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的电影角色是什么?梨子压海棠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出版时代
1955,九月15
作品简介
在读者、书评家和小说家当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有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50周年。美国兰登书屋、英国企鹅出版社、法国加莱马出版社等各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出版机构,都相继推出了这部备受争议的巨著的纪念集。经过多年努力,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获得了独家中文授权,首次在中国推出了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罗里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轻轻落在牙齿上。罗-李-塔。”
这个恶心的爱情故事,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告白。65438-0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在比哈斯大学任教。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余时间写一本教材,于是来到兰芝地镇的寡妇夏洛特·哈兹夫人家住下,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困扰他一生的女孩:洛丽塔。当她从餐馆出来时,亨伯特看见了她。在一张沐浴在阳光下的草席上,她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圈。她蜂蜜般的肩膀和柔滑的背部令人眼花缭乱。
迷人的妖精迷住了他。她缠着他,让他无法专心写作,她妈妈对他一见钟情。海兹夫人似乎已经意识到女儿对她亨伯特夫人地位的威胁。当他们去滴水湖度假时,海兹夫人用商量的口吻下了一道命令:洛丽塔要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并向他求婚。虽然他爱海兹夫人的女儿,但他娶了海兹夫人。与Haze夫人结婚后,Lolita成了他的非亲女儿。然而,他在日记中所写的对洛丽塔的感情却无法隐藏在纸面上,被现任妻子发现,引发了家庭内部的激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门,不料撞上离家不远的一辆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告诉洛丽塔她母亲去世的“不幸”消息。他兴高采烈地去了,尽管他感到有点内疚。他把洛丽塔带走,骗她说她妈妈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里,洛丽塔遇到了一个秃顶像只脏猪的老头和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送洛丽塔上床,给她吃了安眠药,走在旅馆外的白色台阶上时,秃头老人又对他说了些暧昧的话,但亨伯特没有放在心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完成了他们的浪漫,他知道他甚至不是她的初恋情人。然后他们开车回家。亨伯特越来越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就像一个小杀人犯。她要求在加油站停下来。她下了车,很久都没回来。当她再次上车时,她让亨伯特给她找钱。她想给医院的母亲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告诉她真相。“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在美国各地旅行。在各种住宿中,他很快爱上了“实用的汽车旅馆”——干净整洁,安全隐蔽,是睡觉、吵架、化妆、贪吃、偷情的理想场所。虽然是旅行,其实他们也没什么可看的。他们的长途跋涉,不过是为了用一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亵渎这个迷人、淳朴、梦幻的国度。最后,旅行告一段落,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
似乎一切都令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不能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人在一起。当洛丽塔要求出演校园剧《黑暗之美》时,他断然拒绝。但是洛丽塔用美色诱惑他之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很不开心。亨伯特觉得她正在脱离他的掌握,他只能用她每周的零用钱来收买她的好感,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幸福。亨伯特沉迷于性游戏,洛丽塔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从亨伯特那里攒下了她想要的钱,亨伯特察觉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他永远见不到洛丽塔的阴谋,这让他勃然大怒。有一次,一场争吵后,洛丽塔夺路狂奔,冒着大雨跑了出去。找到洛丽塔后,他们决定去外面散散心,向西四处看看,这或许有利于改善他们目前的冷战局面。
在路上,亨伯特发现身后有人跟着,一辆“阿兹特克红色敞篷车”一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两者之间的距离似乎很坚定。当亨伯特在一个小镇下车买眼镜时,他看到车主下车和商店里的洛丽塔说话。但当他赶到那里时,黑衣男子已经不见了。他问洛丽塔:“那个人说了什么?”洛丽塔说:“他向我要地图。他一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觉得不妙,立即掉头往回赶。
洛丽塔病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是流行性感冒,没什么大碍,但她需要住院一天,补充水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亨伯特给医院打电话时,医院医护人员告诉他,有人来接她,自称是她的叔叔,带着一条狗,看起来很和蔼。亨伯特很惊讶。他立刻想到了这些天一直跟着他们的人。他觉得自己太粗心了。他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大吵了一架,但无济于事。他已经找了好几个月了,但还是不放弃。
