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水磨镇:羌城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曾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水磨镇致力于旅游转型,成功实现从工业到旅游业的“腾笼换鸟”。2010年4月,联合国为其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金字奖牌。在广东佛山的强力帮助下,水磨镇的雄姿重新凸显,修葺一新的藏羌寨子与川西民居相依相融,相映成辉。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建繁荣幸福的新家园;藏羌百姓愉快和睦相处,生活惬意;成功的灾后重建,已经为他们的新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其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镇上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象征民族团结,显现藏羌汉人民***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如今,当人们走进小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如今的水磨镇,不仅拥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谋发展。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真正意义的不夜城。穿行在羌城七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初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来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