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历代男女服装图片及介绍。

汉族服饰研究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主体民族汉族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和价值观。

汉服的概念

汉服是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指明末以前在自然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个独立的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格,即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民族和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标准款式上与现代服装有质的区别。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由于其历史悠久,应用领域广泛,不断创新融合,对中国服装少有研究的人很难把握。汉服作为一个庞大的服装体系,不能只以其外观和简单的版式来定义,而要以其主导风格来定义。

所以汉服的定义标准可以用下面的话来表述:“从燕朝到宋明时期,以汉族(先秦时期的华夏)人民所穿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为一系列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服饰的集合。”

汉服——汉族传统服饰的这一定义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族的服饰。而且中国古代胡人穿的衣服也不能叫汉服。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穿的胡人的衣服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这必须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和统一。汉服的传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黄帝时期,一直保持着风格传承,不断发展。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上,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服饰的主流都有相同的特点。也就是右撇子,大袖深衣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在汉人自愿、不受外力强迫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感知的自然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是一个民族传统服饰传承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发展轨迹下应有的发展和演变方向。它的方向可以通过一般规律追根溯源,它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反向预测。

按照这个定义,在中国古代,除了清朝服饰,只要是明末以前汉人穿的衣服都叫汉服,不分风格、地域、融合、分化、发展,而现代古装,除了清朝服饰,与古代不同,但也是以传统风格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叫汉服。而汉服,用肉眼很容易就能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包括全服、洋服、摩登服)区分开来。现在这种汉服常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

清朝的服饰,追根溯源,源于满族服饰,回头看,并不是汉服的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穿的,但不符合汉人传统服饰的“传统”元素,所以不能归为汉服;今天汉族人穿的服装主要来自西方,“唐装”、夹克衫、旗袍主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不能称之为汉族的“传统服装”。也就是说,需要区分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整个汉族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的起源

由于我们是一个谨慎追求距离的民族,虽然商周时期确实有接近内衬的风格,但总体来说,我们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就是右撇子的由来。至于长袖、宽袖,可能是上层社会财富积累后的一种习俗,但因为孔子当年讲究大袖(缝衣),所以成为文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显著特征(当然也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大约5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他们开始用织成的亚麻布做衣服,后来发明了养蚕和吐丝,人们的衣服和服饰越来越齐全。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到有阶级社会。从此,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显示名望、区分声望等”的工具黄帝时代加冕礼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不同。两者开始出现差异,服装体系逐渐形成。

汉服的基本特征

男士风格:

“黄帝垂衣而治天下”,自清代(以秦汉服饰为代表)流传至今,历时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古、明朝,并影响日本、朝鲜等国。这是日本和服最常见的款式。

隋唐以来流行的t恤(唐太宗李世民穿过),延续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到日、朝等国。宋太祖和明太祖穿这种衣服。迄今为止,日本天皇在某些场合穿的服装都是这种汉服的变体。

女装款式相对较多,但基本款只有两种。

大排扣右领(也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与秦汉时期的深衣不同,隋唐时期出现的大胸低胸衣分为上衣和下衣,衣服不再像深衣那样连在一起。这两种风格的女装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韩国的民族服饰(女装)都有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窄袖紧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上是作为流行服饰(或者出于好奇)穿的,而不是汉族传统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着一些其他样式,但影响不广。

