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电信大王王的四哥,为了潜伏娶了17岁的假老婆。

是之妻王的四弟。20世纪3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后转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无线电。标准的“理工男”,用现在的说法,有点学霸的意思。他严谨,不苟言笑,为此开过玩笑。

1948年,中共中央迁到西柏坡,王与相识并结婚。这时,王得知四哥也在西柏坡附近,立即赶去探望。自从王士光在1938年离家加入地下党后,兄妹已经有10年没有见面了。

兄妹重逢,畅谈离别之情。双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王高兴地告诉哥哥,他刚刚结婚了。王士光关切地问,“真的吗?太好了!我姐夫是哪里人?你叫什么名字?”“是刘少奇。”

王轻轻笑着回答道。一向沉稳冷静的王士光认为他妹妹在捉弄自己。他有点生气:“简直太神奇了!别想了!”“真的!是刘少奇。”“你知道什么!那是党的领袖!以后不要乱说。”

王被弄得哭笑不得。她知道哥哥是个技术工人,有时候就像个孩子一样。

后来,王向儿子刘渊提起此事时,仍觉得很有趣:“你舅舅大多认为完全不可及,根本不相信,也不听。”

王士光,原名王光杰,1915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家庭。其父王桎长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官。母亲董洁如,名门望族,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学校。这对夫妻思想进步,有革命倾向。

王士光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研究无线电。许多孩子把父母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糖果和零食上,但王士光省下了零钱去买无线电设备和零件。有一次,他以去看电影为借口,拿了王的零花钱,私自购买了无线电设备。据说王还帮给他上了收音机线圈。他还自己设计图纸,把家里的收音机改装成电台。后来,王士光干脆从北京大学物理系转到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父母从不干涉王士光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是支持和鼓励他。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王家的几个孩子也是如此:长女王,毕业于辅仁大学,是中国第一位女原子物理学硕士;次子王光祈,清华大学毕业,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中华民国政府经济顾问;

三子,王光超,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著名皮肤科医生;刘孜,王光英人,毕业于辅仁大学,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他的孩子也都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这里就不赘述了。

和(又名黄静,建国初期天津市市长,于之父)成了好朋友。余其伟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叔叔俞大猷是国民党军械部主任(后来的交通部部长兼国防部长,蒋经国的亲家)。

余其伟是早期天津地下党的重要骨干。在余其伟的指导下,王士光加入了《中国民族解放先锋报》,积极参加“一二·二九”学生运动。

1937,抗日战争爆发。王士光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恶痛绝,不久,在余其伟的介绍下,毅然加入了中国* * *产党。

一天,天津地下党负责人姚依林找到王士光,告诉他有重要的组织任务要交给他。移交任务前,姚依林问了他三个问题:是否结婚,是否有对象,是否有目标。王士光笑着回答:“我是‘三不’成员。我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才能结婚!”

姚依林听后非常高兴。他进一步解释了他的工作:组织上,他想在敌占区建立一个秘密电台。考虑到王士光在无线电方面的特长,他决定负责这件事。但现在日本间谍活动猖獗,他单独行动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组织上给他分配一个冒充他妻子的女助手,两人以夫妻名义掩盖真实身份。王士光痛快地答应了:“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姚依林带来了一个梳着两条辫子的年轻姑娘。王士光看到它时,吓了一跳,脱口而出:“这么小!你多大了?”小女孩优雅地伸出右手:“我叫王新,今年17岁!”

