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只是乐趣——山水画鼻祖游春图
现在我们来到了隋唐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历史上第一位山水画作者詹子谦。。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游春图》终于公开展示在人们面前。哪个展览这么牛逼?。哦,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坻!!我说我看起来很蠢。
再来说说石渠宝坻的展览。当时的新闻是这样描述的:2015年9月,故宫博物院推出“石渠宝坻特展”,迎接90周年。本次展览主要记录书画作品,包括游春图、薄元铁、薄元铁。
那天因为排队的人太多,游客排了6个多小时的队~~~V5!而且《清明上河图》在之前的展览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次终于可以一窥全貌了。。。。其中出现了中国山水画鼻祖游春图,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故宫~ ~
那么詹子谦和他的画呢?他有什么故事?
1.角色的生活
詹子谦(550-617)是隋代初期杰出的画家。渤海(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历经三个朝代,即:北齐、北周、隋朝。隋朝时,他成为当时的散大夫(有秩有薪但无实权,一般像现在的“名誉主事”头衔,也是从五品官衔而来),掌管账目。他生前在天女寺、云华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地画了许多壁画。他一生擅长画故事、人物、马、山水画、阳台画;詹子谦的人物刻画细致,精神饱满。
詹子谦的《游春图》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山水卷轴画。宣和《画谱》称赞他:“写山川之远,尤有技巧,故为近在咫尺千里之趣。”据记载,他画的仙女山上的亭子主要是用绿色勾勒的,风格非常精细。他画的马就像是天助,马上气势十足,躺在马上飞起来的姿势空空如也。写山川远近,一日千里。乍看之下,他的画山水尽收眼底。后人甚至给他冠以“唐画始祖”的称号。美国史学界把顾恺之(哦,哦,顾恺之又出现了~ ~)、陆探微、张僧繇、詹子谦称为唐朝以前的四大杰出画家。太好了!
身体矫健,栩栩如生,俗话说形神兼备,形神兼备~顿时潜力满满。
奔马在空中,充满动感。
詹子谦从小就比常人聪明。他只是想在经历了三朝(东魏、北齐、北周)的乱世后,过上安稳的生活,但因为名气大,隋炀帝派人请他入宫。前面的生平介绍中提到,詹子谦取名为“超三博士”,我感觉“三”有一种零散散漫的字面意思。
但是,谁让别人是大神,谁就思想自由,不管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 ~
用四个字来形容“优雅”。自隋代以来,金色和绿色被广泛用作画面的主色调。这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昭道”,詹子谦是他们的老师。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詹子谦的《游春图》结构巧妙,右上角有山有水,右下角有白云,右下角有树,远处有美丽的青山。左下角的山峰轮廓与右上角略有不同。河岸上有穿着白色衣服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在俯瞰,还是只是在凝视美丽的风景。。。
专家点评:青山高耸,江河无尽,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波光粼粼,人和佛寺点缀其中。笔法细腻流畅。从设色和用笔来说,还是挺古的,山川树木都是空的,但线条变化很大。用强烈的色彩渲染,衬托出秀美河山的生机。
峰峦之间线条优美连贯,云雾缭绕。为了体现绿色和谐的景象,山顶还用笔墨画出一簇簇情怀。水流平缓,树木形态各异,或许是为了体现春天会晚春的感觉。有些树长满了绿叶,而有些树只有少量的花和叶子。美丽而宁静。
树上点缀的花是桃花?还是梅花?还是海棠?没关系。。身处美景之中,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詹子谦的山水画笔法,虽然只是先勾勒轮廓,再用墨汁晕染,表现出山峰的险峻,树木的枝干也不是很像,在古拙还是很有意思的。
变成了一幅春天的杭州。
《游春图》是历代鉴赏家所珍爱的名画。宋徽宗·赵霁题写了“詹子千有春图”的碑文,说这幅画是在南宋时丢失给叛徒贾思道的。宋亡后,之妹鲁国长公主得之,命冯子珍、赵炎、张珏等学者附诗于卷。时光荏苒,到了明朝初年,游春图被明朝政府收编,后来归当时的权臣严嵩所有。在明朝万历年间,他去了苏州收藏家韩的家。明朝灭亡后,清兵通过梁庆彪、安琪等人的手进入国内,最终走向清政府。最后抗日战争结束,溥仪出宫时被带到长春。
1946年初,散落在故宫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的清宫旧书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藏家的极大关注,古董商们蜂拥而至,一睹佳作。千钧一发之际,詹子谦写的《游春图》意外落入马吉川手中。
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吉川得到了詹子谦的《游春图》一卷后,急得不得了,生怕这一重要国宝被商人卖到国外去。然而,这幅画的要价是820金,这让张伯驹先生进退两难!八百两黄金!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工人要工作100年才能拿到这么多钱。
最终,经过马宝山老师的多次协商,最终以220金成交。当时,张伯驹先生因为在宋元时期屡次成名而手头拮据。为了防止国宝流入外国人手中,他甚至卖掉了家里的房产才收回尤春图。
1949之后,张先生将自己一生的藏品全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让普通人也能看到这幅流传千年的山水佳作。要知道,国民党政府出钱给你买春图被拒绝了~ ~这样的感情是感人的。可以说,游春图的一张照片,让张老夫妇一夜之间从极度富有变成了负债累累。没有人会知道,这两位衣着朴素、生活节俭的老人捐赠的珍宝是无价之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画的价值更是无与伦比。
老先生在自传中这样写自己:“生于乱世,恨读书少。30年后,我迷上了书画。虽然看到了名制,但还是省了事,人家可能一笑而过,无怨无悔。”
如果不是有幸得知游春图的曲折经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和妻子为了国宝花了不少钱,不止这些,可谓是百万美元。。当我在网页上看到张老夫妇毅然把藏在家里的宝贝捐出去的时候,我一开始是震惊的,后来感动了好久。。
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读过无数的书。他很有才华,但不投机取巧,依然努力学习。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了大量的古诗、音韵和戏曲。主要作品有《丛笔词》、《春游词》、《秦有词》、《朦胧诗》、《名词》。
在张老的收藏中,有一幅画叫《平复帖》,说它是稀世珍宝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和游春图一样,经历了很多朝代。《平复帖》成书于西晋,是书法字帖传世的最古老的一种书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种有序的书法用墨。有“法帖鼻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作者用光秃秃的笔在麻纸上写字,墨迹微绿。笔法委婉,风格素淡,其字体为草书。它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变迁也有参考价值。卷轴上布满了历代著名收藏家的印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画家黄永玉先生的画册里,有一幅“大家对张伯驹先生的印象”
这幅画里有一个故事——1982年初,黄永玉正带着张伯驹先生的珍贵相册(7张)和妻儿在莫斯科的一家餐厅里吃晚饭。“突然,我看见博居先生一瘸一拐地走进来,孤独寂寞地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吃完饭,有一锅红色的蔬菜汤,两小块面包果酱,一小碟黄油。张先生慢慢地、淡定地接过来,尝了尝红红的蔬菜汤,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条小毛巾,小心翼翼地用果酱、黄油把那四块面包包好,慢慢地把小包藏在人群中……”这就是曾经用4万元买下平福铁,变卖家产坚持赚游春图的张老两口,不能不让人唏嘘。虽然这些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隐藏,即使很少被提及,但今天我们依然被这穿越时空的人格所温暖。这道光比张老的大作更感人。。
看画只是一种乐趣。其实你看的不仅仅是名人的名作,还有和书画相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