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文。。4500字(建筑和音乐)
来源:魅力中国,第1期,2065438年8月。
供稿/尹菲菲1鲁人2
【导读】建筑是一种视觉艺术,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的感觉;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扩展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可在期刊库尹菲菲1任路2。
(1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建筑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扩展的空间。音乐在时间中表现空间,建筑在空间中反映时间。欧洲哲学家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关键词:建筑;音乐;美术;接触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TU-80TU-854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3-0992(2010)08A-0181-02。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性质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和学科,但建筑和音乐都是艺术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人类独特的情感。建筑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它是通过对建筑的造型、结构、空间、色彩、肌理的美学处理,来建造一个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的一种造型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展开的空间,是通过有组织的艺术形象在声级、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声音艺术。
当你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音乐主题的戏剧性发展和多层次声音的结构组合,可以通过通感、通感等心理功能,呈现出一个广阔壮阔的空间世界。同样,当你徜徉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中,仿佛是在欣赏一首著名的古典歌曲。向上的线条像华丽的高窗一样有力,一排排的圆柱和尖拱节奏感很强。从广场的前奏到钟楼的主题,经过漫长的巴育里卡,到达祭坛的高潮。欧洲哲学家的总结是多么精妙:“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第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指音乐虽然在时间的流动中不停地演奏,但其内部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这种结构和形式美来自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发现,各种尺度的高度、长度、动态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形成的。后来,他将这一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毕达哥拉斯和后来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师认为,如果一个建筑的长、宽、体按一定的比例,在视觉上可以产生类似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中三种形式的石柱之美为例,具体解释说,由于桥台、柱体、屋檐的体积、长度、间距的比例不同,形成了庄重、美丽、丰富等风格差异,就如同音乐中的歌颂、抒情歌曲、多声部合唱。这恰恰说明音乐和建筑都有一种数字美。
1.重复技巧
在音乐创作中,“重复”是最重要的作曲基本技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他们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上,当然这种重复一定是建筑设计引起的视觉元素的重复,如光影、色彩、柱子、开口和室内体量等。建筑的大部分效果取决于这些节奏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和力量感。罗马斗兽场双拱门的重复,希腊神庙美丽的柱廊,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和垂直重复,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有古典音乐中常见的有规律的重复。
所以那些起伏的建筑之所以如此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充满了优美的“旋律”,遵守着建筑美的独特规律。那些宏伟的交响音乐作品之所以如此对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独特规律。
2.把握结构
音乐中的形式结构,比如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四方形的曲子(欧洲传统音乐中称之为陈述、巩固、发展、结束),与北京典型的四边形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也可以说是展开——继承——转折——组合。这四个动作就像四个建筑,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第一乐章在前,第二、三乐章在左右,第四乐章在后,也叫终曲。
音乐之美包括音乐结构之美。但是,音乐的结构是受作品主题内容的限制并为之服务的。在主题的重复、变奏、展开、衍生、对比、再现过程中,结构时而强调变化,时而强调统一,完全是基于内容需要。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再现部分,作者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省略了呈现部分曾经出现过的“同学们一起读书”这一副部分。
3.音乐创作中的沟通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往往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受到了巴黎一些建筑的启发。舒曼想在《ь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表达科隆大教堂的宏伟与壮丽,其中短小独特的主题仿佛是用音乐再现了哥特式的线条,这些线条贯穿了整个音乐,有时以基本主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又像极了琐碎的片段,从而使作品既有一致的思想,又有无限多样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无限多样的表达方式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音乐家受大教堂至高无上的美所启发而创作的几张乐谱,就像大教堂本身一样,可以为后人树立一座描绘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不朽丰碑。”
第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凝固的音乐。起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欧菲欧,一位著名的青年歌手,在欧洲很久很久以前出生于色雷斯。他的声音是有天赋的,他是第一个给各种各样的木头和石头物体命名的神。他能够用神力让一堆死物复活,因此在奥林匹斯山的神圣家族中受到阿波罗的青睐。阿波罗得到一把七弦竖琴,并请文学艺术女神缪斯教他音乐艺术。一天,俄耳甫斯受到启发,他弹奏竖琴。它的声音很美妙,群山为它而移动和舞蹈。流水聚集了众神,帮助他们聆听。被注入了生命的木石被琴声陶醉了,立刻按照它的旋律在地面上建造了美丽的建筑。音乐结束了,余音绕梁,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却永远定格在这些建筑上。这个极具审美性的神话在讲述建筑起源的同时,讲述了建筑形象与音乐艺术形象的审美关联,使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或者建筑是无声的音乐”这一美学隐喻流传开来。
其实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就是说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完全凝固,我们可以从音乐或乐谱中看到严格的数学比例、对称与平衡以及音乐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联系等造型特征。
1.建筑中的音乐语言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说:“建筑空间和形象的抑扬顿挫、比例结构和和谐变化,反映了音乐的旋律。”
在造型和色彩方面,一个元素的反复起伏产生了一种旋律。比如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顶、细长的圆柱、无数的彩色玻璃窗,构造了一个宽敞、简洁、统一的空间。分散有序的色块和统一有序的物体,就像音乐中连续、渐变、起伏的节奏。那些建筑中的装饰构成了空间的组合,就像音乐中的音符;那些精美的雕塑,镌刻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就像那一小段音乐,故事相互关联,组成了一首完整的世俗交响曲。
从空间上来说,建筑往往是一个序列,需要在运动中逐渐铺开,置于延时序列中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空间序列的发展,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简单明了的节奏,又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音程等规律的变化体现抑扬顿挫的节奏,颇似音乐中的序曲、展开、渐强、高潮、重复、休止符,能给人以激动人心的旋律感。北京故宫,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景山,沿中轴线绵延七里。十几个院落交错,有前奏,有渐次加强,有高潮,有捆绑。数百个大厅错落有致,有主体,有衬托,有对比。宏伟的空间序列就像一首诗。
2.建筑和音乐的结合
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各具特色,闻名于世。它们是极具音乐性的建筑,闪耀着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音乐天赋的智慧。明清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引人入胜,回音壁内壁光滑平整,使外界声音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如果站在墙前轻轻哼唱,和声就起来了,深沉婉转,表情就美了;如果你放声歌唱,回声将无处不在,响亮而粗糙,萦绕耳际,震撼人心。
在外国古代建筑中,也有著名的具有“音乐性”的塔式建筑,如意大利比萨教堂的钟楼。塔的顶层装有七个刻度钟,可以发出“do、re、mi、fa、sol、la、si”七种声音,是一座有趣的“音乐塔”。比萨斜塔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每当教堂举行仪式时,塔上的钟就会发出优美的音乐。
在泰米尔印度的一座古庙里有一个“音乐楼梯”。楼梯是用不同材质的花岗岩反复加工,按规矩铺设在不同的位置。踩楼梯或用木头轻轻敲击时,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第三,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普遍性在于特殊性,马克思也要求我们在看待各种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是指导我们正确看待建筑与音乐关系的科学依据。
人类在建筑中找到了思维和经验的联系,在音乐中有了共同的感受和意义。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没有音乐建筑,就失去了艺术元素;没有建筑的音乐,就失去了整洁。建筑和音乐是相互融合的,尤其是在建筑上。只有让一个城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才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同时也能让人生活得愉快。实现建筑与音乐真正恰当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参考资料:
[1]林普田。建筑与音乐,中外建筑杂志,1998.06。
[2]杨恩焕,梅·。艺术,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吴硕贤。《音乐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4]黄果心。凝固的音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