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最早出自纪伯伦的诗《先知》。原句如下: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tten why embarked.) 译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著小人物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书 名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作 者
徐泓
ISBN
9787300168098
类 别
个人传记
页 数
350
定 价
45.0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01-11
装 帧
平装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著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他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从民生出发,以影像抵达。在最官方的平台,讲述老百姓的故事。陈虻,一个被崔永元、白巖松、柴静等一众央视人视为精神领袖的人。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 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本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他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包括前言在内20章。附录6篇访谈。随书赠送60分钟的一个纪念陈虻的光碟。[1]
2作者简介编辑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人物采访专著《大人物 小人物》、与刘明华、张征合著《新闻写作教程》。主编的专著有《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所珍惜的——北大传媒30人》。
3书籍目录编辑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一部分[2]
那天我对天阳说,如果你爸能活着,我宁愿他是个平庸的人。天阳似懂非懂地望着我,没吱声。
是的,如果陈虻活着,我们不用在乎他是不是《生活空间》的创立者,是不是《感动中国》的发明者,那无非是两个曾经有些许口碑的电视栏目,没有它们,电视人依然可以选择鬼混或者追求
思想之虻 崔永元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 白巖松(1)
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 白巖松(2)
前言 徐泓(1)
前言 徐泓(2)
前言 徐泓(3)
前言 徐泓(4)
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陈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种 ***
陈虻: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定有一个完全不…
陈虻: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
陈虻:你们遇到的问题,我当年都遇到过
《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
陈虻:做人和做饭,我以为做人更紧要一些。(…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二部分
《生活空间》究竟是如何创新的?开拓了怎样的一块“新闻盲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
多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过陈虻,他们的报道在报纸、杂志上刊发,在电台、电视台还有网站上播出。从已经收集到的文字看,中央电视台孙金岭、《南方周末》刘天时所作的访谈更深入、更全面一些。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
纪录片,在央视是需要一级保护的产品
陈虻:国际纪录片有各种流派,你说我们这种拍…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
陈虻:电视纪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
陈虻:纪录片有剥削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陈虻:影像纪录比文字叙述的更有文献价值。
大道无术 万法归心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1)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2)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3)
陈虻:塑其行易,塑其心难(4)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1)
我不是在改片子,是在改人(2)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资讯。(1)
陈虻:别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资讯。(2)
陈虻:兄弟你看,我眼里有泪。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1)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2)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3)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4)
4精彩书摘编辑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
《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九
陈虻抽菸,多年的习惯,身边总带着烟。后来只抽柔和的“七星”。
他的烟盒,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时候,他会经常拍出这个烟盒: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著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菸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是不吸菸人的多少倍,吸菸如何危害健康。
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给你写出来: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我把这盒烟给褚时建,说您是生产菸草的,您给我写三千字,他也毫不犹豫地说,你等著吧,他告诉你这是烤烟型,它的菸丝产地在哪儿,它的加工工艺是怎么样的,更高一级别的菸丝是怎么过滤的,为什么卖这个价钱,成本是多少。
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菸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菸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我刚才给那几个行业的人,他们都知道写什么,但是给记者的时候,你会问让我写什么呀,也就是说记者在面对一些事物时没有一个知识背景,没有自己的思考角度。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座标系”,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座标系。
本篇博文的关健词:认知座标系、栏目理念、选题和主题、大圆和小圆
陈虻:长期用统一的座标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它把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住址串联在一起,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播出时段,和观众建立起“约会关系”。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陈虻正是在这一年里走进央视的。
他有关“座标系”的语录,也源自电视“栏目化生存”的大背景。
陈虻强调:一个栏目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座标系,否则就会摇摆不定,就会不清晰。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事件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你就会找到你这个栏目所特有的气质和品质。
他还说,面对事物的时候,我们坚持在一个认知系统中去分析和判断,这就是理念。当然还要把你的理念还原成具体的技术,座标系就是理念的具体化、技术化,长期用统一的座标系去进行判断,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栏目的理念。
问到《生活空间》的座标系,陈虻的回答非常明确:
第一个就是人性的座标,不管拍什么,我们都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考察一个人,从尊重的这样一个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理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座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是什么关系。我们努力用影像或者捕捉到的情节的片段,去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程序的发生和发展。
当我确定了这样一个座标系的时候,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放在里边观察,我都有观察和判断的角度,也有选择和取舍的依据。
陈虻经常拿《生活空间》当年拍摄的一个叫做《姐姐》的节目作为例子。这个节目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但因为是刨腹产,分不出谁大谁小,所以父母就把女孩任命为姐姐,让她担负起照顾弟弟的重任。陈虻认为这个节目呈现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在呈现价值理念方面最初却并不清晰。
陈虻回忆说,这个节目非常热闹,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天天在家打架,一会儿说妈妈偏心眼,一会儿弟弟欺负姐姐,有打有闹,有高兴有痛苦。编导想把这期节目叫做“成长的烦恼”,起名是最难的一件事,起名是概括你整个所要表达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叫“成长的烦恼”,想要表达的可能只是故事中的这些热闹。我当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就跟编导讲,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片子,从有趣做到有意义?
我想告诉他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个任命改变了这个女孩的生活。以后才会经常出现“你是姐姐,你应该让著弟弟”这种教训,家长教育她所有的方式,都是因为她是姐姐,所以被任命为姐姐,担负起她这个名称的责任以后,她的命运就改变了。
所以在陈虻的建议之下,这期节目被命名为“姐姐”。陈虻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名称的变化,还体现了栏目的座标系,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角度。
当我们确立“姐姐”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上看,把它放在一个人性的背景上看,我们就开始寻找它的某种可能性,我们在素材的组织上,就会更多去凸显这个称谓给她带来的命运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她造成的影响。这个女孩在面对这种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挣扎,以及她父母的那种漠然,那种麻木,觉得她就是姐姐,她照顾弟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这个故事不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它表面呈现出来的那种好玩和逗乐,而是让人从这种家庭结构上联想到一种传统文化。
……[3]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本书是柴静《看见》中提到的恩师,他是被崔永元、白巖松等一众名嘴称为精神领袖的人,他是提到《东方时空》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
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纪录著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这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达的启示录,思考的是如何用影像认识世界。
老实说,这是一本专业度很强的书,文字上不会太好看。然而,它却让我们,尤其是让新闻专业、正从事著新闻的人看到,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应该有着怎样的 *** 、勇气和成熟。陈虻让人感觉到力量
嗯 不要因为走了好长一段路,看过各种风景后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和目的地,可以有很多路径同乡你的目的地,但是一定要记得不管多难都要走到那个地方,加油。
走的太远,往往会迷失了自我,不记得自己最初的追求是什么,可悲的人生,遗忘初衷
也不要因为见的太多 而忘记家是什么样子
徐泓有一本书是这个,然后柴静在看见里也有提过这句话 不过应该是出自纪伯伦的诗《先知》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做人不管赚了多少钱,不管做上了多高的职位,不管拥有多大的权势,都不能忘记当初的自己,都不能忘记当初做这一切的初衷是什么。只有不忘初心,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不然的话,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为了以后的“作”,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