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吃元宵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在正月十五,一家人会团聚吃元宵。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据说“元宵”这个食物的名字出现在宋末元初,因为人们习惯在元宵节晚上吃它。元宵又叫“元宵”、“紫苑”,在南方又常被称为“汤圆”、“水原”。宋人之所以称之为“浮饺”,是因为看到它们煮熟后漂浮在水中。
上元之夜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圆月始于圆”,一轮圆月当空照,人们聚在一起吃元宵,形状像满月。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燃,天上有两个元宵”,表达了人们合家团圆的快乐心情。
再看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放在开水里,放白糖、蜜枣、桂花、桂圆。南宋时开始有中间加糖的“乳糖饺子”,大概是更早的带馅饺子。从那以后,元宵的馅就分为甜的和咸的。甜馅一般由白糖、红糖、桂花、坚果、芝麻等制成。咸馅多为肉馅,只含肉或肉菜。元宵大多是水煮的,但也有油炸的。《吕氏杂记》中的“炒锥子”其实是一种油炸元宵。如今,元宵的吃法更加丰富,很多人甚至开始中西结合吃法。例如,巧克力已经成为元宵的馅料之一。
庆祝元宵节
鳌山灯杆和火树银花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最能概括这个节日的活动,就是点灯笼,放火烧。花灯和放火烧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保存活动,其余的花灯和社火表演都是由此直接或间接发展和延伸的。原来的灯简单静态,不能动,装饰也少,多为单一独立。在随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装饰迈出了第一步,对灯进行了内外雕饰。
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传统的节日,其节日习俗在今天的中国仍然相当流行。现在每到元宵节前后,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人们都要装点灯笼,赏灯赏花,烟花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最突出的活动除了灯,就是各种社火,舞狮、打龙灯、旱船、踩高跷、打腰鼓、跳秧歌,华侨住宅区也年年上演,广受欢迎。元宵节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狂欢节。
元宵节离不开“热闹”。花灯叫“彩灯”,社火叫“闹社火”,整个活动叫“闹元宵”,好像不闹,就不是元宵节。除了烟花和灯笼,各种社火的装饰和染色,元宵节最突出的就是人多。从元宵节习俗形成的那些年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看元宵的人已经忘了摸肩,满大街都是。
说了就要作秀。剧吵,剧也吵。当桌子载歌载舞,花儿旋转的时候,我们就忍不住要闹。
吵闹自有它的价值。中国人欣赏的是一边闹一边和的能力,所以比起“藏在山里”,更推崇“藏在城里”。其实春节,元宵节,社火都有取中间平安的意思。
同时,人们觉得生活这么吵就有意思了。所以它是生命的补充,是添加剂,是着色剂。有了它,生活充实、安宁、多彩。甚至可以说,这种噪音是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那一夜叫元宵,所以也叫“元宵节”,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它。因为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由一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潮汕地区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有趣习俗。
吊戏灯
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中,灯是光明和欢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十八,尤其是元宵节,潮汕家家户户都有打灯笼、挂吊灯的习俗。因为“登”和“丁”在潮州话中是谐音,点灯和加丁是近音,所以潮州人认为点灯是加丁的吉兆。元宵节,人们提着灯笼,陆续准备好纸和银香,在乡下的庙里点燃,回来挂在家里的神龛上,挂在床头,称为“挂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节后生了男孩,正月十三,家里人还要捅一对红灯笼,在灯下的红纸上写上名字,高高兴兴地挂在乡下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作为家里添丁的象征。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带着孩子去祠堂,在灯笼里点上蜡烛让孩子变红,接受周围村民的祝贺。宵夜庄严而热闹。
做一张桌子
