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赵属于同一个祖先。秦始皇姓赵吗?

关于秦始皇说姓赵还是姓赢,历来众说纷纭。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名字的由来。

起初,姓氏代表一个家族,它代表血统。比如一个国家的皇室都是一个姓氏。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王子们都是皇族,都是自己的家人。姓氏代表当时的个人地位,姓氏是家族和集团,姓氏是个人和单独。赵家远地大部分是国民,地名,封地名,非一般人所有。它们一定是某些王公贵族独有的。当时赵改为赵是因为封地叫赵,所以赵的国君一开始不一定姓赵。

春秋战国以后姓氏开始逐渐契合,后来界限越来越模糊。直到战国晚期,姓氏不再单独讨论,而是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基本上都有姓,甚至有姓。姓氏代表了血缘和家族,但姓氏代表了人的归属,男人用姓氏称呼,女人用姓氏称呼。春秋时期,姓氏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小。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分立,而是统一了。

因为之前的姓氏因为不同的原因分开了,秦汉以后,有的人取祖先的姓氏,有的人取祖先的姓氏,这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是祖先的封地,官职,或者特殊身份,所以当时的姓氏都一样,说明不了什么。

最复杂的不是春秋以前姓氏分离的时候,也不是春秋以后姓氏统一的时候。最麻烦的是春秋战国后期,情况更复杂。在一些地方,人们仍然严格按照分姓的方式来命名自己的姓氏,但在一些地方,人们不再关心这些事情,而是合并在一起谈论,所以这是非常尴尬的。

比如商鞅是男的。商鞅原是魏人,名叫公孙阳。公孙本是商鞅的本姓,后来商鞅去了秦国。商鞅的这个“公孙”姓和秦国当地的“公孙”姓不是一个姓,所以为了好区分,就叫魏阳。他为什么改姓魏?主要是因为商鞅是魏人,这个“魏”代表商鞅的籍贯。所以当时为了更好的区分他,他叫魏阳。

那商鞅为什么又改姓了?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商是他的封地,是商鞅后半生的出生地。所以商鞅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给商鞅取的,不是商鞅自己改的。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屈原本来就和楚王同姓,所以屈原也可以叫三原。但是那时候米姓太多了。到什么程度?街上很多人都姓米,都是米家的贵族。天塌了,死了十个人。其中九个必须姓米,其中一个必须是老米家的外戚。

所以据此,如果秦始皇以国名命名,可以叫秦征;若以姓氏命名,可为嬴政;如果以姓氏命名,也可以叫赵征;如果他是根据其他符号命名的,他也可以是郑路。毕竟姓和名其实只是一个代号,只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人。一个姓氏不代表什么。就算真的属于某个祖宗,那也是祖宗,国家就是国家。

最早的秦国和赵国确实有些渊源。对于赵国和秦国的起源,传说秦和赵的远祖其实是同宗,都是莱文帝,或者说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因为当时大概是母系社会,采用的姓氏也可能是母系氏族,莱文氏族是秦、赵祖先的母系氏族,而当时的父系氏族可能比较卑微,所以也有一些。

其实最早的时候赵、秦都是嬴姓,嬴姓与姬姓相同。古时候都是八姓。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顺帝时期,一个叫菲达的人因为帮助大禹治水而被顺帝封为嬴。这就是韩姓的由来。

后来,在商朝后期,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名叫费廉。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娥来,一个叫吉生。鄂来是秦的始祖,最后被所杀。嵇胜当时未死,后人赵复因有功被周穆王封为赵成,这就是姓的由来。

秦国先民的姓氏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先民立功,被周天子封为秦地,所以当时秦国的王姓就是秦。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看的话,很明显秦王和赵王应该算是远亲,他们真的是连家,而且对于秦人来说,赵是人家的姓,不是自己的,所以秦王一直说自己是嬴姓的秦王,秦地是自己的封地,所以秦人更愿意姓秦。

还有刚才提到的,战国以前名字是分开的,有的分开了,有的没有。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没有分姓这回事了,最接近秦朝的史书都是先秦的史书,所以秦始皇当时不叫嬴政,而是叫秦王政或者赵征。

最早称秦始皇为嬴政的是东汉的班固、高邮等人。汉代姓氏合并,很少有人知道西汉初年姓氏最早的含义和称谓。东汉以后天下大乱,人民生活非常艰难,更何况谁会在意这些姓氏上的差异。而且东汉的生活和西汉完全不一样。西汉时期的制度与秦、战国时期基本相同,而东汉时期的制度与以前有很大不同。

所以一般来说,秦始皇姓赵,但是按照古人的说法,秦始皇不仅可以姓赵,还可以姓秦、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是为了更好区分而产生的。毕竟古代姓氏少,但天下人多。每个人肯定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