塔正对肇庆俯学官的文明门而得名,塔建在进塔岗上,进与镇粤音相似,故名“镇塘塔”,人们说:“一旦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有风雨,所以当地人称为雨云宝塔;东边的塔叫“巽峰塔”,因建在鸟榕岗上,故又称鸟榕塔。说也奇怪,这座塔虽年久失修,经历风吹雨打,但不生青苔,所以人们又称为宝塔。 北岸的元魁和崇禧一对姐妹塔和南岸的文明和巽峰一对姐妹塔,四塔东西相向,两岸相对。人们说是为风水而建的,民谚之:“西江水射羚羊峡,肇庆举子击黄甲”就含有此意。四塔为肇庆旅游增添不少景色,印象深刻,郭沫若先生1961年留下“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优美诗句,为此说明郭老对四塔有极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