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画廊名称
太仓,又名娄东。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享有江南“金太仓”的美誉,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太仓位于中国东海,长江入海口。境内纵横交错的河流,青黄相间的田野,温和湿润的气候,是太仓古文明的摇篮。根据建国以来的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的鱼米文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储君曾在此建仓祭祀朝廷,太仓的地名可能就是由此而来。太仓是“东南福地”、“天下良港”。是元朝奠定了这个基石。到了元代,太仓不仅建立了根据地城市,而且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重要的是,元统治者发展水运,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扩大海上对外贸易,加速了太仓农副产品、水产品、手工艺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太仓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成为“水运千船,高桅”,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完成了从沿海集镇到“诸门大宅,无敌记忆,林宫樊宇,鳞次栉比”的港口城市的跨越。港口城市的形成为太仓种下了各种文化基因。对明朝来说,永乐皇帝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友好国家。他七次从太仓刘家岗派遣郑和下西洋,为太仓积累了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太仓,经历了多次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大规模碰撞。因此,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形成了农、渔、工、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空前繁荣。同时也培育了兼顾义利、创新务实的人文精神。太仓不仅是一个“水和船的土地”和“商品区”,而且是一个人聚集的地方。繁荣的经济和大方外向的民风,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人才聚集于此。明清时期,太仓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活跃起来。在居住在太仓的儒家圣贤和仁人志士的积极倡导和亲身实践下,在儒家经典、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了数十位历史记载的著名人物。比如王羲之和猫王,祖孙三代的宰相,胸怀大志,精忠报国;伟大的思想家陆诗怡;复社领袖张浦;抗日将领熊逸、任欢;水利专家吴忠;王世贞,一个才华横溢、独树一帜的文坛;大诗人吴梅村;明四家大画家之一的仇英;三百年来在清画坛出类拔萃的娄东画派开创者王世民、王鉴、王;昆曲创始人、传统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有学识有道德的历史学家毕渊和胡琛;教育家卢宝忠、唐;于建华,民主革命的先驱;还有精于造化、享誉朝野的雕塑家陆子冈大师,以及冶炼、制造、航海、地理、医学、园林等方面的名师。时至今日,在太仓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然保留着许多他们的珍贵文物,流传着大量的奇闻轶事,绵延着他们的优秀传统。
南苑
南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时任宰相王文素(字西觉)修建,占地30余亩。主要有“修学堂”、“檀英轩”、“香涛阁”,是宰相王处理政务、种梅、种菊的地方。太仓民间也称南园为“太师府”。清初,温肃之孙王世民与叠山大师张南元合作扩张。有两座山峰,名为“毛云”和“石二”,是从“依山园”搬来的。干了就荒废了,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年间修复,后来逐渐破旧,日本侵华又一次破坏。1998年,在省文管委和苏州市园林局的帮助下,按照原来的照片和图纸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并逐步修复。到目前为止,门楼、绣花唐雪、向涛亭、大黄阁、和美仙亭、涵碧坊、探影轩、长廊等18个景点已经修复。城市的森林,绿叶红花,清泉石头,已经超越了自我和物欲——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追求的理想生存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永恒是最有价值的。
东海困境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南园旧址有一块碑,为明代书法家王所书。一说是王世贞、王世茂题写的;还有张溥和张才的题词。茶王邓芝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与王世贞、王世茂年龄相仿,但寿命比他们长。张謇和都晚于王,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东海的困局指的是王世贞和王世茂。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他是我的兄弟”一词写下了“两难”的境地。原意是两兄弟道德都很优秀,很难抗衡。“东海困局”是对王世贞和王世茂的褒扬和赞美,他们各有文学才华、成就和长处。
大黄阁钢琴馆与徐尚英