你可以看到秦、汉、唐、宋、明的服饰有些地方不一样,但是主要部分是一样的。西汉的深衣和明代的汉服基本风格是一样的,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 *性是大胸右领,宽袍大袖。其实汉服,像大衫、宽袍、大袖的那种,在唐代汉人还是穿的,只是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宋明时期也差不多。正是在鸟(中国唐朝)奈良时期,日本和服传入中国,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是什么风格?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汉族和欧洲民族,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几千年来汉族服饰的整体风格是清淡朴素。汉族的古袍最能体现这种风格。这种长袍的主要特点是袍宽袖大,造型简单,但一旦穿在人身上就不一样了,样子不一样,可塑性很强。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这种服装的各种原型,但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人物画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它的一个神性特征——附着在体态各异的人身上的朴素的中式外衣,突然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和流畅,令人浮想联翩。简单朴素的服装给他们增添了一种自然的魅力。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雅、超然、泰然的民族性格,以及质朴自然、含蓄委婉、淡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赋的流变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男装):服饰大体沿袭了商朝的服饰制度,但略有变化。衣服的款式比商代略宽松。袖子有大号和小号两种,领子一般是长方形的。这一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结,通常系在腰上,有的腰带上还挂着玉饰。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物制成的,称为“大腰带”或“士绅腰带”。另一种皮带是用皮革制成的,叫做“皮带”。女人的衣服是歪歪扭扭的长袍。曲线深的衣服和其他衣服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除了上衣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是连在一起的,叫做“连续下摆”。“裤子”是裙子。“延续”的意思是延伸裙子。“钩针”是形容裙子的款式。改变了以往衣服多在底部铺开的裁剪方式。左裙前后片缝合,后裙加长。加长的裙子形成一个三角形,穿的时候绕到后面,再用带子系上。

秦代服饰:秦还是黑色的,所以秦代服饰的标准色都是黑色。但是风格还是宽胸右撇子。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人的衣服是有曲线的深衣服。秦汉时期,曲线深的衣服不仅是男人穿的,也是女人衣服中最常见的衣服。这种衣服又紧又窄,还能拖地。下摆一般为喇叭形,不露脚。袖子有宽有窄,袖口多为包边。领子部分很有特色,一般是十字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内衣。穿几件衣服,每一层的领子都会露出来,最多可达三层以上,称为“三重衣”。

西汉时期的服装汉代男子戏剧性的深衣。汉代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可分为曲鸾和直鸾两种。瞿瞿,即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在使用,但西汉初期更为普遍。到了东汉时期,男性穿深衣已经很少见了,一般是直衣,但不能作为正装。在汉代,色彩斑斓的深衣不仅是男性穿的,也是女性服饰中最常见的服装样式,形象体现在很多材质上。另外,汉代的窄袖紧身衣服。几经周折,衣服缠到臀部,再用丝带系好。衣服上还画着精致华丽的图案。汉代男女都可以穿。这种服饰早在西汉就出现了,但不能作为正装。东汉以后,直隶逐渐流行,取代了深服。

魏晋南北朝服饰:男子服饰具有时代特征,一般穿大袖衬衫。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衬衫仍然受到各行各业男性的喜爱,成为一时的时尚。魏晋时期的女装继承了秦汉的习俗,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一般来说,妇女穿衬衫,外套和木筏,底部是裙子。大多数款式都是上紧下松,紧身的身体部位和宽大的袖口。裙子是百褶裙,拖得很长,下摆宽松,这样就达到了帅气别致的效果。

唐装:汉族男子服装的另一种风格——圆领窄(宽)袖长衫。头上的帽子,也称为符头,是在汉魏基础上形成的第一种服饰。唐朝以后,人们在锄头上加了一个固定的装饰物,名叫“巾”。毛巾的形状因时期而异。除了毛巾,馒头的两只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到了唐末五代,原来的软脚变成了一左一右的硬脚。唐代官员的着装——唐代的官员,除了穿圆领窄袖之外,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祭祀仪式上,仍然要穿正装。礼服的样式大多继承自隋朝的旧制度,如佩戴腰带或笼冠,双排扣大袖衬衫,裙子,玉佩的丝带。唐代汉族女装的另一基本服饰是上裙。对后世的女装影响很大。唐装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隋朝和初唐时期,女子短裤都是小袖,配以紧身长裙和高腰系带,一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扎在腋下,用丝带系住。中唐的裙子比初唐的宽。

五代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的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一些大概情况。除了韩熙载和另一个和尚,所有的男人都穿着锄头和长袍,所有的长袍都是绿色的,这似乎和当时的制度有关。锄头的脚微微下垂,中间可能有“丝弦”,所以有一定的弹性,是晚唐五代常见的样式。韩熙载本人,戴着纱帽,穿着短衫和鞋子,是一种便服。图中的女装也符合当时的事实,以短长裙为主,还有圆领长袍。腰部一般用饰带系住,其余部分像两条飘带一样垂着。比目鱼比唐代的窄,但长度明显增加,约三至四米。

