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响马”和“胡子”,这些称呼有什么来历?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张小敬这个不良帅置个人荣辱不顾,一心护长安百姓周全,深入人心。
不良人这个词太引人注目了。
清代的梁章钜在《称谓录》里就解释:
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原来这个官名在汉代就很奇怪,叫大谁何。
大谁何,有的地方写作大谁,领导叫做大谁长。
这个称呼大概源自于他们捉拿贼寇的时候,肯定要大声喝问:谁?“
因此得了这么一个称呼。
可供一笑,至于是不是,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良人倒是有趣。
简直想象不出来,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名字。
因为不良在唐朝就是不是好人的意思。
电视剧上令人讨厌的吉温,《旧唐书》上就说他人品不好,有人把他引荐给玄宗皇帝,李隆基给出的评价就是:“是一不良汉,朕不要也。”
《资治通鉴》上唐玄宗说的是“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
这个不良就是不好的意思。
但为什么把基层刑侦人员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呢?
特别在古代讲究“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时代。
有人说把这些人称为不良人,是因为从事刑事侦探的基层人员都不是“良家子”。
那么什么是良家子呢。古代把从事贱业之外的人家称为良家。
这些贱业就是医、巫、商贾、百工、吏等当时社会所鄙视的行业。
也就是说耕读之家是良家,这些贱业的人就是不良人家了。
如果说因为小吏是被人鄙视的行业,就把他们称为不良人的话,这打击面太广了。
但当时除了不良人,那些刀笔吏也是小吏啊,名声其实更差,为什么不把他们叫做不良人。
所以这个解释说不通。
我以为不良人其实是一种简称,就是捉拿不良之人的简称。
《朝野佥载》里面有个故事。
高宗时期的中书舍人郭正一家里有个来自高句丽的奴婢,名叫玉素。
玉素的粥估计熬得很对郭正一的口味。
有一天玉素给郭正一下毒,还偷走了他家里的十几件金银玉器。
这个案子惊动了朝廷。
“录奏,敕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贼,鼎沸三日不获。不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取舍人家奴,选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笼头至卫。”
有的词典就把不良脊烂当成一个词语收录,等同于不良人。
命令长安和万年两个地方的不良人捉拿,到期不破案就受杖刑,脊背打烂也没有抓获。
这里的不良脊烂就是不良人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脊背被打烂了。
唐人行文,简练生动。
捉拿不良之人简称不良人,到了明清时期,他们这个职业改了个名叫捕快。
大名鼎鼎的四大名捕,放到汉朝那叫“四大大谁!”到了唐朝就叫“四大不良帅”,听起来都比较拉风。
但是和他们相对的坏人也有了一个简称叫“响马”。
这个词语虽然多出现在隋唐故事里,程咬金、尤俊达、单雄信等一干隋唐演义里的好汉都是响马。
故事里他们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这里过,留下买路财。
听起来像是个一个收过路费的。
只是他们收费不合理,要价太高,抽成要到100%。
印象最深的是程咬金独创的开场白:
不种谷子不种麻,闲来无事做响马,若不留下龙衣贡,砍下杨林的脑袋瓜
诗歌直白,诗风直追唐伯虎的:
不为商贾不种田,不炼金丹不坐禅。闲来画幅青山卖,不为人间造孽钱。
其实,唐伯虎是明朝人,《说唐》的故事是隋唐的,作者却是清朝人。
他借鉴一下唐伯虎也是应该的。
响马这个词也是明朝之后才有的。
他们当坏人写的时候就叫响马贼,放马贼。做绿林好汉主角的时候就写作响马,或者叫放响马。
似乎响马是一种马。
当然不是,响马一名有两种说法。
一是抢劫之前,先放出一种带着响声的箭,警告过路的抢劫对象。
所以放响马应该是放出响声箭的意思。
但这个说法忘掉了马。
所以第二种说法是这种山贼他们骑着的马,脖颈下系着铃铛,走路就响个不停,所以就叫响马。
最有趣的是,响马是山东人叫法,到了关东,又换了一个说法叫“胡子”。
骑着马的胡子叫马胡子,胡子中最凶暴的又叫“红胡子”。
为什么把土匪叫做胡子?这个称呼又来自哪个词语的简略呢。
有人解释是说这是因为抢劫的人住在山里,生活条件差,特别是赶上大雪封山,门都出不了,长出一脸大胡子,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胡子”。
这在修辞学上叫“借代”。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土匪在抢劫的时候穿上奇装异服,胡子也染成红色,仿佛是外国人,这样就成了红胡子。
据说这一行的祖师爷是毛文龙。
《辽海小记》上说他在辽东,收容难民,以”海外天子“自居。
袁崇焕杀了他之后,他的部下就落草为寇,开始抢劫,称为胡子。
这个说法不足信服。
其实我倒想,胡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鄙视的词。
我们爱把四周其他族群成为胡子。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胡服骑射”等等。
这些人骚扰边疆,常常就是骑着马呼啸而来,抢一把,倏忽而去。
大家根据这个特点,把这些人叫做胡,至于后面的子,当然不是孔子孟子的子,而是现代人口语说话方便加上去的人。
至于绺子这个词,大概是胡子这次通俗化以后,从胡子衍生出来的,毕竟胡子也分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