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起名方式竟然是学的明朝,可惜学得了皮毛,学不到精髓
有一个词叫“清承明制”,顾名思义,就是说清朝的各类规章制度都是学的明朝。这是因为,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前,基本还处于野蛮落后的奴隶制时期,既没有文明,也没有文化,更没有适用于王朝统治的运作机制。所以,拿来主义就成了迅速稳定政局的最佳手段。
清朝对明朝的学习是彻底的、全方位的,其中甚至包括了皇子的起名规则。
(明朝皇子的起名规则是朱元璋定的)
明朝皇子的起名规则大家都很熟悉,朱元璋不仅给朱家子孙定好了字辈,而且连最后一个字的偏旁部首也定好了——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序循环往复,遂有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等。
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止,***历12帝。其中,康熙朝以前的皇子起名,都是很随意的。
努尔哈赤的皇子们,都是典型的满族音译名,比如莽古尔泰、阿济格、多尔衮等。这是因为,这些皇子均出生在关外,彼时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小。
(多尔衮是满语音译,如果直译则是“獾”,一种食肉目鼬科动物)
皇太极的皇子们,虽然仍以满族音译名为主,比如豪格、洛博会、叶布舒等,但也有寓意吉祥的汉化名字,比如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这是因为,皇太极时期与中原联系密切,已经开始有了稍许汉化的倾向。
顺治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任皇帝,他的皇子们也全部出生于关内,所以汉化程度更加明显,几乎全部都是采用汉语寓意美好的名字,比如福全、玄烨、常宁等。但是,仍然没有字辈。
到了康熙朝以后,满清的汉化已经非常彻底了, 皇子起名规则也完全照搬了明朝——姓+字辈+相同偏旁部首的末字。
(康熙皇子剧照,图中角色均为“胤”字辈)
康熙朝的皇子们字辈是“胤”,末字的偏旁部首是“礻”,即示字旁,也称神字旁,比如我们熟悉的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
雍正朝的皇子们字辈是“弘”,末字的偏旁部首是“日”,比如弘时、弘昼、弘瞻等。至于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他的名字在繁体字中写作“弘历”,末字实际上也是“日”字旁的。
乾隆朝的皇子们字辈是“永”,末字的偏旁部首是“王”,比如《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永琪,再比如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琰。
(五阿哥永琪剧照)
嘉庆朝的皇子们字辈是“绵”,繁体字写作“绵”,末字的偏旁部首是“心”,比如绵恺、绵忻、绵愉。后来继承皇位的道光帝(嘉庆帝嫡长子)名叫旻宁,看似字辈和末字都不符合规则,实则不然。道光帝本名绵宁,繁体字写作“绵宁”,登基后才改为旻宁。
道光帝的皇子们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前三个儿子字辈是“奕”,末字偏旁部首是“纟”,繁体字写作“糸”,分别叫:奕维、奕纲、奕继。前三个儿子接连夭折后,后六个儿子字辈虽然仍沿用“奕”,但末字偏旁改为了“言”,比如后来的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欣等。
咸丰皇帝只有一个皇子,即慈禧太后所生的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他们这一代字辈是“载”,末字偏旁部首是“氵”,即三点水旁。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再往后,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就全部绝嗣了。光绪皇帝名叫载湉,与同治皇帝是同辈。末代皇帝溥仪这代字辈是“溥”,末字偏旁部首是“亻”,即人字旁,比如溥伟、溥任,至于溥仪的亲弟弟溥杰,繁体字写作“溥杰”,也是符合规则的。
与明朝皇子末字偏旁部首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循环使用不同,清朝皇子的末字偏旁部首看似并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如果把这些偏旁部首按顺序罗列在一起( 神 日 王 心 言 水 人 ),又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字的格调竟然是一代不如一代,从高高在上的天子(神),逐渐沦落为凡人(人),似乎印证了清朝不断衰亡的过程。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