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习俗

满族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忌讳被视为不礼貌。满族人对戴狗皮帽吃狗肉不感兴趣,最怕别人戴狗皮帽进家门。传说汉王有难时,狗有恩相救,满族人视其为恩人,保护珍惜。西康上不允许任何人随便坐。院子里有龙栏,不允许拴动物。

在尊卑和等级制度上也有禁忌和规则。新媳妇不能和公公、婆婆、老公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会伺候。否则会被视为不敬不孝。爷爷、叔叔不准跟侄子、媳妇开玩笑。我侄子和儿媳不允许在我叔叔面前露胳膊露腿。以前满族女子的旗袍长到能遮住脚背,袖子长到手背,和现在的短袖旗袍有很大区别。

满族人有敬老的风尚。年轻人遇到长辈,要把手放下站着,亲切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如果有人抱怨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必须站出来回答。老人请小安三天,大安五天。请表达你的敬意。男人有“打招呼”,“打一千个孩子”,“磕头”。“问候”的意思是请安退下打招呼。“打剑儿”是请大安的意思,也叫“单腿跪”,满语是“埃拉塔拉米”的意思,即先迅速拂去袖头,左腿向前弯曲,右腿下蹲,左手托住膝盖,右手下垂,头和身体微微前倾。“磕头礼”,即磕头、跪三次或跪六次,拜年“必须四次,跪三次,抬头挺胸,如果服从。尊长者,祝其好字,但必起而叩之,否则不起”(《刘略》卷四)。

对神祗、祖先、皇帝,三跪九叩。女子的礼仪与男子不同,有一种“下蹲礼”,俗称“半蹲”,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放在膝上,呈弓状,双膝微弯,像半蹲一样。女性平日见面时,右手抚额,膜拜点头,俗称“抚太阳穴”,即抚眉、额、太阳穴三次,然后目视点头。

女性见面时,牵手的仪式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女性的拜见仪式不同。久别重逢,再牵手问候,是最亲的人送的一份大礼。晚辈见了长辈,双手扶住他的腰,长辈用手抚背。这对老夫妇见面有一个“头对头仪式”。久别重逢时,妻子迎上来,用头托住老人的胸膛。老人轻轻抚摸妻子的头或脖子几次。

满族人,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要鞠躬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果骑马的话,要下马闪在路边让长辈先走。长辈也很客气地说“谢谢兄弟,请先上马”,让年轻人上马,走在前面。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内核和一般展现。既有口口相传,也有经文记载。根据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的起源,万物的起源,文化事物的起源等等。(2)宇宙关系的神话。在萨满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嘈杂的多层立体世界,即所谓“云攀天,九九层,每层住几个神”。每层都有人和动物,有植物,有妖魔,有善神,各层互相交流。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和自然神话相结合,有图腾崇拜的痕迹。

有一种“下蹲礼”,俗称“半蹲”,即两脚平行站立,两手抱一膝,微屈,饭糯米如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糯米加水】:糯米水煮,冷水捞出,冷水浸泡。通常在夏天吃。满族烹饪擅长烧、烤,善用生抽(酱油)。蔬菜随季节变化,夹杂着野菜(艾叶、蕨菜等。)和真菌。满族祖先喜欢钓鱼和打猎。除了家禽和牲畜的肉之外,还有鹿、麂、狍子、雁和鱼。你喜欢吃猪肉。猪肉在白水中煮,这被称为“白煮肉”。在举行大型宴会时,经常使用烤全羊。

常见的菜有:【白肉血汤】:新鲜猪血倒入新鲜猪肠煮熟,切片,与白水煮的猪肉切片,配以香葱、大蒜、辣椒油。

【坛肉】:将猪肉切成小块,煸炒,加入葱、姜、大料、发酵乳,在坛子里煨。

【豆瓣酱酸菜汤】:将泡好的黄豆捣碎,酸菜切块煸炒,加入高汤和豆瓣酱,调好味,炖透。

【煎蛋酱】:将蛋液搅拌均匀,倒入热油锅,翻炒,然后倒入生抽和老抽。与葱、黄瓜或绿色蔬菜(或混合)一起食用。

【芥菜墩】:将大白菜从老帮中取出,整棵横放,切成3厘米长的圆墩,用开水烫一下或随便坐在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炉口或池塘上烤脚、袜子、鞋子和靴子;禁止乱扔吃剩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放进炊具或壁炉。

