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高中作文,以“饭桌上的中国人”为题,写一篇。谢谢大家!
在我的经历中,餐饮教育对我的影响最深,是餐饮教育的第一课,是人生修养的启蒙。用餐教育讲的是吃饭的一系列规矩,从进门入座,到碗里拿筷子,再到上饭,一点一滴,都要求做到中规中矩。仔细推敲这些规则,有时很吃力,但很多都充满了做人的道理。
上菜。有客人的时候,先让客人坐下,然后自己坐下。坐的时候只能坐半个凳子,起身的时候提醒客人,避免客人侧身坐的时候摔倒;双手不要趴在桌子上,尤其是筷子的右手和手肘,以免戳到客人。孩子不能随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才能继续吃。小时候的我,根本看不懂。我一直觉得很委屈,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明白一个道理:孩子自制力弱,看到好吃的东西,只是先伸筷子,会冷落客人;如果你像虾一样流鼻涕流口水爬满桌子,会让客人皱眉,倒胃口。客人会觉得孩子没有家教,师傅自然没面子。
供应米饭。客人来了,晚辈要主动给客人夹菜。开饭的时候,饭铲不要碰到电饭锅,这是没有饭吃的信号。客人听到就不敢吃了,不吉利。米饭要饱,不能太少。没有客人,你会觉得你小气,舍不得。不能假装饭是尖的,不然客人碗里放不下菜;你不能让碗的边缘全是米粒;在吃饭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客人的碗,以便随时热情地为客人服务。
端碗。你不能左手懒的把饭碗放在桌子上。那是“吃师傅的饭”,必须用手端。大人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小孩必须用大拇指抓住碗边,以免摔倒。
夹菜。当你的筷子伸入菜碗时,你只能在碗中握住你胸侧的菜,不能伸向侧面或对面的碗;你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找你喜欢的菜,只能抓什么是什么。因为即使你用碗吃蔬菜,你这样做也是不礼貌和不卫生的。另外,在农村家庭,作为主人,也要热情地为客人奉上可口的菜肴,这是待客之道。但是这个规律在城市家庭已经很难找到了,主人考虑到了卫生;在今天的农村,这一点逐渐淡化,在盛情之下只使用公筷来招呼客人。
吃吧。客人在场时,不仅要自己吃饭,还要热情招呼。筷子不能碰到碗的边缘;嚼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真的不好看;喝汤声音大也不雅观;再饿也不要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这样对胃好,也不会让客人难看。吃完不能抹嘴就走,但要等客人把碗放好才能走。有时我不得不和我的客人一起吃饭。
这些闪闪发光的通则处处透露着对客人的礼貌之道,也暗含着克己自重的态度。我去过一个朋友家,朋友的独生子在菜还没上来之前就开始大呼小叫。菜一上来,他就伸手去碗里抓。吃饭的时候,筷子在菜碗里乱翻,瞎找好吃的...我觉得有点不开心。虽然他是个孩子,不懂事,但总觉得缺乏教养。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父母对吃饭的谆谆告诫,不禁感慨方圆不能没有规矩,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它们虽然细致琐碎,但如果能记在心里,一定会让人受益终身。
除了这些用餐礼仪,餐桌教育还包括饮食教育、节俭教育、礼貌教育等等。千万个家庭里有千万种教育,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等等。
餐桌教育是一个家庭所有教育的浓缩和缩影。它的教育启蒙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和书本上很难学到的,也是很难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