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官场是什么样的,官员之间是如何相处的?

汉三年(公元前10),西汉东海县为石氏家族墓地。

此时此刻,这里正在举行葬礼。不管是哪个时代,亲人的去世总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更何况是这个时代离开的家庭顶梁柱。

殡葬师傅念完陪葬品清单后,死者遗体开始正式下葬。这是当时北方常见的竖坑墓,东西长4.2米,南北长2.7米,深7.5米。洞内有一口棺材,棺材下部有一个足盒。棺材和脚箱里放满了各种随葬品,有铜像、铜镜等青铜器,也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文具和竹简。下葬后,家人用几十块厚5厘米的小木板将棺材封好,然后给木棺材盖上顶棚,默默告别亲人。

时隔两千多年,时过境迁。此时,这座家族墓地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银湾村西南。那一年的墓地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山。1993年2月,一伙盗墓贼在此进行非法活动,痕迹被当地考古部门发现。随后,连云港市考古部门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死于2000多年前的那个人的遗骸也被重新发现了。

银湾汉墓发掘现场

在这座后来被编号为M6的墓中,除了当年的各种随葬品,最重要的文物就是当年埋葬的各种竹简和简牍。这批竹简共23枚木简,113枚竹简,15000余字。从内容上看,这些竹简包括地方官员向中央报告的文稿(集册)、东海县官员的姓名、职务和调动、墓主人的私人文件、当时的一些历法和占卜书,以及一部失传的汉赋。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来自墓主人私文书中的两段。

第一,从出土的竹简来看,所谓的龚曹首先被认定为墓主人。这个在死了三年的人,姓饶,名叫。生前担任死亡史、五官诏、东海郡公曹史,公曹史中他应该是死了。

这里需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宫草石的位置。历史上的功曹,也叫功曹。西汉地方官制基本上是汉武帝以后的县级制。郡有郡守,视人口大小而定,武职中有一些文官,如程、魏等。这些在汉代被统称为“长官”。按照汉制,长官需要中央从外地任命,本地人是不允许任命的。在长官之下,还有一类地方官叫做“少官”,主要是一些100石以下的小官,比如辅佐历史、争粮等。唐代颜师古在《韩曙关白公卿表》的注释中写道:“官亦管其县。”可以看出,这些年轻的官员在各县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这些人,从籍贯来看,都是本地人。

汉代地方官员蜡像

我们墓的主人史饶是为数不多的官员。说起龚曹,他是个小官(官阶大如芝麻绿豆),但权力真的不小。历史上,龚曹“掌选,参曹诸事”。也就是说,龚曹是县里负责人事工作的官员,也可以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人事部门也是政府机构的实权部门,更何况是在男性统治的汉朝。所以郡里的功曹一般都是郡守的心腹。在白老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几个县令和附近县令的头衔(也就是汉代的名片),说明这些高官(东海县令约2000石,县令在300至1000石之间)都曾拜访过他。

名,也就是汉朝的名片

第二,明目张胆的换钱师级别不高,但也是县里的实权干部。很多时候这种权力和金钱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施饶的墓中,出土了一张名为《捐钱名簿》的竹简,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账本,记录了施饶的同事朋友几次给他捐钱的记录。这张竹简清楚地记录了送钱给石娆的人的姓名、数额和原因,如:

翁200,王200,300...萧少爷、、薛,还有君* * *少爷几千块钱,他们都在长安。

汉代长安城复原图

这是因为施饶去长安出差,上路前同事亲戚都捐了款。据统计,本次送钱活动共有30人参与,涉案金额2100元。另一个例子是:

还有几百个后人,几百个薛,,几百个淳于子,...二百西,还有十万梁{梁}军?阿姨

吉姆的意思是姑姑,应该是以石娆姑姑去世为由给石娆的一笔钱。据统计有38个人,* * *给了6000块。这份竹简中有5条类似的记录,分别是由于旅途中的盘缠,家里的婚丧嫁娶,竹简中能看懂的部分计为210人次,35900元。以汉朝的物价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汉代的五铢