三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洛丽塔从远方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怀孕,急需用钱:“请给我们寄张支票,爸爸。三四百,或者更少,我们可以应付。”当他读这封信时,他拼命地抵抗着这封信给他身心带来的剧烈疼痛。他踏上了那条路,按照信上写的地址独自开车。他以父亲的身份来到女儿的新家,安慰她们,给她们钱。然后洛丽塔告诉了他真相。从他那里绑架洛丽塔的人,就是那个像头脏猪一样的光头老头。他的名字叫奎迪,是个编剧,有时会做广告。他是洛丽塔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他把她骗走了,还给他拍了一些色情照片,但是洛丽塔拒绝了,所以被赶了出来。
虽然亨伯特还在努力挽回这段感情,但洛丽塔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妖娆的小仙女了。亨伯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自动手枪,准备向拆散他们的人发泄他所有的仇恨。他找到了那个他恨了一辈子的人,把子弹射进了他的身体,就像那是一只该死的老鼠。他没有怜悯,没有犹豫,他只知道他要杀了这个人,为自己和这段致命的关系报仇。
相关链接
作者: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大师。这个在1917革命时期被流放到欧洲的俄国贵族的儿子,曾经靠教英语和打网球为生,同时还写俄国小说。20世纪30年代末,他来到美国,轮流在著名大学教授文学。暑假期间,他到处放飞蝴蝶,并制作标本放在实验室里。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他还翻译了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直译,注释比译文和原著都多。为了生存,他改学英文写小说,根据康奈尔的教学经验写了小说《微火》。一位教授在研究一位风格晦涩的作家时,引起了学院学者们的兴趣。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峻幽默,难度够大。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纳博科夫,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爱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禁书:1954,《洛丽塔》手稿完成后,是“几个阅读能力差的老人的可恶小说”,因此被四家神经兮兮的美国出版社拒绝。这本书在美国家喻户晓,被当做“黄皮书”来读。从1955到1982,这本书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被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洛丽塔》终于被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出版。《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多次被批评为不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这部小说第一眼就注定要产生(即使在90年代,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网上键入关键词“洛丽塔”,所有搜索到的网页中至少有50%涉及性和色情。
争议: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艺术的社会责任,《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说:“洛丽塔无疑是图书界的一条新闻……”关于《洛丽塔》最关键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争议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不感兴趣。很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真的是想看看《洛丽塔》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会把它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联系在一起,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的争议。一位评论者有意识地发现了这种暧昧所掩埋的真实含义,称《洛丽塔》是“老化的欧洲诱惑年轻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评论者发现《洛丽塔》是“年轻的美国诱惑老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论调,纳博科夫自己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一词意味着二流的质量、商业化和一些严格的叙事规则,这也是事实。所以,在色情小说中,必须有一个人格描写的场景。此外,书中的描写场景必须遵循一条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必须有新的变化、新的组合和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萨德曾称那里的园丁)。所以,在书的结尾,一定要有比前几章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还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中国翻译介绍纳博科夫作品第一人;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洛丽塔》,但也许正因为如此,纳博科夫至今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遗憾。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的译者梅绍武更是如此——“我是第一个把纳博科夫介绍到中国的人。80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想出版一套介绍美国文学的书。当我找到他时,我选择了纳博科夫,因为他是当时西方非常重要的作家,被称为‘小说之王’。
