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廉颇蔺相如传》而不叫《蔺相如廉颇传》?

先说这俩人的出身,廉先生,赵之良将,赵王的宠臣,大名鼎鼎,打了颇多胜仗(要不怎么叫廉颇)呢!巨能吃,据说被免职后来到魏国(这是后话),秦国欺负赵国(赵王太熊了,谁得着谁欺负),赵王想再启用他(脸太大了),派人去看人家的身体状况,老廉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够我吃好几天的了)!!而小蔺呢,出身卑微寒酸,没有家人,没有家(很可能食不果腹,衣不附体),是一个宦官的门客,埋到茫茫人海里呀,贤主绝对筛不出来。

您说就这差距,蔺相如以后功成名就廉颇能不气的牙根痒痒吗?司马迁老先生在这传记一开篇就突出了二人的出身的显著差距,为以后埋了一个很高明的伏笔。

然后再说小蔺的出场。老师说这属于王熙凤式的,未见其人先问其声。要说他的主人可真不错,赵王缺人推荐了小蔺不说,还抖擞出了自己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来衬托人家的高明,这属于自己俯身做人家的垫脚石啊,着实不易,要知道历史上多少人蹦着高的埋没那些真正有才的人(仅举两例,苏东坡,辛稼轩。以后我会单独说说他们的),这是小蔺在赵王那里有了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招聘时,第一印象很重要!!)。

再说小蔺的胆识,第一次见了赵王(这可是老大级人物),领导问他“我被人熊了,秦王跟我要我的宝贝和氏璧,你说我给不给(原文是“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他没先溜须拍马说一大堆奉承话,也没吓得两腿直哆嗦,而是气定神闲有理有据的一顿分析,最后还说你要是实在没人我去干这个风险活吧,听的赵王目瞪口呆(太窝囊了),直接答应了。

还有就是小蔺的勇气可嘉,拿着他主子的主子的宝贝到秦国去了,先双手奉上,秦王一把夺过,又给太监,又给美人看的,根本就没把它蔺相如当根葱,可蔺相如可不是充蒜的,没那金刚钻,人家才不揽着掉脑袋的活呢,使个小计拿过和氏璧,大喊你要是不给我们主子十五座城池,逼急了我的脑袋和这宝贝一起撞柱子。秦王急了,小子你脑袋撞不撞我不管,那宝贝你可得给我留下,于是好言好语的陪笑道“快给我拿地图,我给老赵划十五座城。”小蔺一想“你这老奸巨猾的东西,鬼才知道你画完了给不给我们地呢。”于是又牵着秦王的鼻子,让他五天不见美女,五天不准吃肉,还得“设九宾于庭”招待他才行,秦王也着实不容易,受一个区区小赵国的太监的门客的气长达一周不说,宝贝还被人家偷偷送回赵国了,气的火冒三丈不说,人家自己请求被煮(“臣请就汤镬”)还不能同意,还得好言相劝给人家送走(不如因而厚遇之),要不怎么是大国风范呢,胸中没有这点气度怎么能成大事呢,赵国最后不也让人家收复了吗?

到这为止和氏璧的故事已经完了,赵国和秦国这一折腾,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什么好处,赵王也没吃什么亏,宝贝还是人家的宝贝,城池还是人家的城池,只不过中间凸显了一个蔺相如,这对赵国的意义甚远,谁知道没了蔺相如,赵国(有那样一个窝囊废君主)的历史会缩短多少年呢?

和氏璧这个故事凸显的道理很多,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首先,蔺相如的出身并没有对他的雄才大略有什么影响。这取决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主人赵宦者令缪贤,他知人善用,且十分无私的的将蔺同志推荐给了赵王,另一个就是赵王本人,人说傻人有傻福,他能碰上一个贤臣,他敢用一个自己不很了解的人,敢信任他将大任托付给他(我们不能说这是他碰运气,一方面他本人的窝囊逼迫他只能这样别无他路,另一方面,他要是稍微精干一点,我们的历史也会少一位多么优秀的贤臣!)

