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革工业的历史
在海宁,平均3秒钟就能出一个钱包。
平均48秒做一组牛皮沙发套。
平均1.3秒生一件皮衣。
海宁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皮都”。2005年,海宁皮革工业总产值达6543.8+03亿元,皮革及皮革制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皮衣产量居全国首位,生产皮衣2500多万件,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皮革交易量居中国第一,其中毛皮业务占世界毛皮业务量的四分之一;皮革服装及相关产品出口58亿元,居全国首位。
海宁皮革工业如此辉煌“海宁皮革厂,成立于1926,是海宁皮革工业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企业,至今已有80年历史”。
海宁皮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6。当时,在石霞、海宁,人们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如水缸和棍棒,用盐酸来硝酸盐皮革。解放前,海宁双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皮革作坊。
65438年至0956年,大量的皮革小作坊由公私合营,成立了地方国营海宁制革厂。产供销都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方式。
70年代,海宁制革厂走向辉煌。1973年,一个173人的制革厂发明了猪皮反绒服装革,受到轻工业部的高度重视。在海宁召开八省1市现场会,推广猪皮反绒服装革生产技术和经验,这是海宁建县以来少有的全国性会议。上世纪80年代,海宁制革厂的员工陆续出来办厂。从来不产皮革的海宁,因为掌握了皮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制革技术,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了先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这一时期建立了大约20家小型皮革厂,但都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雪豹集团真的让海宁皮革一炮而红。
1984雪豹集团前身海宁新疆皮革制衣厂成立。1989年,上海金陵中路雪豹商城开业,雪豹开设第一家品牌皮衣专卖商城。伴随着“雪豹,宝中之宝”的口号,上海的时尚人士争相在商场前排队购买皮衣,甚至出现了凭票购买的火爆场面。
20世纪90年代初,海宁的许多皮革制造商开始效仿雪豹创建品牌。海宁的皮革品牌一度有两三百个。从65438年到0992年,海宁有200家镇办、村办、民营皮革企业,海宁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皮革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既鼓励发展公有制集体和乡镇企业,又允许个体私营企业兴办皮革厂,迅速在全市形成了大力发展皮革工业的氛围。
1993是海宁皮革工业发展的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海宁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大规模配置皮革产业资源的专业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可以说,皮革业的兴起是皮革城建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但反过来,皮革城的建立又大大提高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皮革业的发展。
自1994起,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原海宁中国皮革服装博览会)每年在海宁举办一届,是中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皮革博览会之一,已成为国内外皮革行业的盛会。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国内外皮革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1999-65438+2月,海宁市委市政府在市区西北部建立海宁中国皮都科技产业园。
现有皮革品牌骨干企业入驻园区,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11家,投资10万元以上企业6家,开发面积近700亩,总投资2亿元以上,形成100万件皮衣、800万件(套)皮革制品的产销能力。目前,一个规划布局合理、产业优势明显、环境服务一流的全国知名特色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海宁益都千品服饰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进入中国皮都科技产业园的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些企业不惜重金聘请资深设计师,在服装款式、材料、缝制工艺上下足功夫,以体现个性和独创性,独具风格。一些企业愿意投资管理,加快引进管理人才的步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水平和形象。无论在管理、设计、营销方式上,园区内都是你追我赶、你中有我的竞争局面。这些企业为海宁皮革工业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海宁益都千品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皮革行业的深度发展上,海宁人不遗余力。目前,重点发展汽车鞣制和皮革箱包,进一步拉长了海宁的皮革产业链。海宁皮都路西侧,这里建有皮革城箱包皮革加工区,总建筑面积45000多平方米。
海宁皮革产业“强中有强”,向世界皮革制造基地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目前,海宁的皮革工业不仅成为海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也为中国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