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的普通坐诊医生会有家庭医生、私人医生这样的用词不当?

家庭医生,也就是家庭医学医师,其实就是一个翻译问题。这个词不是说这个医生专门照顾你的家庭,而是说选择专业医生,家庭医学,内科的内科医生和外科的外科医生是一个道理。这些医生所学的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但也是最浅薄的,即什么都包括内、外精神病学,但没有什么是最专业的。

传统上,这种医生就是你家的医生,很多病人几十年来都在看同一个医生。在中国语境下,美国所谓的家庭医生应该叫初级保健医生,即初级保健医师。注意,这些医生不是做大保健的,初级不是因为水平差,而是你进入医疗分级诊疗体系遇到的第一个初级医生。当然,患者的PCP岗位也可以由内科、儿科、妇科的医生担任。

当然,美国也有私人医生或者真正的家庭医生。一般来说,我们称之为门房医疗或直接病人护理。这种医生不收保险,而是和患者达成会员关系。股票的话,费用是每年2000-5000美金,他会24x7为你接通电话。即使周六半夜觉得不舒服,周日早上也可以去看他,甚至上门服务,然后他会自己花一个多小时,包括年检。

显然,这种模式的医生只能看极少数的病人。一个普通的pcp一般负责照顾500+的病人,而这个会员制医生通常最多有200个病人。对于医生来说,可以少看病人,不用和保险公司扯皮。保障200个高收入患者是40万美元,一个普通的pcp一年大概赚24万。对于能负担得起这项服务的患者来说,其实大部分中产阶级都可以。毕竟每年差不多2000块就能买保险,还能得到相当个性化的即时治疗。

家庭医生不是门诊医生。门诊叫walk in,和国内一样。不需要预约。他不了解你。你不了解他。你告诉他你的症状是什么,他会给你开一些检查或者一些药。和中国的区别是,在中国的门诊排队等一个号要一个多小时,在加拿大walk in四五个人等一个号也要一个多小时。

家庭医生不一样。你的家庭医生知道你的病史,你的家族病史,你什么时候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你吃过什么药,你有什么过敏,你有什么可能的健康风险。理论上,即使没有头发,没有疾病,也应该每年去家庭医生那里做一次体检。孩子出生后的各种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也在家庭医生这里打。所以家庭医生这个名字完全没问题。

其实预约家庭医生并不难。一般一两周内可以预约。唯一的问题是,每个家庭医生可以接受的病人数量有限,所以很多人一开始找不到有空缺的家庭医生,不得不去走进去。家庭医生是一个专业名称,在中国叫全科,中国的社区全科医生也在推家庭承包制。说白了,家人生病可以给他打电话,他解决不了,联系你转诊。然而现实很骨感。中国在他生病的时候还是挂号三甲医院。所以三甲医院的人特别多,普通门诊一个上午看50个病人,很多都没毛病。需要500块钱的时候有很多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跟专家聊起来有点崩溃。

至于能上门的医生,加拿大叫家访医生,或者我见过叫上门医生的,家庭医生额外收费是免费的。上门一次需要100-200元。美国不知道。可能更贵吧。除非有特殊需要,比如行动不便,或者太有钱而无法离开,否则人们没有必要专程前往。比如我们家一直在找老中医看病,从感冒发烧到水痘到腰椎间盘突出。但不是每次去都能排第一。很多时候我都要慢慢等号。后来家庭医生签约了,我们也签了这个医生。

你看,对于我们家来说,一提到看病,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找这个医生。他是我们的家庭医生。但如果你指望他24小时为我们服务,可想而知我们会给他多少钱。况且人家可能也不愿意,想多见两个病人继续学业。家庭医生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他,而不是第一时间抢大医院的号,这就很好了。就算治不好,他也会帮我们找其他医生或者推荐去哪家医院。这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私人医生的意思是自费。正确的理解是,他们应该是私人医生,不接受国家医保。当然,如果你能负担得起,医生会上门检查。家庭医生说,你家里任何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确诊后把你转到其他专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看什么医生。

这实际上是政府为了压制到医院就医的人数。你必须先支付家庭医生的费用,然后才能进入医院。当然,除了突发事件,中国在十年前就尝试这样做了。这叫做双向转诊。我也做过这个领域的电子管理系统。大致思路和国外家庭医生差不多。我们用社区医生来代替。想看病,先去社区。如果社区处理不了,就应该求助正规医院。正规医院处理完大问题后,你要回到社区医院休养。这是合理的,对不对?节约了医疗浪费,缓解了医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