宋代服饰:宋代汉族男子的服饰沿袭了两种传统风格:宽胸、右领、圆领。圆领款式,与唐宋时期的男装袖口相比,变宽了。宋代汉族女装有两种基本款式:大排扣和右排扣。

明代的服装:男子的服装风格仍然遵循两种传统的服装风格:宽胸、右领和圆领。女装比男装更多样。明代的女装主要有衬衫、大衣、袍、背兜、围兜、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款式多是从唐宋开始模仿的,一般都是右撇子,还原了汉族的习俗。

汉服的周边传播

日本和服:中国对日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在日本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进入了最显著的时期。这时候,中国古代吴越的长袖搭袍传到日本,成为上流社会的正装,尤其是朝廷的正装。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从内衣变成了外衣,和服的袖子越做越短,腰带越做越窄越做越宽,图案和花纹不断翻新,染织工艺也日益精致奢华。但和服的基本元素从未脱离五服的固定模式,所以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称之为五服。在很多教授和服装学校里,要讲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日本和服是从中国传入的,和汉服的重要区别是男装基本相同,只是袖口更短更窄,下摆更紧凑。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男性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今天,妇女主要在日本穿和服。女装的区别在于和服后面有一个背包,袖口也更短更窄,下摆更紧,腰部更宽,衣服上的图案有日本的特色。日本妇女的发型和穿的木屐和棉袜也是唐代汉族妇女的传统。如今,它们在中国已经难觅踪影,却在日本扎下了根。

高丽服饰:韩国宫廷中少女的着装风格,有许多华丽的装饰。类似汉族服饰,但裙子宽松蓬松。

汉服之祸

满人入关后,正式发布理发令的时间是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或者公历(1645)七月八日,即1645年七月八日。之后,满人撕下了不强制理发的面具,坚决执行理发令。至此,江阴等地民众反理发斗争,悲壮至极。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给汉族的服饰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把汉族延续了三千年的冠服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占江南各省,清政府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度更衣制度。清政府下令,自公文之日起10日内,所有男性一律剃发改辫。如果真有“明朝还存在的制度,不遵守现行制度的就要被杀。”与此相适应,就要强行改变汉人的服饰风格。当时无数人因为穿汉服被杀。

汉人强烈反抗清政府的命令,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抗斗争使清政府考虑做出一些让步以稳定局势。所以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男不从女,生不从死,阳不从阴,官不从官,老不从,儒不从佛不从道,崇尚优绩;以及:做官因而不服从婚姻,国名因而是官名,役税因而是语言文字。这种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汉服的一些特点。

为什么满清建立后汉族人要被强制剃头编衣服?按常理来说,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跟统治关系不大,但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接受不了异族统治,不是因为国家落到了异族手里,而是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围的蛮夷,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教养。接受他们的统治是对汉人的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相比,汉族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族文化真的很肤浅,很丢人。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族贵族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让满族贵族害怕汉人看不起他们。所以,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外国的风俗,通过自取其辱来收缩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失去自尊和自信,摧毁他们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朝建立后,因为衣着和发型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一位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道:“世界上没有其他民族因为他们的衣服和发型而被屠杀。”

如何看待“胡夫骑射”和“刮胡子换衣服”

我们应该接受外国先进的东西——但前提是保留我们的基本法律法规。

所谓“中道”也!——拒绝,那是自满;但是失去自我就是背弃祖先!

