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见识!古代人是怎么过夏天的?

古代没有电风扇,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wifi。古人把“夏”当一年来过吗?事实上,祖先们有很多大脑。古人的夏天更贴近自然,更感性,也能享受!

1,古代人夏天的冷饮

其实冷饮在古代也很早就出现了。大约3000年前,在商朝,富裕的家庭开始在冬天雕刻冰,并将其储存在坑中,以备第二年夏天使用。

春秋末期,诸侯在宴席上喜欢喝冰镇米酒:夏天,酿造的米酒从酒糟中过滤出来,冰镇,清凉甘甜,身心俱爽,还能驱暑。《李周》中也有提及:“春来待镜,内外皆饭以镜为耻,酒浆酒杯皆同,祭冰镜。”《楚辞招魂》中有一段描写“冻米酒喝着更难受,喝着更爽”,赞赏冰镇糯米酒口感醇厚清凉。

因为切冰和储存冰都不容易,夏天拿出来的冰一般人是拿不到的。但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深井蓄冰等新方法的诞生,天然冰的储存效率大大提高,私人商人开始蓄冰。唐代开始出现“冰商”,即商业收冰者。冬天储存冰块,夏天出售。文人墨客也自己做冰食。杜甫有诗:子拌冰水,美人雪配莲藕。

然而,作为一种如此昂贵的商品,“长安的冰雪和岳夏的一样珍贵”,很少有普通人能买得起。正是由于硝酸钾,人民才真正享受到了“清凉一夏”的福利。唐末人们发现它的用途时,它的名字叫“硝石”。原本开采出来用于生产火药的亚硝酸盐,被意外发现溶于水后吸收大量热量,制冷作用足以将水冻结。然后,冰块的使用逐渐平民化。

南宋时,市面上有许多“冷饮店”,有“雪水”饮料,如绿豆水、红烧梅子水、梨浆、梅花酒,还有水果、牛奶、冰块混合而成的“刨冰”。而且夏天宋朝的大排档也不少,果汁饮料很受欢迎。杨万里曾写过一句诗:看似油腻清凉,实则凝缩欲飘。玉至盘底,雪消至口。

元朝的商人制作了类似冰淇淋的夏季产品。他们在冰中加入蜂蜜、珍珠粉和牛奶制成“冰淇淋”。凯尔·波洛来中国时,受到了元世祖的奖励,品尝了皇家冷饮“冰奶酪”(由果汁、牛奶和冰块制成)。后来,凯尔·波洛把“冷冻奶酪”的制作技术带回了意大利。意大利将这项技术保密了300年,被法国人高价买下,然后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革后,制成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淇淋”。

清代冷饮种类繁多,其中以“冰镇酸梅汤”最为著名。清末有一种饮料叫“荷兰水”,也就是汽水。

2.古代人夏天穿。

古代人一般穿丝麻制品,比现在的棉化纤制品凉快。

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描绘夏天的古画,可以知道大致的样式或者是长袖的长袍。农民和平民都是长袖长裤,有的卷起袖子裤腿。

北齐学士在炎炎夏日劳作时,穿的是透明的纱衣。

华锐夫人在《宫词》中也写道“薄衫透皮”。唐代周舫所画的《戴花仕女图》中,仕女也身着薄纱抹胸,冷艳端庄。

3.古代富人的夏季居住环境。

早在先秦时期,王公贵族就开始想尽办法在夏季建造凉室。当时流行一种装修精美的地下室,叫做窑洞室,夏天重要的餐饮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

汉朝时期,发展出了豪华的“凉亭”。每当夏天来临,在大厅的石床上放一个装满冰块的玉晶盘,然后服务员对着风扇,多次降温,制冷效果极佳。

十六国时期,有冬夏交替使用的“暖宫”和“凉殿”。

到了唐代,皇帝在宫中修建了一座专门用于避暑的凉殿,殿内安装了机械传动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式,通过风扇轮的震动产生风力将冷空气送入太阳穴。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上屋顶,让其顺着屋檐直下,形成人工水幕唤起寒意,从而达到消暑的目的。

