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宋的出生地——航头
往西两公里,就是石龙山,琅琊宋氏始祖在此接受公仆,最早居住隐居。海守宫在建宅填海造地,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生子。但由于山中生活贫困,海守宫在生下一个还没出世的儿子后就去世了。传至三代英主后生活稍有改善,至四代宫傲,田业流传多地,颇具规模,至经、演绎、纬、绅五代时兴盛一时。特别龚伟不仅在村里受教育,而且在学业上也很成功。他受益州政府委派,坐镇当地市场收税。他还把家从石龙山搬到航头村,盖了房子开始了事业。他规划林地15亩,种植松柏等树木1000余株。五六十年代的森林,两人相拥,龙腾虎跃,树枝上散落着云朵。除此之外,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庙宇,高大庄严的陵墓,散落的碑文,无不显示着一个家族的繁华。更重要的是,它并不逊色于曲阜孔琳的繁荣,甚至比不上商丘的古宋墓的古木。方圆的百里老人(60或7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它的壮丽和辉煌。只是可惜在五六十年代前所未有的“狂热”中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和犯罪分子给毁了。不然一定是现代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是齐鲁的又一道独特风景。
据研究地理和风水的人说,项城西北的石龙山(指航头村)是这一带的龙旗,与东北方向只有四五公里的王印山相对。因山形巧合,四周溪流众多,形似“金龟卧紫泥”。此外,自清中叶起,朝医邀众植松、柏、苦楝等树木近万株(故曾称“万松山”),不经意间形成一派盛况。村口有一口千年大泉口,映衬着阳明河蜿蜒曲折的十八湾,汩汩穿镇而过,携水南下,奔涌入乌天。真是风水宝地。
航头村从下海到第六个葛公被大众接受,作为儒家官员以最好的诠释供奉给礼部。第七天,它作为举人官被大众接受,走向王宓的悠久历史;日本人龚振18岁生了个官,迁到平凉县,在那里当了陕西的按察使。八世纪的明武公从进士到右副都三品取官衔,九世纪的普公担任南明“国监”政权二等户部侍郎、内阁侍郎。
清朝建立后,航头部分宋人在刑部、吏部任职。在甘、贾年间,还有、黄公两位院士。至于知府、知府、知府,就更难数了,其中不乏才女,如齐雪之官夫人王,作《绿窗诗话》、《草书》,有的作品被编入《费县志·艺文》。还有宋蓝花,黄公之女,道光年间益州著名女诗人(《临猗县女传》亦记她“好读书,诗优,有“唱兰选诗”)。
航头村前至今还保留着崇祯皇帝死后修建的祠堂,用以祭奠当时的御史,保卫德胜门,抵御清兵进京。正殿老崇祯题写的匾额(毁于十年“浩劫”),门前原有的石狮子,门前影壁上雕刻的两条打蜘蛛的龙,还有专门为崇祯皇帝准备的饮品。
在当时的祠堂里,不仅埋葬着许多琅琊宋氏的名人,如龚伟、提公等,还有许多著名作家为他们题词、对联。其中,《题功铭》是著名作家丁公所著的一部书。《日九宫》、《日振宫》碑文为万历秀才四川按察使王守正之孙崇祯继懋(1639)所写。另一块墓碑碑文更是给了航头受宋文化影响的罗先生启发(据资料,他是江浙吴门智者,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航头,直到去世),是清末所刻,至今犹存。
目前,航头村人口1100余人,土地面积1528亩。其主要收入来自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种植。尤其是蔬菜种植,占到了人均总收入的80%。再加上一些外出务工多年,村里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07年达到6000多元,提前迈向小康。
只是如今遗址虽在,旧迹已尽。除了建在林地旧址上的学校,只剩下一棵枯萎的老柏树,诉说着那些古老而沧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