老人去世后,人们一般会在炕沿放三块木板,俗称“殓房排”,把死者放在上面。头朝西脚朝东。死者应在口中放一枚大铜钱或硬币,称之为“含死者”。

我不得不停止三天。第一天,服丧。通知远近亲友,家人当晚不能入睡,称为“守灵”。在受害者的头前放一盏豆油灯。用棉花长捻,一半在碗内,一半在碗边,豆油灯一夜之间不会熄灭,俗称“尸灯”。死者一般在屋内住一晚,第二天将下葬祭奠。当人们抬着一具尸体时,他们不能通过门,而是通过窗户,因为门是留给活着的人的。第三天,灵出来了,也就是葬礼。

满族人的棺材和汉族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脊形的,上尖下宽,就像脊房一样。满族人称之为“旗料”或“满料”。棺材不应该是残茬,而是彩色的,一般是红土。两边的棺帮应绘有山水纹和云纹,俗称“鞑靼荷包棺”。棺头要画云、鹤等。,有的绘有各种花卉,俗称“花头棺”。对棺头的横向批判,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面要画一朵莲花,叫“踏莲花去西天”

第二天中午,“追悼仪式”开始了。亲朋好友来信时要出示“账目”和礼金。“窗帘”是一整块白布,白纸上写着大字,如“某某天长地久”等。当你失去家人的时候,你应该把窗帘挂在丧棚里,让人们观看。在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灵柩两侧,称为“陪孝”。悼念的亲友要站在灵柩前,主持人喊道:“某某老人,你总是听真话。这是你老头子,他是来给你吊唁的!”然后他向送葬者喊道:“鞠躬,鞠躬,鞠躬,鞠躬!”哀悼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道:“站起来!”站起来走开。让我们继续第二个人。顺序是先老后幼。

一个满族家庭去世,要在院子里挂一面红旗,宽一尺多,长一尺多。它挂在院子西边两尺多高的木杆上。满族人认为条幅是逝者的灵魂。每天太阳出来之前,把红色的条幅挂起来,太阳落山之后,拿下来放在棺材盖上。

在满族丧礼中,有“做饭”的习俗。辽金时期,女真有“烧尽祭品吃喝”的习俗。满族人沿袭这一习俗,有钱人死前也烧狗烧马。后来努尔哈赤等人多次告诫要节约食具。除了做饭,他们不再烧狗和马。烧纸的时候,他们只用鞭子催着狗和马跳过火。

葬礼上,大儿子手拿“棺材”走在灵车前面。灵车过后,其他孩子玩“明静”,即把细长的布条绑在像旗子一样的长棍上。这块布用尖钉镶边。国旗的颜色取决于死者是哪个旗手。

满族死了,不写“榜”,这和汉族不同。所谓“灾难清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某人于某日某时“死亡”,某年某月某日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为“四日”,某月某日为“忌日”,以此来通知亲友,准时参加仪式,准时避开。

丧礼回来,要为参加丧礼的亲朋好友设宴,称为“赐灵饭”。

祭日是“十七”,也叫“头七”,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孩子应该带食物和水果,直到坟墓被烧毁。后来又有“三·七”、“五·七”、“七七”纪念仪式。

到了100天,还是要祭奠,叫做“燃百日”。追悼会结束后,家人和孩子在坟前脱去孝服,这叫“脱孝”。

一周年的时候,又是“烧周年”的大招。之后,我们将“燃烧三周年。”每年清明节,家人和孩子都会去扫墓祭奠。

[出生习俗]

满族人非常重视他们孩子的出生。女人一旦怀孕,对整个家庭来说都被视为好事,当婆婆

我给她讲了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孕妇不许去别人的产房,不许坐盆里。

台湾,穿台湾。不哭不笑,不侍奉祖宗。五月怀孕,不要去马厩,不要过。

马等。

孩子一出生就被称为“亡命之徒”。据说古代满族妇女在炕上分娩时,要把炕席卷起来铺好。

在五谷草上,母亲在五谷草上生产,然后就习惯了。一个孩子成为逃犯后,如果是男孩,

在门的左边挂一把弓箭象征他长大后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如果是女孩,就挂在门前。

