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 道是什么

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 道是一个无法分析、无法言传的整体,古人称之为“一”。道的整体境界虽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可以在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感悟、体验,其真知妙义,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了。孙中山先生曾有“知难行易”的著名观点,借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道”也是“知难行易”,即用语言把“道”解释清楚是非常困难的,甚至释言一出,就已经远离道的真义了。但是在道的实践中容易体会,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有心寻道,道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譬如学习骑自行车,其中也有“道”。无论会骑车的人怎样讲授骑车方法,阅读多少骑车要义,初练的人上车总要摔跤,原来把握车子整体协调和平衡的方法,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多次实践,学车的人才能掌握要领,骑车自如,以至达到“车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骑车之道。当然,中国文化追求的“道”,不是骑车、打球,学习、工作等的小道,而是通过对天人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是觉悟宇宙人生的大道。四书之一,《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之道”是以修人生大道为宗旨,以“彰显人的光明德性、造就心灵高尚的新人、达到最高善的境界”为要义。如果说前一个是“小道”,则后一个是“大道”。二者有大小不同,但在认识本质上是相通的。“小道”遍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触之容易,体之亲切,而“大道”涉及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包罗万象,对初学者难度颇大,所以古人常用“小道”喻“大道”,引领学者进入体道之门。最精彩的喻道经典是《庄子》,上面寓言、神话、典故、逸事、小说、故事比比皆是。庄子的全部文学手法都指向一个目标——由体小道而悟大道。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称自己做学问是“龙虫并雕”,认为一个人应当“雕龙”大事与“雕虫”小事并做,不能轻视“雕虫小技”。据此,他称自己的书房为《龙虫并雕斋》,为自己的文集起名《龙虫并雕斋文集》。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修道,也应大道小道并修,大道是我们修行的最高目标,小道是我们悟大道的基础,是我们走向大道的起步点,不应忽视对日常生活中小道的觉悟。借用王力先生的观点,我们也可以说,悟道也要“龙虫并雕”,由小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