宋朝的人显然更享受。宋代的凉殿不仅用风轮送冷水驱寒,还在蓄水池上和厅堂四周装饰各种花卉,使冷风扑鼻,芳香四溢,被称为“空气净化版的空调房”。

除了机械制冷设备,宫殿里还有大量的冰。每年冬天都有专职官员负责收集天然冰块,存放在冰室里,在炎热的夏天拿出来给皇室使用。

明清时期,有钱人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盖上盖子,在里面打洞,夏凉冬暖,相当实用。皇室广泛使用移动冰柜和小风扇,还建了避暑山庄,天气热就搬到这里,这样工作娱乐两不误。

这是清代的低档空调房。在房子里四处看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注意了!看下面地板上的那个洞!这是房间空调的来源。

据说房间里的这些洞还是冬暖夏凉的。

4.粉丝

古时候扇子也叫摇风凉友。古代的扇子一般用竹子编织而成。有钱人用的是丝绸做的扇子,比较节能上档次。志向较高的人会在扇子上写诗作画,很有意思。

如果你是权贵,你可以在酷暑中享受“人造风扇”带来的舒适。“人造风扇”是指将扇叶装在轴上,在轴上系一根绳子。仆人把绳子递到轴上,带动扇叶旋转产生冷气。当然布衣服买不起这种电风扇。

5、瓷枕

众所周知,中国盛产瓷器,china和瓷都是同一个英文单词China。古人很早就知道瓷枕可以解暑,是夏季床上用品的最佳选择。中医讲究“头凉脚暖”,瓷枕的枕面是釉面的,睡在这样的枕头上当然舒服健康。

有诗为证,“半窗千里,一枕连风”,“夏日难久黄昏,纱厨中午。忘机如夜眠,一枕最幽。”

6.蚊帐

古人夏天也用蚊帐防蚊,但用蚊帐比现代人更感性。姑娘们在帐中悬挂茉莉、珍珠兰等香花,夜帐沁人心脾,香气四溢。技术娴熟的女性还会用艾叶编织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帘里,利用艾叶的气味驱赶蚊子,简直就是天然环保的“蚊香”。此外,当人们睡在这么漂亮的床架上时,他们可以做一个好梦。

7、香包

古人还有挂香囊的习俗。香囊里的很多药材都有驱蚊的作用,比如藿香、薄荷、菖蒲,就像今天的六神花露水一样有效。

8.夏季睡垫

在古代,凉席也被称为“夏鬼”或“桂良”。芦苇是竹席的一种,也指用细芦苇编织而成的席子。在古代,席子和芦苇有很大的不同:席子很暖和,冬天用;但是分量比较凉,夏天用。这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张春在他的《Xi赋》中所说的“冬设,燕为夏”。

夏蝉凉爽宜人,在宋元时期更为流行。此后,人们干脆称夏蝉为“凉拌”,织得很漂亮的“凉拌”甚至被称为“成小玉”。李清照在《一截梅子》中写道:“红藕香可毁玉在秋,易解罗尚独去兰。”其中玉簪不是玉石做的睡垫,而是竹簪。

9.娱乐项目

观莲、划船、垂钓、爬山、赏景是古人常见的户外休闲娱乐方式。在古代,南方人最喜欢乘凉,而且常常和赏莲结合在一起。“盛夏赏荷”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泛西湖夜话》中所描述的:“草上碧水无边,夜来荷花开。”到了明代,“大夏赏荷”之风更盛。苏州人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划船最为壮观。清代苏州学者陆记载:“画舟吹笛击鼓,汾门外赛荷花,观荷纳凉。”

除了找乐子,去大自然也是古人避暑的最好方式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在《夏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于青林。脱巾挂石墙,顶上洒风。”李白忍受不了夏日的炎热,来到山里,让山里的凉意接触自己的身体。多么令人愉快啊。

除了遮阳纳凉的物理方法,古人还提出了“心平气和,自然凉爽”的心理“疗法”。夏天人容易激动,容易上火,所以古人认为热天需要“静下心来”,调整心态来“安排四季”,古人称之为“精神养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解暑而坐院?”。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有窗下的微风。散热由冷静变为凉爽,房间里空无一人。这个时候,很难和别人多在一起。“这首诗描述的是古人在暑假里达到的愉悦状态。

这种超然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才能做到。如果是现代人,恐怕早就躲在空调房里了。

我今天是来给你科普的。相信你已经获得了很多关于古人如何避暑的知识!

本文科普知识及图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