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和汉中哪个好?

汉中还是三门峡?这似乎是一个无法直接得出答案的单选题。原本这两个城市各自据地发展,远隔秦岭,实在没有什么可比性!为数不多的***同之处,只能说它们都与“”有关,都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历史名地与如今的古城,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都处于省份的的边缘地带,同样都是多个不同区域的枢纽地带。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们各自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与区位优势。

三门峡在国内,乃至在河南的存在感并不太强,印象中,三门峡这座城市就是与中原西陲黄河峡谷、“崤函故地”、三门峡大坝分不开。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黄河边一座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水滔滔灌入山隙东流,三门峡由此得名。此地古称“陕州”,陕西因为三门峡的陕州以西而得名。而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在周秦汉唐时期,函谷关连同其所在的塬谷地区城、山、河相互依托,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一人守关,可以当百,天下莫敌”,为关中众关之首。

由于这片地区向西连入最早的“天府之国”关中地区,向东直通“华夏核心”中原地区,所以历来是四战之地,为兵家必争,是五国国合纵攻秦、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古代著名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历史周秦至隋唐已降,崤函通道几乎是从中原地区(河洛地区)势力连通关中盆地、争霸天下的指定通道,长期被称为“两京咽喉”,人文荟萃,风物繁茂。令尹望气、鸡鸣狗盗,老子著经、桃林大战等精彩故事在此轮番上演。同时,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国文化和禅宗文化也都于此衍扩。

三门峡自古是通秦连晋、承东启西的咽喉要塞,现如今其地处豫西边陲,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必经之地,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城市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高铁横贯东西,209国道、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铁路连通南北,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建立,成为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枢纽,连接三省、支撑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融入大中原、接轨中西部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正在形成。

汉中,其名号传播则更远更久,知名度极高。

汉水而得名,取地处自汉水之中之意,因此自古汉中便有“天汉”之美称。周秦时候先后有过“周南”、南郑、上庸等称谓。公元206年,秦朝灭亡,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击败项羽,因其曾是汉中王,故建立的朝代称汉。所以,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得名可以用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表示:汉水→汉中→汉王国→汉王朝,是一个典型的“以水为名”的国号。而汉民族的称号也是跟汉朝、汉王、汉中密不可分的,因此汉中也被誉为“汉人老家”。

汉中市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靠中部地区,大巴山和秦岭南北耸峙,两山间形成了面积7000平方公里的盆地,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此发源,自西向东贯穿其中,该地区地势险要。并且当地属秦岭以南,南方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水系丰、物产富足,也有“西部江南”的美誉。汉中风俗吸收了三秦的粗犷、荆襄的柔美、巴蜀的坚韧,自然景观也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别具一格。

汉中自古就是关中与川蜀连通的必经之地与咽喉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时期,在其鼎盛时期,都据有汉中。守住汉中,则成都政权无忧矣。如不能控制汉中,将是川蜀地区的巨大地缘灾难。汉中更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

现如今,汉中已经成为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也是通往西南、中原、西北的重要门户和地理枢纽。西康、宝成、西成等铁路横亘境内,108国道、316国道、210国道、244国道、345国道等5条国道干线通过,京昆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银昆高速公路全面贯通,使汉中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日益成熟与发达。

所以,从气候、自然环境上说,汉中应比三门峡稍微好一些;从经济配套、区位优势、交通贸易这个角度说,两座城市各有千秋,差异并不大;至于旅游资源与文化知名度来看,汉中景点多、名气大、历史地位更高,实力更胜一筹;如果再从经济发展与未来经济潜力来看,应是汉中更强些

总得来说,两个城市本质上各有千秋,自成一色,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希望两个城市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图述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