红色布条象征好运。宝宝出生后第二天,请孩子多身体好的女性先喂。

第二口奶叫“开奶”。第一个在产房看到孩子的外人被称为“陌生人”。满族人认为婴儿

长大后性格会像“聚陌生人”,所以很注重挑选“聚陌生人”。婴儿的出生

第三天,要“洗三”,请给孩子洗澡,也叫洗澡。

沐浴仪式。在一个大铜盆里洗澡,里面放槐叶和艾叶,然后在上面倒热水。前来祝贺你的朋友和亲戚是

把铜钱、花生、鸡蛋放进锅里,叫加锅。在洗澡的过程中,如果宝宝大声哭闹,那么

它被视为好运,这被称为“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就开始上自行车了。游车也叫摇车,由桦树皮制成,长约1.3。

米,宽0.7米,两端呈半圆形,像船一样。后世的休闲车多为椴木板材。

边缘刷成红色,有图案和吉祥文字,非常漂亮。把小车挂在横梁上摇起来。

它非常便于携带。为了让宝宝的胳膊和腿保持挺直,避免翻身时掉下来,一般会用布带。

孩子的手肘、膝盖、脚踝都被绑在休闲车上。婴儿身下放着一个用谷壳制成的袋子。

枕头由小米或高粱米制成。因为满族人认为孩子头的平背好看,所以用这个。

枕头。

孩子满月后正式命名,5岁前举行家族祭祀,俗称“跳喜神”,一般只用。

有一天,不杀猪宰羊,只杀鸡做蛋糕,祭祀祖先,感谢龙送子。在氏族中进行公共祭祀时,有必要

举行“换锁”仪式。每个新生的孩子都收到了一对锁带,并向刘祈祷祝福。牺牲之后,

然后把锁好的书包放进孩子的书包里保管好。

孩子第一次去奶奶家,毫无疑问是大豆的事情。当我姑姑带着她可爱的孙子回娘家时,

外婆家喜出望外,把他们当贵宾一样对待。这时,年轻的妈妈轻轻地把孩子的头放在柱子上。

一个磕磕碰碰,意味着孩子不仅能住在奶奶家,将来还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8岁以前,男孩的玩具主要是弓箭,也玩射箭游戏。谁射得准,谁就有分量。

看吧。女孩们把荡秋千作为他们的主要娱乐。

满族没有固定的冠礼。才由祖师或萨满在祖神格前,将灵裴赐与卿。

年轻男女。一般男生额头戴野猪獠牙,女生戴野猪门牙。从那时起,年轻的男女

可以参加宗族里的一切社交活动。

[祭祀习俗]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而庄严,对程序和内容都很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祭祖、祭神、祭神、祭星。

祭祀前三天,全民就要开始准备了:在院子门口挂一把稻草,意思是从挂稻草柄那天起,直到祭祀完毕,不允许戴狗皮帽子、穿丧服、身体不洁的妇女进门,此时也不允许施舍乞丐。另外,还要准备一些祭祀用的食物,这里最重要的有:黄米和一些猪。祭祀那天,神父把暂时存放在外面的祖箱请到自己家里,放在西康南端的桌子上,然后把家里的永久祖箱取下来,放在下面。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先由神父布置好祭坛和祖先的台座,再把祖先请出来,然后抬着一头纯黑的猪去南炕沿下的房子祭祀。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牧师宣读悼词。这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下聆听。念完祭文,磕头起身,然后把猪抬到坛上杀祭。宰杀牺牲时,要把猪毛去掉,把大小蹄角和猪胆汁放在祭坛右侧,然后把猪抬到祭坛上,头朝外,脚朝右。