包括唐的,都是在保留汉家传统服饰的前提下进行的。

胡服作为一种方便工作的职业服装,是特定时期和地区流行的一种时尚。作为国礼,祭祀、求爱、礼宾——都用标准的传统汉服。

汉服一直是庄重和礼仪制度的代表;胡夫只是时尚和实用主义。

胡夫骑射是我们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典型;

剃头换衣服是我们莫大的耻辱和奴役的表现。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汉服复兴札记

她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审美技术屹立于世界服饰艺术之巅。她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把中华文明的精神理念融入了古代国家的生活。

从秦汉的古朴风格到魏晋的超然神韵,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从唐代的开放情怀到宋明的含蓄律动,无不透露着汉文化的哲学信仰。汉族服饰,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毛皮,与汉族儿女的血脉相关。

然而她却是汉人最深的伤口——在被外星人扒皮的同时,鲜血在古国的秀美山川中荡漾了360年,很久很久...今天,我们期待着祖先创造的辉煌成就,却充当着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饰的赤裸民族。

——中国的韩!

你看到的是不耐烦,你在意的是不甘心!

我们整理了祖先的遗产,发誓要让破碎的文明重新绽放。

汉服复兴大事记(大纲)

采访第一位自制汉服的宋庆·白雪;

采访第一个送汉服的人;

以真唐装获得国际小姐选美最佳国服奖;

采访“汉服改革第一人”的主人:

湖南推出汉服在线专刊;

万和宋婷首次在高校宣传汉服;

汉族服饰重现中国——接受《壮志凌云》采访:

马来西亚华人赵力真汉服走上美国街头直播;

深圳网友聚会;

蒙元“专家”批评汉服复兴。

“以汉服的名义宣传文化”——东方早报周刊关于汉服复兴的报道;

“汉服教育从少年开始”——韩六莲访谈:

第一家汉服加盟公司——顾靖服装服饰公司成立;

严禅定在高校推广汉服:

“为人师表”——访《轩辕》中的慕雪:

阿根廷的中国莲花竹——华服耀眼;

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汉服已经出现在郑州、济南、哈尔滨、西湖、重庆、广州、深圳、贵州、江苏、湖南、河北、上海、北欧、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根廷、新加坡...还有很多...每年的7月8日是中华耻辱日,汉王同仁在这一天设祭告慰那些年。每年的7月8日,有汉服的成员都会穿上自己最华丽的汉服上街,以示汉服不死。没有汉服的成员在当天早起时默哀三分钟,以表达对无辜受害者的哀悼。如果有江阴城的成员,他们会在那一天穿着华丽的汉服(如果他们穿着丧服,就意味着汉服已死)为那些当年反抗剃发的英雄举行祭祀,以示汉服没有死,英雄的后代没有让他们失望。

为什么要复兴汉服?

服装是一种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喊:“还不如把动物毛皮裙还了,还不如打扮复古!”不仅是对服装文明的否定,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亵渎和否定!

服饰是一种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自然地理气候的变化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并始终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历史传统的差异,是各民族服饰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各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有着特殊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其实是民族感情的具体表现。

汉服作为汉族的传统服饰,产生于五千年前,植根于中华大地,与汉族血脉相连,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汉服和汉族的历史决定的。

服装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装体系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起源于中原的汉族服饰,与中原的地理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一直受其影响。中国,汉族的故土,地处温带,整体气候温和。因此,它所形成的汉族服饰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热带和寒冷地区的服饰,如遮全身、无立领、大袖等。

比如寒冷地区生产的满族服饰,就和他们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满族服饰中的立领和窄袖都是当地人为了御寒而特制的,所以满族服饰其实和汉族服饰完全不同!混淆这两种服装体系,其实是对历史的无知!

第二,服装的风格与其民族文化思想密不可分。其中,不同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服装的风格。汉族人的衣服都是平裁剪,不强调用衣服来描绘人体曲线,和西方的立体裁剪风格完全不同。类似的风格差异不仅体现在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还体现在两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影响着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这其实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的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文化差异决定的,在历史上代代相传。(包括历史很短的美国思想,其实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根源与西方文明,尤其是希腊罗马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东方的中华文明关系不大。所以说到底,当今世界流行服装的主流设计思想是西方创立的,与中国传统文明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所以把今天汉人穿的服装等同于汉人的传统服装,也是对历史的无知。