在潮汕村,去年生男孩的家庭,还会在祠堂里夜宵设宴,庆祝“出丁”,俗称“做丁桌”。酒席分两种,一种叫“龙舟宴”,即许多方桌相连,宾客分两边围着吃,犹如划龙舟;另一种叫“走马席”,就是不管多亲近的朋友或亲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就走,主人再摆上菜招待另一批客人,一个接一个。后一种类型的宴会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举办。在旧社会,赶时髦的人渴望与邻居攀比,爱面子。每一个生男孩的家庭都很重视摆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甚至贫困家庭为了丢面子,到处借钱,导致负债累累,或者忍痛出卖兄弟,用得到的钱来应付沉重的案头开支。这就是俗语“生个好孩子,卖个大”的由来。解放后,由于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节捧鼎桌的习俗,但多在自己家里进行,也仅限于宴请亲友,人们富裕节俭,无人问津。
寻求幸福
元宵节,农村有很多祭祖活动。寺庙、祠堂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善男信女争相参拜,异常拥挤热闹。祭坛前摆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蜡烛、大吉(潮州橙)等祭祀品,被视为圣物。参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带回家,这叫“求福”人们认为用了这些圣物后,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财富。那些把圣物带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会归还。于是有人趁着人多的机会,偷偷拿着祭台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红火”。
扔一个快乐的孩子
元宵节那天,农村的大多数人在祠堂和大街小巷的空地上搭起了五颜六色的棚子,里面用泥塑了一尊巨大的弥勒佛,袒胸露乳,面带微笑。弥勒佛裸露的头部、肩部、肚脐、大腿等部位装饰有男女“爱泥童”。人们站在十几尺外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上的泥巴。如果中奖者喜欢小孩,那就是属于他的,但是在一些难以击中的部位,比如头顶和耳朵,中奖者得到的礼物是二三。未能胜出者将归摆放弥勒佛的帐篷主人所有。这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据说打“男孩子喜欢小孩”的人,以后都会有男孩子。所以,刚结婚的年轻夫妇,或者刚娶了媳妇,渴望抱孙子的爷爷奶奶,也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一旦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都会欢呼祝贺。我甚至满心欢喜地把“男孩女孩”抱回家,以为中了彩票是个好兆头,今年就能早点生孩子,发大财了。
过桥
元宵节期间,大部分潮汕人都有过桥的习俗,在旧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女子过桥,谓之“过桥”。在揭阳,元宵节,男女老少争相过桥,弟弟祈求将来有个好妻子;女孩祈求一个好丈夫和一个男孩;老人祈求健康长寿;孩子们祈祷长大。在普宁洪阳,还有“十五夜走桥”的习俗。“头桥”就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太平桥。两边栏杆两端各有两只石狮子。每到宵夜,男女老少都要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要回头,否则回头会不吉利。过桥的人也有摸石狮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孩子喜欢摸狮鼻,意思是“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男生喜欢摸狮子的肚子,说“摸狮子的肚子,娶个优雅的姑娘”;只有孕妇喜欢摸狮子的耳朵,说那是“摸了狮子的耳朵,生了个弟弟。"
此外,元宵节,潮汕一些地方还会采摘榕树枝、竹叶回家,放在过梁、火炉、禽舍里,祈求人口平安、六畜兴旺。有的地方新婚夫妇要在村里的老榕树下荡秋千,让村民往上面扔粪便,说扔得越多,今年生的男孩就越多;有的地方,农民要把屋外或田里的灰砖或土块捡回来放在猪圈里,称为“抱大猪十五夜”,祈求养大猪发财;有的地方,姑娘偷偷跑到菜园里,拿着一个榨菜(白菜)坐下来,说要“坐在一个白菜里,将来嫁个好丈夫”;而男青年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以后能娶到“优雅的姑娘”。有些地方举行了猪赛、鸭赛、鹅赛、鸡赛等比赛,晚上还有游魂活动。
外国民俗:
美国人的三餐
一般来说,美国人的三餐既随意又简单。早餐通常是果汁、鸡蛋、牛奶和面包。鸡蛋用热水煮或者用电饭锅煮,牛奶直接从冰箱里拿。午饭要在工作场所匆匆吃半个小时以上。吃饭时,人们从自己的小纸袋里拿出一些三明治、一根香蕉和一杯咖啡,这就是一顿午餐。晚餐,一般一两个菜,还有一些零食,水果之类的。有时,虽然晚餐菜单上有许多项目,但它们只是一些配料。人们最喜欢的食物是牛排或猪排,大块牛排150克以上。
四季农场
在美国,顾客经常开着自己的车进入农场,随意采摘西红柿、黄瓜、苹果、草莓、玉米等水果和蔬菜。这种农场俗称“司机农场”。在这个农场买的水果和蔬菜不仅新鲜,而且便宜。农户的这种配送方式,既节省了采摘成本,也节省了中间商的利润。同时也受到客户的欢迎,可谓“一石三鸟”。
自助家宴
为了更方便地招待客人,美国人经常在家里摆“自助餐”。尤其是招待两位以上的客人时,这种“自助餐”更能体现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亲近和不拘礼节。吃饭时,主人把各种食物摆在一张桌子上,所有的客人和朋友都拿一个盘子到桌子上,自己动手拿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在另一个房间坐下来,边吃边聊。自助家宴多为非正式宴会。他们没有餐桌,座位方便,更有利于主人和客人的随意交谈和自由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