许尚英(生卒年不详),别部青山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古琴演奏家。许尚英年轻时是一名武术家。他从小就有济世报国的志向,但命运并不好。他在武术考试中两次都未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只好作罢。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太仓弹琴的风气越来越盛。为了解闷,徐尚英抛弃了吴雪芹,先拜太仓著名钢琴家陈之子陈星元为师,后拜陈弟子张伟川为师。为了走得更远,他拜常熟人为师严格学琴。由于名师的指导,他的钢琴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后与陈星元、、陈玉道、[]庄乐等人组成秦川琴社,史称“玉山琴派”。许尚英著有《大黄阁谱》、《西山乐况》、《丰丸亭指弹笔记》等。他在总结阎正“清、微、丹、元”的基础上,取各家之长,创造了独特的风格,提出了“和、静、清、元、古、连、天、逸、雅、理、梁、才、杰、润、圆、坚、宏、细。太仓市政府为了纪念明代古琴大师,在修复南园的过程中修建了大皇阁古琴阁,这是目前中国第一座古琴阁。博物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主楼两层。除正殿外,还有四个琴房,沿袭了传统的“五指斋”、“玉古斋”、“西麓堂”、“春草堂”等名称。楼上正厅陈列着蔡刻本的徐尚英《大环谱》和珍贵的古琴,以及最近在我市寺旧址发现的八音片石。
黄愚馆
玉皇阁,原名普福宫,又名于之阁,位于太仓市双峰镇。元二十二年(1285),由玉峰道教主的弟子周创建,1994年重修。占地30多亩,主要有玉皇阁、慈监堂和皮黄寺。据传说,明朝皇帝文健带领他的大臣在这里避难。玉皇阁是史书记载的古代道观。中国有很多道教的玉皇阁。
海天寺
海天禅寺,位于板桥东,位于郊区胡加高速公路太仓段北侧。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寺名源于空海边,天棚来,禅边美,寺旁开板桥。其建筑气势雄伟,可谓“江东一绝”,占地百余亩,有山门殿、皇帝殿、大雄殿、观云阁、地藏阁等。
沙溪古镇
接近
水
建设
竹山
池塘
河
天空
下面的
顺序
一个
古老的
祥兴
公正
桥梁
“古巷齐肩,古街三里长,古桥单孔,古宅皆担梁,家家户户刻花,家家有工窗,桥从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沙溪镇是江苏省太仓市所属的千年古镇,位于204国道旁,太仓市中部以西。早在宋元时期,成镇就是一个市场。明清时期,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在老七浦河两岸建房,逐渐形成蜿蜒数里的河南街、河北街。据《编年史》记载:“城镇绵延数里,富户多,巨室多。其学士为半个州,是读书人的好文章,学习礼仪观念,面向四方,而野耕之人亦勤于用钱,有蟋蟀代替檀香之风,称得上世外桃源。”民国时期还是巨镇,俗称“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乡”。古镇最具特色的是保存完好的沿七浦河而建的滨水民居建筑。住在这里的居民,为了方便在水边生活,有一个棚子,一座石水桥和一座带窗户的木桥,可以俯瞰江景,还可以抽水购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房子参差不齐。门对门临水的建筑几乎有一半都延伸到了河边,上面是临水阁,下面是石柱支撑。河港码头位于水阁之下,十分巧妙。这才是真正的“枕水人家”。古镇内有很多古民居,如银禧书屋、南蛮斋居、莲心楼等,充满人文气息。清代乾隆年间富商龚公馆,雕梁画栋,梁上布满云纹,梁四周缠花。浮雕精美,雕刻精细,为江南一绝,至今保存完好。现代名人故居中有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吴晓邦故居,建于民国初年。这是一座欧式双层建筑,可以看到古镇的景色。除了建筑,园林也是一道风景。国画大师朱屺瞻题写的尹乐园林,碧波荡漾,花木扶疏,其中亭台楼阁是江南最精美的园林。从吴晓邦故居出来,漫步三星古街,“古巷天下第一”的招牌赫然在目。古色古香的老店伫立在街边,小黄旗迎风飘扬,明清小桥的门口不时闪现,让人恍然如梦。走着走着,我去了橄榄岛。这是江南古镇中独一无二的人工岛,三座明清古桥横跨在岛与镇之间。岛上绿树成荫,竹林环绕,让人心酸无比,有一种瞬间回归自然的感觉。沙溪镇的地方特产:沙溪包子、蟹壳黄等小吃很好吃。灯笼和蟋蟀是沙溪历史上的特色产品。古镇很美,古朴典雅,有一条三里长的街道和一个幽深的花园。雕花堂、尹乐花园、橄榄岛、吴晓邦故居等人文景观风格各异。独特的滨水建筑、古宅密集的老街、古朴苍劲的石桥,是沙溪现存文物的三大特色。镇内景点有:龚氏雕刻馆、“天下第一古巷”、、五云会遗址、园林、故居、滨水建筑、明清古桥、橄榄岛、古街、沙溪古镇牌楼、兴义桥、福赛基、小石庙、故居等。镇上的天妃宫是郑和下西洋前亲自朝拜的地方,现已重建。
沙溪镇牌楼沙溪镇李三古街沙溪镇橄榄岛
乐音苑
尹乐园原是宋代隐地瞿小真读书的地方。位于沙溪镇,有江南名园的美誉,面积22.5亩,水面5亩。这座建筑建在游泳池附近。整个公园分为中、东、西三部分。游泳池位于中间,周围有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和金童路。大门和栅栏模仿苏州拙政园的入口;北面有小花厅,西面有雕花厅,横梁雕刻精美。
元代三桥(周桥、桥、高桥)
元代太仓因航运发达而被称为“六国码头”,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元代城内仍有三座石拱桥,即谯周、周静桥和跨志和堂的高桥。这三座桥是由当地官员和佛教寺庙共同发起的,并由人民捐款建造的。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桥身和拱票均为青石,拱票分段并排排列,两侧无桥柱。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桥梁风格和建筑手法。谯周位于程响镇府南街南端,直和堂对面,始建于元田丽二年(1329)。为三孔石拱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16.2米,中孔高4.27米,跨度8.05米。牌坊石浮雕,刻有“大元历二年”字样。“安福”二字刻在地面中间的石头侧面。
谯周周静乔媛幸福金乔高桥
