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元宵的起源与发展

灯笼——是春节和元宵节的一种观赏性悬挂和装饰。它由各种材料和传统工艺制成,俗称灯笼、灯笼或彩灯。花灯的发展与元宵节观赏花灯有直接关系,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流传于明清。当时叫“上元燃灯”。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立法,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此后,各地都举行“元宵节”和“赏花灯”,接着是社火,载歌载舞,庆祝和平。

据《隋书乐记》记载,“杨迪大帝大业二年正月十五日,京都端门外燃起巨火,列为剧场,十里皆闻全面革命之声,自然是年年常事”。

《开元天宝遗》中说:“韩夫人立百灯树,高八十尺,高山立于元末子夜,百里可见,亦是耀眼。”都城“有灯轮,高二十尺,披棉,饰金银,燃灯五万盏,似花树。”唐做了一个高达150尺的大灯建筑,上面挂着珍珠和金银的耳朵。

在宋代,灯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武林旧事》说:“那是最精致的灯。”有玻璃球似的无骨灯,有转灌万物齐动的风琴灯,有雕金铂金装饰的鱿鱼灯,有五色珠作网垂流苏的珠灯,有白玉制成的故事灯,如嫦娥奔月、、连、。

到了明清时期,灯笼越来越异国情调,各种“制铁店”兴盛,秋赛盛行,灯笼远销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淄博花灯、自贡花灯、江淮花灯竞相考证,使中国古代花灯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新时代的活力。

淄博灯起源于姜太公凤起。鲁中商周时期的先民大多种桑养蚕。周村是中国北方丝绸之乡。相传养蚕是皇帝的妻子雷祖教的,人们称雷祖为“天后”。商虞陵城(今周村南古城村)是商朝虞陵的都城。汉代,豫灵郡隶属于济南郡,建有天后娘娘庙。正月十六,庆祝天后娘娘生日。人们要在16日日出前在巴河里刷蚕帘等物,但红日刷蚕帘的成活率高,因为正月十五有月亮,有的还点着火把。后来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纱灯笼挂在江边照明(这条河后来改为赣江,从凤凰山北、古城村西流入周村闹市),在15日夜间到16日黎明形成两岸通明的灯光,远远看去像一条长长的火龙。

一些富裕的家庭和善良的人们在大门口挂起灯笼来点亮人们,还有一些人提着灯笼去娘娘庙烧香,在庙里挂灯笼祈求好运、风调雨顺、平安和繁荣,从而形成了上元节晚上挂灯笼的习俗。

姜太公在军事上用各种颜色的纱灯笼作为“号灯”,晚上用来指挥军队,使周军战胜了商周。

周朝建立后,还供奉阵亡将领,搞祈福祭祀活动。使齐国的灯笼从民间走向军事、宫廷、寺庙、社火。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周村正月十六和正月初一一样,叫娇子放鞭炮祭祀神灵,这一天叫“十六”。

“淄博灯会”始于周朝,兴盛于清初。随着周村丝绸业和博山陶瓷玻璃业的兴起,周村和博山元宵节挂的灯笼也随之兴起。博山以灯笼为主,木框,玻璃镶嵌。由于有陶瓷和玻璃的绘画基础,灯笼的样式很多,彩绘灯笼的内容也很丰富。玻璃珠的装饰和造型豪华典雅,全国一绝。使博山丝绸六屏、屏风、厅灯、佛珠销往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周村灯笼主要由丝绸制成,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用彩丝遮天,雨雪不会妨碍观灯。

第二,鸟兽,花鸟,瓜果,梨桃,五谷杂粮,鱼,龟,虾蟹,牛,驴,骡马,都可以做成灯笼。它体现了丰收的景象,展示了高超的装订艺术。

三、箱型灯,一个直径60厘米,高30厘米的圆形盒子,掉在空中。像现在的大蛋糕盒,在底部点燃,发出火光和乒乓声,五颜六色的剪纸形状从盒子里掉出来。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十八礼物,好运,吉祥图案年复一年,天上的上帝保佑人民的生日快乐,下降与燃烧。

4.动物活动灯挂在空中。比如山羊到了角落可以自己移动和战斗,鹬蚌相争,龟兔赛跑,蝴蝶飞舞,蜻蜓戏水。

5.挂在墙上的戏曲人物活动灯,如拾玉镯、放牛、渔人怨等。墙上的小剧场表演的人物有十几厘米高,里面放着唱片,还有一些孙子和猴子在打鼓,猪和猪在吃西瓜,更是让人捧腹大笑。