姚依林向王士光介绍了王新的一些情况:王新,原名王兰芬,父亲是王瑞华,东北军中将人,曾在东北讲武堂任教育厅长。王新是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虽然她很年轻,但她的党龄比王士光早。按原计划,王新即将去延安“反大学”学习。这时,接到潜伏任务后,她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

王新笑着对王士光说:“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有点土的蓝色旗袍,想把自己打扮得老气一点,没想到你找到我了。”

姚依林提醒他们,敌人非常狡猾,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发现。以后无论是打扮还是居家生活,都要注意每一个细节。

按照组织要求,王士光和王新分别做了准备:王士光穿了背带裤,打了蜡,穿着姚依林为他精心准备的西服;王欣逸很残忍,剪掉了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烫了一个时髦的“波浪”发型。

组织上,他们在英租界租了一套公寓,离英军军营很近,英军频繁的无线电信号可以覆盖他们的电台。姚依林从根据地找了一个姓潘的烈属冒充的母亲,潘阿姨还带了一个男孩冒充的弟弟。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她老公叫吴厚河,在天香市场一家电器店做技术员。他的妻子叫黄辉,她和婆婆在家做家务,照顾姐夫。

为了不引起房东的怀疑,“小两口”以丈夫患有肺结核为借口。目前,他们只能住在分开的床上。婚房里摆了两张单人床,中间隔着一张方桌和四把椅子。王新称它们为“黄河”,作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王士光巧妙地把广播电台伪装成收音机。一开始用的是美制发射机,但是发射机和电源噪音太大。后来,王士光带来了他自己组装的无线电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每当深夜来临,王士光的家就像电影《永不消逝的收音机》中的情节。窗户上挂着厚厚的窗帘,然后把电台裹在毯子里,再把报纸送到党中央和根据地。王新负责复印和录音。

他的第一台接收机是邓松支队司令部的电台。这支部队由八路军宋支队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对方很快发来“QSA-5”,表示信号很好,王光杰也回复了“RO K”表示接收完毕。

在地下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王士光和王新设计了一套安全信号:每当王士光下班回家,只要看到他的妻子在阳台上跳绳,他就知道他的家是安全的。有时,他回家后会和妻子玩一会儿。

跳绳的这段时间,是王新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次,王士光突然发高烧。王新像真正的妻子一样,烧水煎药,悉心照料,代替他完成收发报纸的工作,这让王士光很感动:“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还是焦小姐生的。真能干!”听了这话,王新的脸涨得通红。这件事让两个人的关系悄然拉近。

两个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或者说处于危难之中。

一天晚上,王新发现几个鬼鬼祟祟的家伙不时指着她的窗户。长期潜伏的经验告诉她,可能会有“情况”。她和王士光立即拿起收音机,从后门离开了。他们来到一家旅馆讨论下一步。此时,王士光考虑到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证电台和王新的安全;王新考虑的是,王士光是电台的负责人,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王士光的安全。

当两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才发现彼此是那么的在乎。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明白对方的想法。

终于有一天,王新,一个健谈的人,问:“老姚和其他人问你。你的“三不”呢?你为什么犹豫回答?你为什么脸红?你要诚实?”王光杰大胆地说:“因为你。”

“那你还在等什么?还是害羞不愿意说。”王新正在施加压力。“我现在问你,我们结婚吧!”王士光红着脸说道。

1938 65438+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这对假夫妻成了真正的革命伴侣。从那以后,他们一起度过了65个春夏秋冬。

一年后,日伪军渗入英租界,形势日益严峻。上级党组织决定停止无线电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士光和王新潜伏在这个电台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姚依林女儿回忆,这个电台在当时著名的“冀东起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王士光·王新和他的妻子被调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接受新的任务。他们正式改名为王士光和王新,被同事们称为“大王”和“小王”。王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无线电中队维护主任,小王在各地开展妇女工作。

1940年春,因战场形势变化,与部队转移失去联系。与妻子失去联系后,王士光一度陷入抑郁状态。他把对爱人的向往变成了工作的动力。不久,王士光被调到八路军前方总通信部物资股担任科长。