郑和纪念馆
郑和纪念馆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的房子,位于太仓六合镇,朱红的门面,院子里一排排翠柏,清幽静谧。屋内有介绍郑和海上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物。郑和是中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曾七次从太仓刘佳港下西洋,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龚天飞
天妃宫位于六合以东的钱缪街,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始建于元二十三年(1268)。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从刘家港起航前,都要在这里进香,祈求海神波塞冬保佑航行安全,七下西洋后又在这里立了“范统事迹碑”。
南光寺
南光寺,位于南郊镇,建于宋绍兴二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93重修,占地97亩,主要包括山门殿、金刚殿、观音殿、藏殿和法堂方丈楼。
水墨馆
墨妙馆位于太仓公园。藏于元代大书法家赵萌的钍旨中!用平刃盘汀豆杀榕树是否恰到好处?吸痰?
奇缘
憩园又称人民公园,建于1130,位于公园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北宋著名水利专家邙山墓、元代大型“铁壶”、明代“通海泉”和宋代华石纲遗物“望海山”。最著名的是“墨妙馆”。还有书轩斋、壁嵌等多处珍贵碑刻。此外还有莲花池、三曲桥等景点。
梅花草堂(朱屺瞻年轻时的工作室)
梅花草堂位于六合公园,这是百年丹青大师朱屺瞻年轻时学习绘画的工作室。朱屺瞻(1892-1996),本名曾军,本名仔仔,本名在老民,本名梅花草堂,皮四局等。,是我国著名的生日画家,绘画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陵印刷社顾问。朱屺瞻自幼学习绘画,曾两次赴日学习油画,考察美术教育。27岁时,他的油画参加了第一届苏州美术绘画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屺瞻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家。此后,他远赴外地写生、创作并举办个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朱屺瞻的绘画风格复杂而自成一体。著有《朱屺瞻画集》、《皮斯居绘画谈》、《朱屺瞻绘画选》等多种作品,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5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办事处建造了朱屺瞻美术馆。朱屺瞻一生都喜欢梅花。抗战时期,六合的老房子被日军烧毁,新房满是弹孔。于是把老房子剩下的房子拆了修新房,把日寇的炸弹坑挖成了“铁蛋池”。池旁山坡上种满了梅花,称之为“梅花草堂”,自称“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邀潘天寿、蒋丹书、金、、张振铎到六合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共商工艺。他们在一起几天就走了。后来我收集了王一亭齐白石、黄、、何、丁福之等国内著名艺术家的《梅花草堂图》,收藏成巨卷。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故居重建了“梅花草堂”,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紫兰芽》、《老干部色如铁》、《雨后山岗》等六幅佳作。
曹溪亭
曹溪阁位于太仓城东,两层古典建筑。里面有古玩、字画、美玉、奇石,还有各种雕塑、高级工艺麦秸画。
张浦故居
张浦故居位于太仓市程响镇西门街8号,建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可惜正门和后院已经荒废很久了,只剩下三合一的组合房屋。整个建筑是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牌坊完整,工艺精湛,布局精美,几乎像一个迷宫,有游廊,有房间。有一个县博物馆和唐和于庆堂的事迹陈列室。还有光复会纪念馆、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大天王”纪念馆。张浦(1602-1641年)是明朝崇祯年间的秀才,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五人墓碑》作者。娄指的是张琰和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历史学家张才曾与复合社的重要骨干之一张骞一起组织过合作社和复合社。著有《知味堂集》、《太仓州志》。因为张浦住在西郊,张才住在南郊,所以一个老朋友叫张张在西郊,张张在南郊。
王希爵故居
王希爵(1534-1610),太仓人,明朝万历年间有记载。他的故居,俗称太史第,建于明中叶,雕梁画栋,牌坊完整,等级森严。其后裔,清代大画家王世民、王曾在此居住。有门楼五间,大堂分上下两层。这种门楼厅是江浙一带独有的。有娄东画派展示和太仓纪念碑画廊。早年,在太仓东郊,有一座“二丁家,四代一品”的牌坊。“两代丁甲”指万历二十一年文渊阁大学士王希爵和清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猫王,其曾孙,人称“两代宰相”。“四世一品”是指王希爵、其子王恒、孙王世民、曾孙猫王都是朝廷的高官。
吴健雄公墓