6.用当地丝绸制作粘贴的宫灯、灯笼,都是绘画、剪纸、书法融为一体,内容广泛,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四大古典小说》、《民间故事》、《成语故事》、《二十四孝》、《山水》、《花卉》等。制作精良,绘画精美,剪纸技艺精湛,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

七、白天看灯看芯,晚上看打龙灯,打狮子,跑旱船,踩高跷。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周村灯会的赏灯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1950年,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整条街都挂着灯,以丝绸市场街为主。

街道搭起了歌唱的舞台,文化中心在水窖场搭起了表演比赛的舞台,晚上,化装成队伍的龙灯旱船上街。元宵节期间,整个周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晚上装扮成一个团队,显示灯光的异彩。队伍以火球开路,钟声响起,随后是锣鼓喧天。

双狮舞,后面是旱船,秧歌队、腰鼓队、二龙戏珠不断悬在空中,云灯随舞龙而起落,龙在水中打滚、戏珠、戏水,真如流水,后面是高跷队、竹马队,高跷脚上的铃铛有节奏地格格作响。有的累了就坐在屋檐上休息以示高远,吸引竹马飞来。最后是小锣小鼓和竹签。在旗伞扇反射的鲜红色灯光下,街道两旁男女老少的人群,五颜六色的衣帽下,锣鼓喧天,灯红酒绿,火树银花翻滚跳跃,欢乐的海洋直冲云霄。是东方的魅力,是东方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是中国人站起来的具体体现。

第二次高潮1956年,正月十五晚上,周村火车站有四辆从青岛开往济南的客车。

车厢里基本是空的(我亲眼看到的),周村街早上捡了一筐清洁靴和鞋子。

第三次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规模巨大,内容和形式创新。地面大型活动的故事灯以精致华丽多变为主,假戏真做的队伍在宽阔的新建道路上表演,豪华典雅,五彩缤纷,古芯也被抬到大街上,琳琅满目,拥挤数里。

90年代元宵节,淄博各区县都挂起灯笼来玩,规模很大,各有特色。全部以故事情节较大的机械灯笼为主,队伍大多在白天举行。

1990年9月5日至10月5日,首届中国陶瓷玻璃艺术节在淄博人民公园举办首届淄博金秋灯会。它集历年元宵之精华,以一个园林容纳37个大型机械灯组和近千个小民族灯,统一规划,巧妙布局,与山、水、湖、树、路等园林相映成趣,成功凸显了“幸福淄博”。形、色、声、光、动的有机结合,灯组音乐典雅,意境悠远,赏心悦目,令人难忘,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据统计,灯会期间共接待中外观众50多万人次。

第二届“金秋灯会”48个大型机械灯笼和600多个小型民族灯笼,紧紧围绕齐国故事和聊斋故事两大主题,与园林艺术相得益彰,呈现出“金色花灯满园,五彩花作秋”的景象。灯组采用陶瓷、玻璃、丝绸、塑料等多种原材料,给人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印象。博山陶瓷厂用2000多只碗、盘、勺、碟制作的孔雀开屏,精致美观,双麒麟拱门的琉璃彩门晶莹剔透。临淄制作的“龚景车马”、“太公钓鱼”、“莱文酒旗风”等灯组和淄川区、山东铝厂制作的7组“聊斋故事灯组”,展现了淄博、周村地区的古老文明。据统计,今年灯会观众超过60万人,门票收入超过800万元。先后接待了日、美、意、德、英、法、苏、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举办了“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价”和“淄博工业品博览会”(灯会举办了四届,本文据颜采写)。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艺术风格鲜明,艺术造型精美,古今内容广泛,生活气息浓郁,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祥和。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的淄博花灯畅销全国各地,先后在俄罗斯、德国举办,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了民族文化,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对增进友谊、发展淄博花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多年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从新闻报道,大大提高了淄博花灯的知名度。将“淄博花灯”这一展现齐鲁风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享受淄博民间文化艺术的芬芳,更好地服务社会。要转变发展机制,成立花灯行业协会,让花灯行业有一个主导机构,协调政府和花灯企业的关系,成立花灯研究设计机构,改革创新,提升艺术的科技含量,把白炽灯变成低碳节能灯,配以彩色led,这样才有更多卖点。

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综合实力,联合开发,建立“淄博灯会博物馆”并将其与旅游、地方艺术节、文化节、文艺演出、庙会、民俗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鲜明表达时代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和丰富社会生活、激发进步、激励人们奋进、多元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花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淄博彩灯要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汇聚齐鲁文化精华,以王者风范屹立于世界东方,光芒万丈。

李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