王士光是电信领域的“奇才”。早在学生时代,他就能组建自己的广播电台。为了发展更多更好的电台,王士光带领全单位30多名同志研制了电子交叉连线组装式无线电发射机。在安装过程中,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技术素质。1945上半年小批量生产后,成为当年八路军制造的高性能电台。它的体积只有一个枕头袋大小,重量只有7公斤,功率达到15瓦,比当时的日美电台更实用。在解放战争中,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从刘邓军队进军大别山到淮海决战,从解放南京到进军西南,这个电子通信电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通信电台小批量生产成功后,王士光组织大家扩大生产,陆续生产了近百台,为解放战争初期的防御作战提供了良好的通信设备,受到刘伯承司令员的高度赞扬。

1947,华北局机关报以“人民电气工程师——型号电信技师王士光”为题做了专题报道。王士光在本文中被称为“电信之王”。从此,“电信之王”的名声越来越大,远在延安的毛主席都知道了。

毛泽东曾为信号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千里眼!”这不仅是对信号兵的肯定,也是对电信英雄王力可·石光的褒奖。

为此,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和军区政治部联合授予王士光“特别英雄”奖旗和“人民英雄”银质奖章。

而王士光和王新已经分别8年了。在此期间,王士光曾要求打听东北局,得知有5名* * *党员制片人名叫王新。很快,连王新牺牲的消息也传来了。

在战时,这种事情也很常见。当时,王士光三十多岁,高大英俊,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还有“电信之王”的美誉,追求他的人很多。一个漂亮的女老师向他表白,得到的回复却是“暂时不考虑”。

也许是上帝保佑了他和王新的关系。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了王新。

原来,王士光的模范事迹登在解放区的报纸上。王新得知丈夫的消息后,从东北的牡丹江一路赶到太行山。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出奇的平静,只是对视了几分钟。过了一会儿,王士光说:“我可以抽烟吗?”从不抽烟的王新回答说:“我也想抽支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士光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为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中国重点国防工程提供测控设备,为舰船、坦克、火炮等常规武器配套电子设备,以及军事通信和电子对抗的科研开发。他取得了从基础零部件到新型成套装备的大量成果,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士光遭到迫害、冤枉,并被送进了监狱。

王士光的侄子,海军上将刘渊曾说:“我叔叔娶了我的父母。

相对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不幸:批判斗争,检讨,检讨,没完没了。"

在刘源的印象中,舅舅王士光从来没有从他父亲刘少奇的关系中获利。甚至在中南海探望母亲董洁如时,他也从未找过刘少奇夫妇。王甚至觉得他的哥哥总是在回避自己。

然而,在狱中,王士光并没有闲着。从1973年3月开始,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在监狱里写书,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集成电路等。1975 4月7日出狱,这些稿子* * * 70万字,订了39份。

20世纪80年代,江泽民担任电子部部长。在他的提议下,70多岁的王士光作为特例仍被保留为电子部门的总工程师。

王士光不负众望,组织研制了一批新型雷达、导航、通信、计算机设备,组织实施了自动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电子系统、“三七工程”等大型系统工程。在BEPC建设中,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受到国务院嘉奖。

退休后不久,王新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他像个孩子一样从不让王士光离开。有时候,她的病发作时,她经常摔东西,骂人,但王士光总是默默地忍受着一切。

因为王新爱花,王士光在院子里种了10多株月季。起初,她女儿王赓买的品种只有淡粉色和鲜红色,王士光特别要求黄色和白色。

每隔几天,他就会挑选最艳丽的花朵,把它们剪下来,送到王新。这时,王新会像孩子一样兴奋地拍手。此时,王士光已年过八旬,手多次被荆棘刺伤,但仍带着释然的微笑。

即使是在最后一次病重住院期间,为了填写公司为王新发放的一份简历,已经相当虚弱的王士光仍然双手颤抖地坐在沙发上,坚持写了1个多小时。

2003年,王士光以88岁的高龄结束了他光辉而传奇的一生。

失去了亲密爱人的王新经常坐在轮椅上发呆,几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而一向面无表情的王新,在有人趴在他耳边大声说出“永不衰减的无线电波”这几个字时,就会露出笑容。

没有岁月是平静的,但有人为你背负重担。

借此文,向那些为祖国解放事业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