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村乡的村名由来
西黄鹂:该村建于晋朝初,村东北有一兵部尚书(邢赞)建造的小堡垒,因小城堡呈黄色,故名西黄垒。
后改名:西黄里。现在称西黄鹂。
东黄鹂:该村建于晋朝初,村西北有一兵部尚书(邢赞)建造的小堡垒,因小城堡呈黄色,故名东黄垒。
后改名:东黄里。现在称东黄鹂。
西于村:该村建于宋朝。因建村初,村的形状似“鱼”故起名为鱼村,后来把“鱼”字写为“于”字。1937年分成两个村,因该村在西边,故名西于村。
西八方:该村建于东汉.因村东有东八方,故取名西八方。
东王各庄:建村于东汉,因先居者为王姓,故名东王各庄。
东八方:该村建于东汉,因先居者有八户,房八间,故名为八间房村,后叫成八方村。后距该村西1华里处又建一村,且取同名,为区别开,故名东八方。
诗坞基:据古钟上的文字记载,该村建于宋朝,原名失窝鸡(含意不详),后叫成诗坞基。
新 庄:建于东汉以后,从西八方村迁出一部分人在村西建庄居住,故名新庄。该村地处大洼地带,低洼易涝,唐堤从村东穿过。
前王约:该村建于元代,元代名臣王约曾在此树旗放赈,得名南旗村,后谐音为南齐村,明初改为前王约村,因元代王约曾救活很多当地人,百姓建有王约庙故。
典故:
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王约出朝救济河间饥民,分发救济物品均匀公平合理,调查灾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元史-王约传》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大德三年,辛丑1299年王约奉诏到京畿东道救济饥民,分发了五十万石米粮,所救活的饥民达五十余万人。藉此他上疏分条论述了京东地区的十件利弊之事,请求再调运粮米继续救济他们,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使百姓们获得了再生。(《元史-王约传》:奉诏赈京畿东道饥民,发米五十万石,所活五十余万人。因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之,中书用其言,民获以苏。)又刘敏中撰《敕赐赠荣禄大夫司徒柱国梁国文惠公王公神道碑铭》载:(王约)奉赈饥畿县,公(王约的父亲王松年)疾复作,众议将召约。公闻之曰:“饥民待哺使者,儿来如彼何竟”。弗召。
后王约:该村建于元代,原名叫北旗村(北齐村)。后随前王约更名而改为后王约。
考:刘崇猷保存的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重修刘氏家谱,该谱序上说:“我刘氏,厥初居北地边陲小兴州,永乐靖难(1399年),二世祖兄弟奉始祖母而南也,择居王约村,厥后椒蕃瓞茂……”可见1399年王约村已存在。
东于村:该村建于宋朝,因建村初,村的形状似鱼,故名鱼村,后把“鱼”写成“于”。1937年分为两个村,因此村在东边,故名东于村。
陵 城:据史书载:建于西汉,为阿陵市,属幽州。东汉建武元年(25年)有任光将军封为阿陵侯。北魏废市为陵城属鄚市,后被水淹无人。明朝中期,有朱、刘两户在旧城北面建村,仍称陵城。该村北靠七陵公路,古洋可流经此村中心。***分4个大队。
苏 庄:建村于明代。束氏自任丘搬至此地建庄,故名束家庄,后以谐音改为苏庄。该村西靠古洋河。
侯圪垯:清朝初建村。因村北边有大土圪垯,故起名后圪垯,后来写成了侯圪垯。
军 庄: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移民至此,先到这里的有高、李、马三家,因此地养过兵,故起名军庄。
张家庄:建村于明永乐年间,有河南开封张宜(官居守备)在此建庄,故称张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张家庄。该村东靠古洋河,地处大洼地带。
便家铺:明朝建村。有任丘姓边的一户在这里种地某生,因搭铺居住,故起名边家铺,以后把“边”字写成“便”,故名为便家铺。
北芦庄: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市迁来姓王的到此落户,当时此处芦苇丛生,因而得名芦庄,因当时有两个芦庄,该庄居北,故名北芦庄。
史家庄:建村于明朝。原是土圪垯,四面环水,有姓史的在此安家,捕鱼为生,起名史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