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的简介
千百年来,这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唐代的诗人元结、刘禹锡、孟郊,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的宰相张浚都慕名前来游览,并在亭周围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字。 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礼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了《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此乃取“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岩,有大石似燕子低飞,更有春来之时,燕群戏于亭前绿树之间,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爱之亭”之解。 燕喜亭的龙檐次翅角,雕梁画柱,以及那亭中刚劲的古碑,与周围的碧树峭岩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而名贤的诗文,就在这美景中流传千古。 燕喜亭,建于唐代贞元年间,距今一千二百年历史,亭中立有韩愈所写《燕喜亭记》碑 燕喜亭记①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2。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3。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4,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5。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6,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7,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8;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9。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10。”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11,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12;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13;繇郴逾岭14,蝯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15。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16。遂刻石以记17。 ①《燕喜亭记》,朱子《考异》:“燕或作宴。” 廖本题注:“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亭在连州,公为阳山令时作。阳山,连之属邑云。” 洪兴祖《韩子年谱》:贞元二十年,“公在连州有王弘中《燕喜亭记》。” 方崧卿记此《记》石本云:“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后(按:亭在今连州城东),盖景常、元惠者昔居于此也。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后题云:‘唐贞元二十年,会昌五年、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2 异处:风景奇特的地方。异,奇异、特殊。
3 《尔雅·释训》:“辇,运也。”燔:焚烧。孙汝听云:“《诗》:‘作之屏之,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毙曰翳。’”
4 却立:后退几步站着。 突然:凸出的样子。 魏怀忠云:“呀,张口貌。” 洼者:低洼的地方。
5 以上言亭之得地与建造。
6 孙汝听云:“《书》:‘满招损,谦受益。’众水所赴,故云受谦。”按:孙注“受谦”,当依正文作“谦受”。 孙汝听云:“《诗》:‘振振鹭,鹭于飞。’振振,群飞貌。”按:文中振鹭,以鹭之洁白喻瀑之洁白而清澈。
7 孙汝听云:“秩秩,有常德也。”按:《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毛传》:“秩,流行也。”郑玄笺:“喻宣王之德如涧水之源秩秩流出,无极巳也。”
8 钟:聚集。 恶:秽浊也。
9 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以上言亭之得名。
10 莫直:比不上。直,通“值”。
11 贬秩:降级。秩,官吏的品级第次。
12 蓝田:唐京兆府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县。 商洛:汉置商县,隋改为商洛,县治在今陕西商县东。 淅、湍:淅水、湍水,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 汉水:源出陕西,流经鄂北多县,至汉阳汇入长江。 “升岘首”句:岘首,山名,今称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县;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县。此句谓登岘山北望中原也。
13 荆门:县名,今湖北荆门县。 祝充云:“岷,山名,江水所出。《书》:‘岷山导江。’”按:文中“岷江”谓长江也。 洞庭:湖名,在湖南、湖北交界处。 湘水:即湘江,为湖南境内第一大河流。 衡山:山名,在湖南衡山县北,是五岳中的南岳。
14 岭:旧注南岭。按:南岭系湘、贑、粤、桂边境一系列东北走向西南山脉之总称,文中之“岭”,当指“骑田岭”。
15 饫闻:饱闻,谓所闻甚多。
16 羽仪:《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被人尊重,可作为表率。
17 以上追叙王弘中贬秩南下历程,点明作《记》旨意。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篇记叙山水景物的作品,但细读全篇,便知其不是以描摹山水风光为重点,而是借写山水而写人,是一种将山水游记与颂体文章巧妙融合起来的散文样式。
王弘中,名仲舒,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司户参军。王公在当时以德行、文章并佳而知名。他不肯阿附权贵,而体察民间疾苦,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时人所敬重。韩愈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部属,对他素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唐时阳山为连州属邑)。文章从王弘中一日与景常、元慧在他住所背后土丘荒野间发现一处不同寻常的地方开始,记述了燕喜亭风景区被发现、修建的过程和其优美奇特的瑰丽景致。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以大自然和风景建筑作描述的对象,而是通过记叙刻画景物,称颂王弘中有仁有智的君子之德,将两者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以山水精华映衬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并且预祝他不久将会重返京城,成为朝中群臣表率。认真考查一番王公的处境以及作者跟他的友情,就会了解这不是那种庸俗颂扬或者虚伪的应酬,而是出于一种真挚的相知、同情和敬佩。 何焯曰:“题固记其名文,是当行家语。得其剪裁之法,虽参入议论,仍不碍记事体矣。‘太原王弘中在连州’,突起,伏后半追叙。”“‘既成,愈请名之’至‘颂也’,此段叙致特有古意,非公无比。世得云:皆伏有弘中之德意。按:此评即使前后关键分明,又颂字乃美盛德之形容,正总摄得此一段,其非衍文明矣(《考异》疑颂字是衍文)。”
曾国藩曰:“柳公山水记,以峭削见奇,固非韩公所能比并。”
峻峰补评:文章格调清新爽丽,善用排比,层见错出,迎接不暇,特别是他把人的爱好与道德修养协调一致,先写主人所好,映衬主人之德,后写主人之德,照应主人所好,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谓匠心独运,不让他人,反映了韩愈一贯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僧人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而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杂乱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开挖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到较远的地方站着观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僧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一直被淹没而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那岩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谦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鹭之瀑”;谷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说它的外观。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黄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说明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于说明它合于时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养,聚集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那泉水的源头起名叫“天泽之泉”,意思是说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景物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的主人。于是乎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这个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来,为了要送给这位应得到他的人吧?
弘中自从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浙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所到之处有猿猴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赏尽了深水远山的的种种瑰丽奇怪的景致,照说他对于山水已经是听腻了看厌了。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却仍然没有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获得了燕喜亭这处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