祭神有两种:日祭和夜祭。日祭通常在祭祖之后。程序是:祭祖时宰杀的猪,分解成12块,和内脏一起放在锅里煮,锅里不放调料。不要吃锅里煮的肉,直到它端上来。供品摆放整齐后,请祭司跪着念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下跪,然后由祭司带领众人磕头。晚上祭祀神一般分两步。首先请从祖先箱中依次请出七位祖先并放在祖先架上,然后请两位祖先放在祖先箱盖上,每人一杯清水和一盘黄米,将香碗和坛放在桌上,然后点上香和灰。之后,牧师系上腰铃,系上裙子,带领众人敲鼓祈祷。然后在神龛前杀猪。其次,猪祭结束后,祭司还会带领民众进行灯笼祭。此时要关好门窗,不允许任何人出院,也不允许外人进屋。神父吹灭了灯,举着铜铃,晃着腰铃,喃喃自语。祭祀结束后,他再次点燃灯,跪拜,将祖先的雕像放在祖先箱中,双手举在西墙的祖先板上,然后打开门窗,让人进出。家里人要过三天才能吃到抬灯笼用的肉,但是不能给外人吃。

把树供奉给神,是为了在日出时把祖先的木制雕像请到树上,面向东北。在树上挂一张干净的纸,然后把祭祀用的猪抬到圣树上。神父跪在祭祀猪的左边,大家跪在后面。在献祭之前,猪的耳朵里装满了酒或干净的水。猪觉得痒了就摇头晃耳,人们以为这是给上帝享受的。如果猪没有反应,那就是凶兆。祭完之后,把猪分成七份,放在锅里煮,猪胆汁、下颚骨、水挂在树上。祭司献上肉,磕头后大家分肉,但各部分的骨头都送到神树上。

祭祀索伦极,又称祭天,一般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用于向索伦柱献祭的猪必须是无害的纯黑色公猪。杀猪前,先把猪绑起来,放在索伦杆前,焚香祈祷,然后再杀。猪骨不要乱丢。那天晚上它们应该被埋在索伦杆下,猪脖子里的一根骨头应该挂在索伦杆上。猪胆汁、猪肠、猪膀胱等东西要放在索伦杆上面的桶里,给乌鸦和喜鹊吃。如果它们能在3天内被吃掉,就被认为是非常幸运的。

祭星是在月亮落下后进行的。祭祀星辰的日期,无论是在某个月份,都要安排在第三天或者第五天。月落后,在上房北炕中间摆一方凳,点上香蜡。拜星者身穿黄色纱袍,手拿血盆和尖刀,在室外西侧,离祖先不远的地方宰杀祭祀用的猪。这时,屋里的灯应该熄灭了。祭祀星人杀死祭祀猪后,咳嗽一声,点燃屋内房门,将猪抬进屋内脱毛分解。然后把猪抬到原来的地方给星星磕头,然后屋里的灯又灭了。祭祀完毕,把猪抬回屋里,却看不到火。据说关灯可以缩短人与神的距离,不仅可以“直抒胸臆”,还可以让神灵直接感知到祭祀人的虔诚心情。

【满族春节】

“阿聂耶能耶”是满语,即满族的春节,是满族的传统盛大节日。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兵进辽阳、沈阳。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为都,大批满族居民迁居山海关,与汉族杂居,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的许多习俗和文化被满族人所吸收,春节也随之成为满族和汉族的传统节日。

■庆祝方法

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打扫庭院,贴对联,挂条幅(又称旗帜),窗花祈福,蒸年糕,烙水勺。初一凌晨,家家户户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摆好供品,点上鞑靼香,祭拜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全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俗称“揣元宝”。煮饺子的时候,家里人主要是喊“你结婚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他们把饺子从锅底升起比作升起的一天。然后让孩子爬到柜子上跳三次,以示新的一天“跳得高”。这一天,晚辈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旧社会妇女跪拜抚太阳穴),父母会给孩子压岁钱。宗族的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戚朋友被邀请参加宴会,叙旧谈新。男生们三五成群地燃放烟花爆竹,玩着木雪橇,或者欢快地滑冰;女孩和年轻妇女穿着戏服,玩galaha(用猪或牛的膝盖骨做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渤海国志》记载:“官民二十岁相见而乐,先令能歌善舞者,代代前行,士女相伴,声声和声,婉转转身,吟诵‘步步高’。”之后是踩高跷。至今,这一习俗仍经久不衰。从第一天到第五天,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踩高跷,玩得很开心。在一些地方,年轻人自发组织表演队,在村庄里表演,庆祝新年,这使得节日气氛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