第三,服装的风格与其所属族群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古代文化发达、政权相对稳定的农业国,比如中国古代的特色服饰,也就是汉族的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这是汉族生活条件优越的表现。相对落后不稳定的游牧服饰,主要是灵活方便。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业社会,季节性实用性是服装行业的主导思想。所以游牧服饰和现代服饰并不能体现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风格,不能在概念上混淆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替代品。

第四,服饰的发展与其所属族群的文明进程有互动关系。例如,农业(棉花、大麻、养蚕等。)和轻工业(纺织、印染、刺绣,甚至造纸等。)对中华民族的服装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的一些朝代,汉族的服饰技术被推向了顶峰,至今仍令世人惊叹。古代工业和农业(尤其是养蚕和刺绣)相对落后的西方社会是无法比拟的(更何况是几乎没有文明的游牧民族!)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些领域依然保持着领先优势。这种优势是与中国文明史分不开的。

由于服饰的差异,民族服饰不仅是其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对其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既是对民族历史的理性认识和对民族传统精髓的认同,也是情感层面的精神追求,是对民族之爱的具体表现。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历史文化渊源和文明本质的基础上的。所以,不爱自己民族服饰的人,通常是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同样漠不关心的人,也就是无视自己民族的人(无知,加上自私浅薄的人)。一个被国民忽视的民族还有前途吗?

人类是有感情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以及人性(人情等。)是这个客观规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人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文明和人类发展而忽视人类自身的情感需求是荒谬的。服装的发展演变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人类感情的影响。民族情感是人类的集体情感,具有普遍意义,没有民族情感就谈民族服饰的发展是不科学的。

人类的感情是受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影响的,人类的知识是在历史中积累的。由于知识在传播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各民族的人通常比其他民族的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且人性中对“自我价值体现”的追求,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民族服饰的感情就是这种人性的表现之一(对自己民族服饰没有感情的人也可以说是缺乏人性的人)。

就汉族传统服饰而言,它不仅具有上述七种属性,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服饰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工艺水平和特殊而痛苦的消亡过程。而这一切都让有民族情怀的汉族人对汉族服饰有着特殊的感情!

其内容如下:

1汉族服饰和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久,中国人民视其为民族始祖黄帝所制,是自己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直以来都起到了“统一人心不蛮夷”的作用。

2汉族服饰五千年一脉相传,千里山河都有其最典型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世界服饰史上的一大奇迹。

3汉族服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艺水平(注: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是中国的骄傲。

汉族自古就有重视服饰的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古书和圣贤著作中,也体现在传统中国的方方面面。服饰文明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无论如何发展演变,只有华夏文明的存在会受到汉族服饰文明的影响(比如现代戏剧、影视的服饰就可以看到)。

由于汉族服饰消失的特殊过程,汉族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有着复杂的感情(没有他们就不配称为汉人!)这种强烈的痛与爱的感觉是精神性的,具有神圣性和理想性,能够超越世俗的、跨时代的情感,更是普通世俗的感情无法比拟的!

现在汉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这对于十亿人口历史悠久、高度文明的中国这个主体民族来说是非常遗憾和尴尬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讽刺的。

所以汉服是:汉族的代表服饰;汉民族精神整体性的凝聚;深深植根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如其发肤,与汉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相连;汉服——始终伴随着汉族和汉族人民,无论历史、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汉族存在,就会有汉服。汉服,作为汉族的传统服饰,永远不容争议!即不允许汉族有任何形式的虚拟化、非转化或任何其他概念上的替代!所以,提到汉族的传统服饰而不考虑这些感受,就是无视人性,亵渎和抹杀汉族的感情!

9.社会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螺旋式上升,迂回前进。现在人类社会整体正在从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中国也在不断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不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即人性化、个性化、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对精神充实的追求比物质生活的满足更为迫切,这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且当代社会的人类都在努力满足自己的追求。比如工作时间的减少,假期的增加,工作时间计算的多样化和自由化,在线工作和家庭办公的出现,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适合人性本身的欲望。就中国而言,虽然人民生活的整体节奏仍在加快,但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所以,只看到今天人们生活水平的加快而不看其发展趋势就否定汉服的适应性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