他们本来让我翻译《洛丽塔》,我拒绝了。这部小说是关于一个老人爱上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我不太喜欢,也觉得这不符合我们中国的道德。但是后来看到一个评论说它讽刺了美国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要把它当成色情小说。现在在美国也是好评如潮。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作品。
1985,一个美国作家来我家聊天。他听说我翻译了普宁,就建议我翻译《暗淡的火》,说这是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看了这本书,觉得太难翻译了,李文俊建议我选一个翻译。我花了半年时间翻译了几章,发表在《世界文学》上。1999,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全部翻译完。
纳博科夫可以使用不常见的经典词汇,要翻译他的书,他必须准备一本韦氏国际词典。他写的东西晦涩难懂,第一遍让你摸不着头脑,第二遍有点道理,第三遍就来个头破血流。所以,翻译自有乐趣。和纳博科夫一样,他总是打哑谜,有时候我想不通,豁然开朗会很开心。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他,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米兰·昆德拉那样广为人知。"
电影《洛丽塔》( 1997)
一出戏的情节
[编辑此段落]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暧昧关系。亨伯特已过中年,他在大学里靠教法语为生。自从年轻时初恋女孩去世后,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温柔而猥琐的噩梦。那些十几岁的女孩对他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力。他隐藏了这种隐秘的欲望,只呼唤那些肤浅而疯狂的灵魂颤抖的精灵。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母亲)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的女儿洛丽塔,她才14岁。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给洛丽塔找靠山。为了继续和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和夏洛特结婚了。但夏洛蒂最终发现了亨伯特对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亨伯特与洛丽塔开始了乱伦的爱情,洛丽塔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四处逃窜...直到洛丽塔厌倦了,最后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精神的亨伯特在绝望和悲伤中杀死了绑架洛丽塔的人——克拉尔·昆宁。
幕后/花絮
[编辑此段落]
1962年,电影极客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斯·b·哈里斯花了1.5万美元买下了《洛丽塔》的版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在剧本初稿中,编剧Caird Williamsham为了达到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把故事的结局改成了亨伯特和洛丽塔最后结婚。但是没有人喜欢这个结局,所以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忠于原著。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是电影中的洛丽塔比小说中的12要老。最后,这部小说被库布里克改编成电影《一棵梨树打一棵海棠》。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今天这个版本太保守了,但在60年代初,如此大胆的画面题材还是令人震惊的,非Kudos等先行者不敢吃这个“螃蟹”。
显然,库布里克把这个故事当成了“漫画”,所以它的主题在文化层面上更接近于嘲讽和隐喻,而不是在个体层面上的同情和描写——他想向人们展示人物的荒诞和荒谬。比如这部电影的配乐几乎全是泡泡糖舞曲,还有轻佻的“恰恰恰”......整部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滑稽”甚至让人怀疑Kudos到底是为了什么。比如有一个场景是亨伯特和一个黑人服务员拼尽全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肢体语言以及与环境和道具的互动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罗已经上床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完成了亨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和罗睡在一起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被爱管闲事的黑人侍者制服了——亨伯特的性尝试被挫败,枯萎了。淘气的黑人侍者取笑可怜的亨伯特,而不是库布里克。
从故事来看,这个版本有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影片没有解释为什么亨伯特如此迷恋洛丽塔,库伊特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据说一段150分钟的随机片段就足以奠定亨伯特年轻时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是假设观众熟悉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他砍掉了必要的“前因”,让亨伯特从一开始就几乎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但事实上,小说中的亨伯特也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没能保留一个完整的我的安娜贝尔阶段的结局,或许是因为当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亨伯特总是流连于童年般天真无邪的美好感觉,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洛丽塔穿着比基尼戴着墨镜在草地上沐浴阳光看书后,他就完全被她俘虏了。