其次,我们在这个故事中又一次看到了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优秀美德——礼。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紧急关头,蔺相如都是双手奉璧,充分表现了对秦王的尊重,蔺相如威胁秦王要撞璧,秦王害怕了时,“乃辞谢”,辞谢是婉言道歉,他对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人婉言道歉,先搁下他的功利目的不说,这种信达,就足以让人仰视!

还有啊,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过程的思考,蔺相如虽说中途有点不讲究,把秦王折腾了一大顿最后还没给人家和氏璧,但从结果来看,秦王确实是一个不坚明约束的人,不给他璧是正确的。所以老师总结说,过程的意义要从结果来看。当年毛遂向平原君推荐自己,结果帮助赵国和楚国订立合纵的盟约(这个故事中也能充分体现礼仪的魅力),而蒋干推荐自己,结果却是中了大计。过程是一样的,可结果大不相同,他们都在过程中得到了历练,然而结果不重要吗,永载史册的,还是他们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啊。

这又能联系到我们的高中学习了,在血汗交织的三年里,过程很重要,这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提高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为以后走入社会,造福人类(好像有点说大了)做贡献,然而结果更重要,我虽不能说考不上北大清华就一切空谈,但我们现在的付出不是为以后能够得到更高等的教育准备吗,过程的意义不言而明,但结果绝对能影响我们以后的人生!

其实渑池会和负荆请罪有很多可说的,但要说与众不同,我只想再谈谈实力的问题。

秦王和赵王一起喝酒,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乖乖就听了,而轮到赵王让秦王击缶呢,文章中说是“秦王怒,不许。”如果除去背景来看,这属于哥俩好的问题,没什么生不生气可谈,可上升到国家高度,秦国毕竟是大国,人家想击就击,不想击就不击,你赵国可没这个胆量,倒不是说赵王甘心被人欺负,可实力不行,惹不起秦王啊,说不准秦王因为你不鼓瑟就去打你的国家呢,你就得干受气。再往前看,秦王看好了赵王的宝贝,赵王为什么颤颤巍巍的考虑这考虑那的,如果赵国和秦国势均力敌,还用思前想后那么长时间吗?其实这也间接隐含了我们现在社会的残酷,举两个例子。

一,中国和美国(当然我不是说中国弱到和赵国一样窝囊,美国强到和秦国一样无理,毕竟现代社会还有伦理和法治的约束,然而“春秋无义战”嘛)。在联合国里,美国提出的什么无理要求大多都能通过(那是前两年,现在美国碰几回硬也学会绕开联合国了),而中国还的费心机考虑台湾问题和与欧盟、非洲各国的往来。之所以这么费劲,之所以这么小心翼翼(当然,我不是说小心翼翼不对),还是实力问题。二,在一个强大的集体中,如果实力不行,你就挥舞不开,你就要思前想后,左右逢源,你就要处处小心在保证自己的尊严不被破坏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达到你想要获取的资源。而实力行倒不是可以胡作非为,可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大家还都是会宽容对待。所以,大到国家、历史,小到集体、个人,实力都是决定你的地位等级的关键决定要素,而我想,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政治场上的明争暗斗,也都是和实力有关而且有很大关系的吧!所以,要想不被欺负,要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与外界的交流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修炼吧,没有谁是能靠的住的,没有谁是能陪你走一生的,只有自己!

最后再根据这个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蔺相如谈点想法吧。赵王之所以会在这样那样的事情上存在问题而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问题的认识太浅了,只是麸皮潦草,没有钻入实质。而蔺相如呢,他之所以都能够在国内国外的大小事务中如鱼得水,还是因为他的宽广胸怀。而这种宽广的胸怀,不论是他包容廉颇,还是他出使秦国,都是因为他站在一定高度,俯视整个事态来决策问题的,这种高瞻远瞩决定了它的深谋远虑,而高瞻远瞩又取决于他的对事情的敏锐分析能力,取决于他思想的高度!!而这种思想的历练,就又回到我上一段说的问题上了,源自内心的修炼,源自汗水,源自勤奋,源自许许多多个像我们每夜伏案学习一样拼搏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