从身份上来说,这些人既有师饶的亲戚,也有师饶的同事。他们为什么要送钱给施娆?是因为施娆家里穷,没钱上路,没钱办丧事吗?显然不是。因为在同墓出土的竹简中,还有一封“借条”,记载着史饶曾一次性借给同宗儿子夏8万元,要求在一个多月内还清。8万元是什么概念?汉朝的中产阶级家庭所有的钱也就十万块!可见,借钱的史饶和夏紫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既然不是为了救济,那这些人反复给石饶送钱是为了什么?想想如今的婚丧嫁娶,无非四个字:人情。

三、石功曹的《官日记》在殷湾汉墓竹简中,除了上述的人情钱账外,还出土了一本石娆的私人日记,整理者将其命名为《二年日记》。这是预先制作的《颜渊二年历书》中对施饶个人工作活动的记录。日记大致记录了石娆去了哪里,住在哪里,见了什么人等等。

颜渊两年日记简影(部分)

日记全文近2000字。让我们来看几个:

乙亥苏南春斋,青雪没到。

茅毅苏南春斋,董卿到。

紫苏·佘艳

辛亥宿彭城传社,主簿蔡庆之。

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史饶外出时,除了官居之外,还住在朋友家,见了一些人。这些提到自己名字的人实际上可以对应到《给钱的书》中,比如青雪、蔡竹本等人。这也勾勒出了我们老师和东海县曹公之间的一个地方人际和经济交流网络。

第四,汉代地方官场,曹石饶的故事,大概告一段落。汉简本身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太丰富的故事。但从这些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汉代地方官场的许多“秘密”。

谈到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国家权力不下到郡,郡以宗族为主”。国家通过任命地方官员,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法律控制。龙官在地方上的具体行政流程,应该是由这些地方家族所服务的少数官员来实现的。比如掌握一县实权的地方官史饶,通过经济往来、社会交往等手段,逐步编织自己的社会网络,最终确立个人和家族在汉朝的地位。

汉画像石上的地方社会(宴会)

从以前的简牍中可以看出,石饶和石家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这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虽然在正史中没有留下名字,但背后往往有当地姓氏和宗族的影子。比如《给钱的书》里提到的名字就有100多个,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他们的姓氏,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是同姓的。除施饶家族外,主要有朱(9人)、陈(9人)、(8人)、薛(6人)、余(3人)。

考虑到汉代基层同姓人共同生活的现象很普遍,这些姓氏的人也算是同宗,至少是近亲。以汉代东海县为例,传世文献中也记载了当时东海县的一些大家族,如薛氏(代薛瑄,官至丞相)、俞氏(代俞定国,官至丞相)、兰陵王氏等。《给钱记》和《日记》中提到的这些人,应该和正史中记载的这些大家族关系密切。

汉代庄园(陶器模型)

通过这些,当我们回头看《捐钱记》和《颜渊两年日记》时,当地家庭之间相互交流和引用的画面应该会更加清晰。

看完《功曹师饶》的故事,大家脑海中能勾勒出这个人的什么形象?也许很多朋友会认为这是一个以权谋私、公然受贿的大贪官。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一方面,对比同墓出土的其他简牍,如藏书、东海郡官书等当时的行政文书和一些传世文献,可以看出在西汉末年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整个东海郡无论是人口、赋税的增长,还是官员的升迁考核,都是井井有条,在当时的环境中是一股清流。其中,石饶作为东海县的实权干部,肯定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家族之间的接触,在当时的地方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得到了西汉政府的默许。

西汉东海郡

首先,货币的交换。在给钱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很多关系密切的家庭,以各种名义给石娆送钱。这种现象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其实已经出现过很多次,而且数量往往惊人。如著名游侠郭杰迁居凌渡,有“千人寄之”;东汉初,孔奋升官,调离河西,地方官“收牛马一千多万匹,追逐数百里”。可见这种公开的货币交换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汉武大帝》中的郭杰

其次,回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话题。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下为王”。汉朝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皇帝,但这属于“名义上的政权”。而这种“名义政权”要落实为“实际政权”,需要经济资源的支撑。但以当时汉政府所拥有的资源,确实无法实现对全国基层的直接统治。因此,虽然我们在正史中可以看到,汉代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维护中央“名义上的政权”而努力打击地方势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汉代地方官员的态度大多是默许和配合。

与此相对应的是,汉代地方家族在这样的默许下,自然而然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网络,并逐渐增强了对地方事务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