吴健雄墓园位于六合镇明德中学紫藤阁旁。1997 17年2月逝世后,根据她的遗愿,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世界建筑师贝聿铭认可的陵园于5月底在明德中学建成1998。杨振宁为墓园题写了“吴健雄墓园”五个大字,李政道为墓园题词。吴健雄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5月31912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六合镇。1923就读于六合明德学校;后来考入苏州江苏女子师范学校;1934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前往美国加州大学留学;1940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42在美国与袁家骝结婚,1952在哥大担任副教授,1958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在1963年关于β衰变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这对后来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起,任浦滨教授;1975被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国家科学勋章,并于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主席;1978她还获得了国际狼基金会颁发的一等奖。1980退役;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女性奖”;1991年获得代表科学技术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1984 10她回到家乡六合,参加了明德学校校名的恢复和为纪念父亲而建的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成立了吴厝垵先生奖学金基金会,她慷慨解囊,担任基金会名誉会长。
高仁奇油画馆
高仁奇油画画廊位于新区柳州路,里面收藏了高仁奇创作的60多幅油画。高仁奇,太仓施思镇人,著名军旅画家。现为济南军区副师级职业画家。作品获全军美术比赛金奖,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吴晓邦舞蹈艺术博物馆
吴晓邦舞蹈艺术博物馆位于太仓新区,有两个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展厅和一个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吴晓邦,男,1906,太仓沙溪镇人。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协会主席,第二、五、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吴晓邦(1906-1995)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被吴尚沙溪镇的一个富裕家庭收养,取名为锦荣。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吴晓邦满腔革命热情,参了军,北伐时任叶挺团见习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于1929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因为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所以改名为肖邦。在被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表演的舞蹈感染后,他对现代舞产生了兴趣。他曾在日本高田康夫舞蹈学院、川口良治和宫古现代舞蹈学院学习芭蕾和现代舞。“9.18”事件后回国,在沪创办“吴晓邦舞蹈学校”和“肖邦舞蹈研究所”,并举办首届舞蹈作品出版发布会。1937后加入抗日救亡话剧团,期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剑舞》、《游击队之歌》等多个抗日舞蹈节目。1945到达延安,在陆毅教书。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舞蹈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1956“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成立。文革结束后,吴晓邦回来担任中国舞蹈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联常委《舞蹈艺术》主编,《中国民间舞集成》主编。吴晓邦用舞蹈表达了他的抱负,用舞蹈警示了世界,用舞蹈了一生。他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接班人。他一生创作了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如《饿火》、《想范》、《丑显功德》、《平沙雁》、《迎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新舞蹈理论》、《谈艺术录》、《舞蹈续编》、《舞蹈科学研究》等专著。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是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新舞蹈的先驱,中国第一座以人名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邦舞蹈艺术博物馆,于1999在他的家乡太仓建成。
宋文治艺术馆
宋文治美术馆,建于1989,位于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代表作品60幅,明清书画珍品30余件,价值较高的古代彩陶30件。宋文治,太仓西郊人,师从著名画家张士元、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
昆曲
