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贯中对刘备一伙评价很高?大家写的都不错,就是讨厌曹操。

罗贯中先生这样写的原因有几个:1罗贯中生活在远离三国的年代,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如诸葛亮的《前师》。古代有两种忠君思想:1忠君和2忠君。想想看,诸葛亮所属的刘备集团,人品如此高尚,谁不感叹?在曹操集团的故事中,我们什么时候读到曹操及其部下的忠诚?所以,1的原因一是罗贯中生活时代的影响所致,二是与罗贯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罗贯中一生倒霉。他曾经被一些人看好自己的未来,却因为各种原因遭到冷遇,被送回家。这时候他就会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把刘备看重的诸葛亮当成偶像,成为他的“粉丝”。他一生未完成的梦想在诸葛亮身上实现了,于是他因为喜欢诸葛亮而转向刘备集团。3性格影响。苏东坡先生说:“在酒馆里,会有很多说书人在讲三国,人们听到曹操的胜利都会哭。听到刘备的胜利,人们都拍手称好。”在人的影响下,罗贯中先生也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大加赞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

读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人,大多会为刘备集团的悲惨结局感到惋惜,所以会明显表现出“尊刘抑曹”的倾向。作者把正义、真诚或真、善、美赋予刘备集团,把邪恶、奸诈或虚假、恶、丑抛给曹操集团。千百年来,作者的这种倾向已经深入人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负责保护刘备妻儿的赵子龙作为救星独自骑马。当从重围中脱颖而出的赵云将阿逗的双手呈献给刘备时,刘备将阿逗扑倒在地,说:“为此,这个听话的小子损了我一个将军。”这就是“刘备断子——邀买人心”的形象写照。在入川过程中,小说多次描写刘备“高尚”的道德观念与军事政治利益的矛盾。作者的方法是让庞统唱黑脸,刘备唱黑脸。庞统和法正“席间劝玄德杀刘璋,易舍”,但“再三说,玄德只是不肯”。刘备曾对庞统说:“虞姬是我的亲人,他以诚待我。而且我刚到蜀,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我这样做,上帝不会允许的,人民也会抱怨的。”刘备的意思也不是做不到,正如毛宗岗所说:“刘备不是想杀刘璋,也是为了笼络民心。先得民心,再取西川,是刘备的主意。”作者想维护刘备仁政君主的形象,但他吞并西川、灭刘璋宗室的情节无法回避。刘璋的投降是刘备虚伪的顶点——刘备握手迎接,哭着说:“除非我做不到正义,否则我也要做。”

与刘备相比,在大多数人眼里,曹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肆无忌惮的“汉奸”,而不是英雄。曹操曾经与黄巾军作战,可以说是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但是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曹操就应该被后人诅咒吗?东汉末年与黄巾军作战的不止曹操一人,还有刘备、孙坚等人。我认为曹操虽然打了黄巾起义军,但并没有违背黄巾起义的宗旨——人民要土地要粮食。虽然从黄巾军入侵到开荒有三年时间,但在这三年时间里,拥有百万以上男女人口的黄巾农民可以自由开荒。开垦政策实施后,他们有足够的土地吃饭。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还组织了黄巾军,所以“降兵三十余万,男女一万,精锐封为青州兵。”这是曹操起兵的军事基础。就像韩光武击破铜马,被铜马起义军誉为“铜马皇帝”一样,曹操被誉为青州兵的领袖。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曹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不计后果的人,几十万青州兵,一百多万农民怎么会听他的指挥?当然,曹操有时也会犯错,误杀好人。比如他杀了华佗,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综合看历史发展趋势,特别是他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和文化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贡献。曹操平定乌桓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毛主席的《浪淘沙》也提到:“往事千余年,吴伟挥鞭,遗于东界石。”虽然曹操生前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在他死后不到五十年,中国终于被他组织的力量统一了,这是不可动摇的历史事实。

“滚滚长江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成败转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