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煎饼的历史与传说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沂蒙》、《沂蒙六姐妹》《南 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至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东晋琅琊临沂城北,沂河西岸,有一村庄,庄上有个财主,雇了很多长工。其中有个长工姓王,家中一贫如洗。一日,长工母亲病重身亡,家中无坟地安葬,走投无路,只好去求财主,望能借一席之地葬母。

这财主,一来因有家产万贯,良田千顷,出手也较大方;二来似乎没把河边的那片荒滩放在心上;三来此人多少还点人情味,念及长工跟随多年,一年四季为其耕镑锄耙,样样活上十分卖力。今见长工悲惨之状甚为同情,于是答应将村东临河的一片茅草荒地给长工葬母。长工回到家中暗自盘算,此地既可作为葬母坟地,又可开垦作为良田耕种。但转念一想,日后我经营好了,荒滩变成了良田,财主如若反悔向我索要 ,如何是好?常听别人说“空口无凭,立字为证”,何不找人立个字据?于是长工便找到了王羲之。长工沽了壶酒,买了一只活鹅,请王羲之撰写文书。财主当然也以另一方的身份在场。羲之研墨泼笔挥毫撰文:“一片荒滩傍沂河,茅草堆里葬王婆。若问价值是多少,一湖美酒一河鹅。”王羲之素来就有同情接济穷人的美德,他想帮助长工要地,又怕财主日后反悔,于是就故意将酒壶的“壶”字写成湖泊的“湖”,活生生的“活”字写成沂河的“河”。写毕,念于二人听,都感到既合实际,又合情理,还不乏诙谐幽默之情趣。因王羲之以草书书之,但见那字遒媚劲健,如长蛇出洞,飞鸟投林,艺术性极强,但不好辨认,加入财主虽然读过几年书,但对草书缺乏研究。一看王羲之的字写得绝妙,却多不认识。王羲之将“壶”与成“湖”,将“活”写成“河”,财主也没辨认出来。所以当羲之读完,财主满口称赞,欣然同意。 以后长工在这片荒草地上辛勤劳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荒地变成米粮田,长工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这时,老财主早已下世,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财、气、赌、酒、色,五毒俱全,卖完土地卖房屋,不过几年,便成了穷光蛋。于是他便又想起村东靠沂河的那片荒滩,如今已变成宝地。当初只值一壶酒一只鹅,若我再给长工一壶酒一只鹅,将地要回,岂不可以过二年的好日子?

于是他便找到了长工,索要此地。长工多年心血开垦经营到今天,当然不肯。于是那人便告到了县衙。县令将文书阅后说道:“一湖美酒得盛多少坛子?一沂河的鹅得有多少只?你给得起?”长工满心欢喜,回家后依然种田买地,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兴旺起来。为纪念此事,后人便给这个村庄起名“书鹅庄”,即如今的“俄庄”,临沂市易通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沂蒙鏊子煎饼科学发展研究院驻地。

另据传,王羲之小时候好吃煎饼,这是古琅琊临沂人的主食,大小麦、高粱米子、玉米穇子、黍子稷子、豆类等粮食均可磨糊烙煎饼。富人细粮细作,穷人粗粮粗做,工具简单,做起来方便,但是熟练的人烙煎饼质量高。

相传王羲之少年书法出名,也得益煎饼的启示。有一次王羲之去城北“鹅庄”踏青饿了,想吃煎饼,在店铺门前问一老者有什么名吃时,答复这里是:“鹅庄煎饼甲天下呀!”

王羲之进去看见一村妇正烙煎饼,就仔细观察起来。然后说:“这真是天下名吃吗?”

“嘿!”老妇赞叹道:“王羲之的字,老娘的饼,天下无二,非一日之功,不信可尝味道。”王羲之吃完煎饼后,自言自语:“老娘的煎饼如此独到,我要看个究竟。”

两间正堂屋,鏊子支在东屋山墙根,放煎饼的箩筐放在西屋山墙根。老妇面向东坐一个方凳,烙好一张用匙板揭下来,往身后使劲一甩,煎饼飞过屋梁,不偏不斜的正好落在西屋山墙根的笸箩内,一笸箩煎饼齐齐整整。王羲之赞叹道:“俄庄的煎饼甲天下,真乃名不虚传也。”

老娘笑:“这有啥稀奇的,熟能生巧啊!”王羲之小孩芽子书法好,就是因为熟呀!老娘的煎饼还要精益求精。”王羲之听了很受启发,当面向老妇表示要学学烙煎饼的技巧,更加勤奋苦练书法艺术。

老妇不以为然,欣喜笑道:“老娘望你少年有为,可悟此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大观,千变万化,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天人一家,万物有源,六行八通,阴阳五行,皆各有所长,岂千人一技乎?……”王羲之从烙煎饼上悟出一些道理,受到很大启发,书法的进步与老妇指点有一定关系。

陈毅将军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沂蒙老区是个革命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陈毅带兵刚进驻沂蒙老区时,遇见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煎饼。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新四军再习惯吃米饭,也不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只能入乡随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再不适应,也要吃饱肚子,才好上战场。可是,子弟兵却大都是南方人,吃惯了米饭、软饼,这又硬又大的煎饼张张都由盖顶大,拿到手里不知道怎么下口呢!战士们有的捧着煎饼转圈儿啃,有的乱窝成一团往嘴里送,(煎饼要卷着吃才行,圆圆的煎饼,对折两次,然后在卷成筒状,里面卷上菜。)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

陈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难吃了。可是吃起来还是怪费劲儿。老总想:“我得先学会吃煎饼。”老总拿着煎饼就去找房东老汉的孙子小石头。这孩子看来连奶牙还没换,可吃起煎饼来,却像铡刀扣下切草一般。小石头嘻嘻一笑,说:“吃煎饼有啥好学的?叠好吃呗!”陈老总问道:“咋个叠法儿呀?”小石头更乐了,把着老总的手儿教他前一折后一窝地将煎饼叠好,又张口为他咬出个头来。小石头两手比划着说:“吃煎饼手摇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就像割青草。”陈老总学着小石头的样儿吃起煎饼来,果真顺道,一气儿吃了四张大煎饼。 第二天,陈老总召集队伍,一手拿着白纸,一手拿着铅笔。把白纸比作煎饼一来二去地叠好,又把铅笔比作大葱往里一塞,风趣地说道:“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乡亲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陈老总的大军到哪方随哪俗,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打那以后,陈老总吃煎饼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了。

沂蒙煎饼作为“沂蒙第一饼”,与“沂蒙第一崮”——鏊子崮、“沂蒙第一鏊”——电磁鏊子,“三个第一”辉映成章,构成沂蒙鏊子煎饼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