其次,演员问题。
选择扮演亨伯特教授经历了许多波折。詹姆斯·梅森是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B·哈里斯的首选。但是因为这位先生要在百老汇演出,库克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利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Ku转向彼得·乌斯蒂诺夫,被拒绝了。制片人再次推荐大卫·尼文,但他同意了。但考虑到他的电视赞助商“四星剧场”会反对这个决定,这厮还是临阵退缩了。最后,詹姆斯·梅森终于下定决心退出百老汇秀,参与《洛丽塔》的拍摄。可惜这个在西北偏北演的“反派”总是一脸不爽,我也从来没见过他所演绎的亨伯特。电影的开头就是故事的结尾:亨伯特枪杀了奎尔蒂。据说出版商想让亨伯特在观众发现他是恋童癖之前变成一个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彼得·塞勒斯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作家奎尔蒂。你可能会奇怪我为什么第二次提到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因为在影片中,角色即使不篡夺主持人的角色,至少也和亨伯特平起平坐——以至于新晋导演阿德里安·林恩笑称影片应该改名为《奎尔蒂》。他的戏份太多了,一个是电视编剧,一个是便衣警察,一个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个是绑架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知疲倦地与亨伯特合作,口吃的速度像说唱歌手。也许Ku的意思是,他和亨伯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绅士,一个恶棍,一个明枪暗箭,一个英国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低级叛徒。不过塞勒斯在演技上确实很出众,这一点在后来的《奇异爱情博士》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至于洛丽塔,这个天使和恶魔混合的尤物,她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演员苏·莱昂斯是14(电影1961首映时是15,没有出席;直到1962年英国首演,他才被允许入场。以今天的审美来看,他不具备一个“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总是缺少那种“致命”的吸引力。人们认为,由于电影分级制度没有实施,库伊特必须谨慎处理性爱镜头,以避免被禁的命运。其实影片中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让洛丽塔有了一技之长,没了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1999拍的这部片子,那一定真的是大开眼界。
雪莉·温特斯饰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伊特没有对人物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写的,但我还是忽略了片中的很多手法。而且,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像《西区》中的柯克一样有着明显的悬疑味道,比如亨伯特计划谋杀海耶斯时的心理活动,奎尔蒂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酒店里背对亨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高速公路上的追车场面,都是西科克的精髓,让整部电影相当“娱乐化”——但你知道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有“娱乐化”是什么意思。
1997年,拍电视广告的美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重拍《洛丽塔》,在欧洲上映。与30年前相比,这个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写,可以用“赤裸裸”来形容。毕竟他是《9周》的导演,影片整体氛围相当“软核”色情。
中国粉丝应该很熟悉阿德里安·林恩的风格,比如《9周》、《致命诱惑》、《不道德交易》等等,很早就在D城出现了。表现为情欲强烈,思想深度不足,一直纠结于《热恋中的男女关系,一个中上资产阶级。当他放出要翻拍《洛丽塔》的谣言时,很多评论立刻回应“太烂了”,但林恩不为所动,只是在拍摄结束后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格的反儿童色情法(此法将《铁皮鼓》告上法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影院的一片红灯。虽然导演的片名很亮眼,影片的演员阵容强大,海外票房也很成功,但没有一家美国发行商愿意碰这个烫手山芋,因为美国社会的乱伦题材可谓过街老鼠,所以影片最终只在有线电视网“Showtime”上率先上映。好在塞缪尔·戈德温公司出高价买下了这部电影的院线放映权,并于1998年9月25日开始了小规模的部分放映。经过近两年的漫长等待,美国观众终于可以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从技术上讲,这两部电影已经今非昔比了。新版的《霍华德阿泽顿》棒极了,有精致的灯光和服装。配乐还邀请了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埃尼奥·莫里康,相互呼应,将阴郁、绝望、阴郁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影片预算高达5600万美元,可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教授,他那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比詹姆斯·梅森好。另外,小说的磁带版是艾恩斯自己看的,可惜国内粉丝没听出他杀人的声音。
洛丽塔由多米尼克·斯万扮演,她是一个15岁的女孩,从25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当时她还是一名中学生,没有之前的表演经验。它沐浴在阳光和洒水车溅起的水滴中。在草坪上看书的样子,可谓情色经典。未来她还将在吴宇森的《两个英雄》中饰演约翰·屈伏塔的女儿——另一个洛丽塔形象。
