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大佛的景区历史

灵山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包括莲花座在内通高为八十八米,相当于一幢三十馀层楼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十七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层座基,总高度达一百零一点五米。灵山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靠近大佛向上仰视,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让人产生佛在“动”的感觉。灵山大佛身体各部匀称适度,衣饰褶纹明快流畅、飘逸灵动,更增加了动感,使远观近瞻都十分相宜。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灵山大佛的佛体和莲花座全部由锡青铜板块拼装焊接,总用铜量达七百馀吨。仅佛体部分(不包括莲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块铜壁板组成,每块铜壁板的平均面积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铜壁板展开面积达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却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耸的大佛,又由这么多的铜壁板拼合而成,组装时不但要确保天衣无缝,线条流畅,形象完美,整体上不歪不扭,而且对抗风、防震、避雷和耐大气腐蚀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其技术难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在国内诸多单位的大力协作下,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灵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灵山之巅,并于1997年11月15日正式开光,赵朴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灵山大佛足下的莲花座,也全部用锡青铜铸成,莲花座***有四层莲瓣组成,每层二十二片莲花瓣,***计有八十八片莲花瓣。凡捐资满人民币伍百万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号。

赵朴初先生有《灵山大佛》诗赞曰:“湖光万顷净琉璃,返照灵山正遍知。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诲众示深慈。从兹圣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喜见朋友师子国,和平世界***心期。” 照壁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灵山大照壁全长39.8米,最高处7.2米,规模为全国之最。灵山大照壁和灵山胜境整个地势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灵山大佛景区的整个地形犹如一张太师椅,背靠小灵山,左边青龙山,右边白虎山,北踏青峰,尽揽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这种传统风水理论上称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地形是大吉之地,为保存这吉祥的灵气,所以造大照壁来收气,同时也通过照壁上的内容引领游客走进灵山的佛教文化历史世界。照壁立于七色莲花池中,莲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传佛祖出生后即会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这就是七步莲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灵山胜会“大型石雕,取材于佛经上佛祖西方灵鹫山说法,诸佛菩萨秉承听经的典故,这组石雕上会聚了佛祖、四大菩萨二弟子、五百罗汉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为“唐僧赐禅小灵山图”,这是关于灵山的一段历史典故。常有游客询问“灵山胜境”的由来,其实这幅图就说明了原因,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前往江南传法,特往马山拜会长安旧交杭恽右将军,杭恽是马山人,朝中为官数载后解甲归田于马山,唐僧来到马山,感觉这里的山峰象西方的灵鹫山,就赐名小灵山,而笃信佛教的杭恽也捐出这处山田作为寺产,造了小灵山寺,从此香火代传,在小灵山刹旧址上再造大佛像后,所以这里就取名灵山胜境,一来纪念唐僧、杭恽的一段功德,二来表示这里与西天灵山的一脉相承。

游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达对佛的崇敬,在宁静、祥和、清心中领悟禅机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