昆曲发源于太仓南码头(又名南关,今南郊镇)。昆曲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国剧中的春雪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据地方志记载,太仓南码头在元明时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码头,南北方人在此杂居,南腔北调相互影响。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居住在南码头的魏良辅改良了地方口音,创造了一种非常优雅华丽的新口音,被称为昆曲、昆曲。昆曲从民间走向舞台,始于昆山梁伯龙的《浣纱记》。清初太仓大诗人吴梅村在诗中说“李仁演魏良辅,高适为梁伯龙作词”,指的就是这件事。由于《浣纱记》演出的成功,昆曲的名声越来越大。士大夫都把听昆曲、学昆曲当做高雅的事情。明清时期太仓有很多昆曲团队和昆曲艺人。在现代太仓,还有朱传明、昆曲音乐家、昆曲演奏家高步云等艺术家。至今,太仓民间仍能收集到昆曲宫池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昆曲在太仓的普及程度,以及太仓人对昆曲的贡献和感情。
魏良辅
魏良辅(生卒年不详),明代戏曲音乐家,昆曲鼻祖。字上泉,原籍江西张羽(今南昌),后迁至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魏良辅熟悉这种旋律,他是北方音乐的初学者。因为他不如北方人王,所以他学了南方音乐。家乡盛行益阳话,他却讨厌益阳。为了改变自己的艺术环境,他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戏十分活跃的太仓,并于嘉靖年间(1522—1565)住在太仓南码头。在当地驻军中,很多人对旋律都很熟悉,魏良辅也经常和他们学习技巧,探讨乐理。这时他结识了太仓居民南渠的一位专家,向他求教。他不会放弃,直到他认为他对每次的音乐都很满意。他还请教了从安徽寿州(今寿县)派往太仓的单县所、北曲剧作家张。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欣然接受了魏的建议。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了张。后来,在郭云石、张等人的帮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晏戏、及江南民歌的一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的传统戏曲唱腔进行了加工整理,融合了南北两歌,不仅使南宋“纯而精”,还将北宋命名为“无北方气息”,从而改变了以往平淡、沉闷的唱腔,形成了新颖的风格。以清唱剧的形式出现,最终使昆曲在没有大锣大鼓的氛围中优美悠扬。同时,魏良辅还改革了伴奏乐器。最初,南曲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箫和管。为了使昆曲的演唱更具感染力,他汇集了笛子、管、笙、琴、琵琶、等乐器为昆曲演唱伴奏,取得了成功。从此,魏良辅声名鹊起,被誉为“民族工人”、“音乐圣人”,甚至“昆曲鼻祖”。著有《曲律》(名《南词概论》),是研究昆曲唱腔和南北曲派的重要著作。
江南刚竹
江南丝竹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物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被命名。而江南竹子的雏形“串绳”,则是由明代嘉靖、太仓卫军士张所创。它已经运行了400多年。报道称,在担任弦乐演奏员的张因罪被送往太仓后,他和戏剧家一起受到好评,并很快成为忘年之交。魏爱,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他。张与合作后,开始学习南曲,甚至定调和弦使之接近南音,并将三弦琴式改为式。形成了由弦、管乐器、鼓三种乐器组成的全方位丝竹乐队,开创了吴中新的音乐“弦绳”。明清时期主要用和弦为昆曲伴奏。16世纪中叶以后,昆曲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剧种。所以,除了为昆曲伴奏,仙索演变成了独立的音乐乐队。明朝万历年间,大学者、文渊阁首辅王希爵,喜好音乐、戏曲,常邀张、赵等表演、传授艺术,促成了丝竹在江南的传播。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江南许多演奏竹丝的乐班,都改作民间专业乐班,经常到民间庙会、灯会等喜庆场所。此时,江南丝竹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谋生手段。至民国时期,太仓有100多支江南丝竹队。主要音乐包括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走在街上》、《三六》、《云情》、《欢乐颂》等八首名曲。
长江丝线
太仓位于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处。鱼的种类很多,有银鱼、旗鱼、鲢鱼、鲥鱼等。银鱼:古代称为“剩鱼”。这条鱼细长、透明、光滑,大约一指长。我喜欢住在靠近大海的长江口。正式名字叫剑鱼,当地人叫它“面鱼”。由于这种鱼骨细无鳞,色泽亮如银,味道鲜美无比,因此备受食客青睐。箭鱼:因此,这种鱼看起来像一把刀,俗称箭鱼。箭鱼“窄、细、头长”,与刀鲚相似,但比刀鲚大,也叫刀鲚。大的有一英尺长。这种鱼的特点是肉质细嫩,入口即化,但是丝滑的骨头很多,吃的时候要小心。清明前大量房源。清明节一过,它的骨头就硬了,价格也开始跌了。鲤鱼:又名鲤鱼,俗称白暨豚。这种鱼的特点是圆吻,口和腹部,无鳞的身体,最大的一米多长。现在产量锐减,钓到大鲶鱼不容易。鲶鱼肉鲜嫩肥美,清炖红烧,都是名鱼。其鱼鳔较厚,可做鱼肚,一直是上等食用鱼。沙德:古代叫“仙”。美观扁平,形似蝎子且长,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有棱形鳞片。一般三四岁成熟,春夏之交到达江边,主要产于太仓长江口至南京燕子矶的下游河段。它的味道极其鲜美,不刮鱼鳞炖着吃更好,是长江最好吃的鱼。可惜这几年濒临灭绝,价值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