梅兰尼·格里菲斯和弗兰克·兰格拉分别扮演海斯和奎尔蒂。
总而言之,两位导演对待同一题材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感同身受的黑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刺激,有着不可阻挡的情绪激荡的势头。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本已经在vcd上发布很久了)。我觉得1997版比较原创,人物饱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诽谤版的库布里克有卖国贼的嫌疑,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新版本更好。
注:塞缪尔·戈德温(1882-1974),美国波兰电影制片人,1917年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与路易·比·迈耶公司合并,成立米高梅公司(。
1997年,洛丽塔的故事第二次被拍成电影。洛丽塔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明亮,更加迷人,但意境也变得浅薄,爱情空虚,只剩下情欲。
2005年,《洛丽塔》再次出现在荧屏上。在戛纳电影节的电影《爱情,不要找了》中,美国导演贾安排了一个21岁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来演洛丽塔。
服装风格洛丽塔
[编辑此段落]
我们第一次听说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是一个12岁的女孩的名字。如果仅仅从对小说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早熟的性感女孩,以及她与恋童癖者的联系。而且,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所说的“洛丽塔”女孩,就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却留着少女刘海的女孩。简单来说就是“女生强迫自己穿女生衣服”的情况。但当“洛丽塔”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其视为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以下的少女称为“洛丽塔一代”,态度变成了“少女少穿女装”,即成熟女性对少女的向往。而几乎所有的东方“洛丽塔”都把自己打扮成电影《下一任妻子的故事》中的宫廷娃娃时装。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习惯向香港学习的广东版洛丽塔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广东洛丽塔玩家的年龄集中在13-25岁,大部分在20岁以下,有十七八岁的。他们没有为装嫩打拼的必要,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全新的着装态度,寻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洛丽塔时尚
[编辑此段落]
在老派朋克中,hip &;在过去十年Hop、Guru等一波着装风格轮番主导从东京到纽约的街头时尚之后,又出现了一种与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现代时尚元素”无关的着装风格,这让布朗克斯区的原宿街头仿佛陷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圣节狂欢:14岁到18岁的大学女生穿着华丽的衣服。或带蕾丝束腰的百褶天蓬裙,从其灯笼袖中绽放出丝带和纽扣,披上宽大的斗篷和高筒靴。与这些格林童话服装搭配的是厚厚的泪滴状黑色眼影和苍白的歌舞粉底。
没有洛丽塔情结的女人就像一个过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春带来的回味。现实又安全,但是谁需要这些?所以,那些胸前的黑白蕾丝裙和背带,带我们回到了逝去的懵懂岁月。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装嫩,而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允许自己活在一个不切实际的世界里,鼓励自己去犯那些小错误,哪怕是一点点残忍和邪恶。
时尚自然不会错过任何大做文章的理由。女人要的是虚荣,美貌,青春,现在又无所顾忌的添上光彩。在这个洛丽塔一样的“小妖精”时代,约翰·加利亚诺抛弃了Dior05秋冬秀场上千变万化、令人眩晕的风格,打造出了早熟的摩登少女风格,巨大的墨镜,女性化的皮草搭配芥末黄百褶裙和吊带上衣,性感又清纯。时尚精英向无知和叛逆致敬,他们和普通大众一起玩着拒绝长大的游戏。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性感并不难,所以近年来蕾丝和蝴蝶结风靡一时,风头不减。法国设计师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将自己的服装品牌命名为Lolita Lempicka,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电影《洛丽塔》和画家塔玛拉·德兰陂卡的姓氏),灵感多来自于20世纪40年代的服装风格,在巧妙的整体风格中以略带俏皮的态度平衡了现代与古典的感觉。充满女人味的色调,浪漫又独特。今年春夏,他们用了浅黄色或浅蓝色的色调,搭配柔软轻薄的面料,青春气息十足。
就连一向成熟优雅的香奈儿也在其中穿插了许多可爱精致的细节,比如2005春夏高级定制中的蓬蓬裙、草帽、巨大的蝴蝶结。让·保罗·高提耶(Jean paul Gaultier)将街头洛丽塔(street Lolita)的风格带到了他的秀场,搭配印花连衣裙和蕾丝雨伞。同样的设计也可以在约翰·加利亚诺为迪奥设计的白色礼服中找到。经过多次换人,日本设计师品牌KENZO也以强烈的怀旧感在诠释少女风范方面表现突出。粉色调的碎花连衣裙,戴着宽边帽,搭配荷叶边短裙。
在这个好女孩上天,坏女孩遍地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愿意做一个正经的淑女?叛逆不再是年轻女孩的专利。她用迷人的高跟鞋、蕾丝连衣裙、猩红色口红和小熊维尼作为武器。如果可以活得多姿多彩,为什么不做一只迷人的小狐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