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考古发现很多商朝君王的名字,都用甲乙丙这类名字,这是一种文化吗?
研究中国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历史研究问题上,史学家公认的有两个时期的历史最难研究,一个是明清时期,因为史料太多太杂,不好区分。一个则是秦朝之前,因为可以参考的资料太少。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三皇五帝已经成为传说,就算是夏朝,也距离太史公那个年代,有2000多年的时间,所以关于秦朝之前的史料,是非常少的。
在《史记》中,记载殷商的帝王交替,那些杂乱的人名,很少能让人多看一眼。在汤死后,《史记》中第一次提到太子这一称谓,说明继承人的问题正趋于制度化。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个太子。可太丁没来得及即位就死掉,太丁的弟弟外丙做了三年位置,也死了,又一个弟弟仲壬又当了四年帝,也死了。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商朝帝王的名字大多都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是为何呢?其实,这是为了方便子孙在他们死后祭祀用的,那时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日期,商代每位王死后,后人就从十个天干中选择一个为名,做为“庙号”,比如太甲,小乙、外丙、武丁等的甲、乙、丙、丁就是庙号。
但这难免会有重复,为了区别,就在庙号前面加字区别。比如商朝以“甲”为庙号的帝王有6位,于是在庙号前加区别字,分别称为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这样就不会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