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佛茶的由来
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的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是佛教中的藏王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以佛教和茶文化为特色的景区。
九华山雄伟壮观,九大主峰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尽显云表。山区、溪流和瀑布雨量充沛。树是青笼杂花生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茶叶资源。
据《池州府志》和明代嘉庆《九华山志》记载,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建立茅庵。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九华山佛教开始兴起。据唐代隐士费说,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创始人是新罗高僧金巧觉,人称“金宝”。他在唐朝开元末年(约719)渡海来到中国,来到九资山(今九华山),独自一人静坐,进行苦行僧之旅。
修行,一方善信,众人敬仰。而且他还从新罗带来茶籽,在九华山种植繁殖。根据九华山的记载,九华山茶中的“金地茶”是金地藏语“从西域带来的(误认为应该是新罗)”的那种。随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山内各大丛林寺院都有了自己的田地。寺院的僧尼过着农禅结合的生活。他们在佛教活动后从事农业生产,如种植茶叶、水稻和蔬菜。其中,种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作。生产的茶叶用于佛教,个人使用和招待。除了精心的餐饮,每天还提供“三茶两点”。茶与佛教相互促进。香客品茶,可以悟禅,可以悟佛。僧尼可以喝茶提神,用茶修身养性。
建国后,土地革命后,九华山寺田大部分分给农民,僧尼仍按农民标准分配土地和山林,继续传统的种茶生活。据1962统计,全山寺有40亩茶场,前山寺有56亩茶场,后山有近400亩茶场和山场。时至今日,九华山各大丛林寺庙仍有自己的茶园。所以九华山茶事始于佛教,九华山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九华山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和尚尼姑一起在茶界打拼的局面。
面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佛教名山九华山开始对外开放,掀起了旅游热潮,促进了佛山各项事业的空前发展,特别是以佛教为特色的旅游和茶产业日益繁荣。开放前,在毛主席“山区要多开茶园”的号召下,九华山及周边山区开辟了大量茶园,大力发展茶产业。九华山也开始建立茶厂。为了写一篇关于佛山茶产业的文章,从1983到1986,项目由省科委立项,安徽农学院和九华山管理处共同承担。在九华山茶厂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佛山历史名茶的恢复和开发,一度濒临灭绝的佛山历史名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繁荣。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复现佛山历史名茶“东崖雀舌”、“金地仓”、“九华毛峰”,并制定了各自的生产标准。该成果已被九华山佛茶有限公司使用。
1992年1月,池州行署科委下达省重点科研项目“九华佛茶开发”及其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池州名茶发展有限公司在映云推出九华佛茶系列品牌,有“金地茶”、“道士和尚云”、“朱熹云”、“双溪早芽”四个品种。九华山佛茶——恢复生产的历史名茶“东崖雀汤奇”、“金地仓”、“九华山毛峰”,经过九华山佛茶有限公司(原九华山茶厂)近20年的发展和宣传,已成为知名品牌,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泰国、香港等地。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以及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九华佛茶品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