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的游记
“桂林山水甲天下”,迷醉了多少人啊!同样,镶嵌在绵绵群山苍翠葱郁间的白龙洞,洞中有洞,楼上藏楼,钟乳石千姿百态、三步一景、五步一阁,万千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被喻为湘东第一洞。既然有此佳景,我们不妨趁假期之便去亲近一下这待字闺中的村姑喽。来到白龙洞洞口,一阵阵凉意,使人几乎忘了这是在炎热的夏天。进洞之后,是一片稍宽的空旷地,也似一个小型的会议厅。四周围着形态各异的小仙人。左边是小路,向左边走,越往里走,路就越窄。头顶的石钟乳参差不齐,脚下的路面凹凸不平,时时感到惊险,有如履薄冰之感啊。突然,路面变宽了。路边有一块巨石,中间凹进去一个深深的圆洞,好似一个天然的石臼。“这是什么?!”经人解释才知道,这块石头经过上千年的历史,被这上面渗下来的水滴成一个洞,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滴水穿石”吧。“滴水穿石”在孩提时就听说过,可从没见过真正的“滴水穿石”,还以为那只是人们胡缀而已。今天,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用手轻抚着头顶上的石钟乳,看着路边的“大石臼”,我不禁对眼前的小水珠肃然起敬。“小水珠们”千百年来朝着一个目标,一滴滴地往下淌,终于形成了晶莹莹的钟乳石,形成了奇妙的“大石臼”,真是辉煌出自于平凡之力啊!瞧着钟乳石尖端上的晶莹的水珠,听着这洞中不时传来的清亮的“滴嗒”声,我的心被这种旷远的庄严和神圣迷醉了。路面时宽时窄,人也不时地低头哈腰,碎步而行。时而似一个阔步而行的小伙,时而似一个含羞的闺女低头遮脸而行,时而又似一个年高的老头弓身而进。“哇,好痛也!”原来一不小心,撞着了一只“倒挂金钩”的“小蘑菇”。这只“小蘑菇”口径约莫八十厘米,摸上去湿漉漉的,好细嫩的哩。再往前走,路开始大起来了,直喘一口气,将腰用力一挺,并且咳嗽一下,大吼一声:“好了,好了!”再瞧前方,灯光闪烁不定,交相辉映,光影笼罩下的“王母瑶池、白龙游海、唐僧坐禅、八卦炉、神像观瀑”等显得栩栩如生,婀娜多姿。步入洞中,一步一景,如临仙境。音乐厅中的“石钟音乐”传颂着前所未闻的石头会唱歌的神奇。用手轻拍着奇特的石钟乳,居然把1234567之神音敲出来了,五音俱全啊。稍懂音乐之士可以在洞中随着这石编钟的伴奏尽情的欢唱。还有那耸立洞中的“天下第一柱”,高达29米,国内称雄。更有意思的是,那坚挺的“生命之根”,虽让人有点不好意思,但也有胆大之女,用手轻摸一下,随后又是大叫一声:“我的妈也。”嘿嘿,有趣不?顺着左拐右绕的小石子路,伴着明暗不定的彩灯,想着天地神奇的魔力,不免有一种悠悠然的感觉了。走上一段石阶,又走下一段石阶,忽而上忽而下,也不知是进还是出。突然一阵热浪迎面扑来,哦,这还是没走的夏季哩。回家的车中,细思此次游洞,别有一番意外的情趣与收获。它不但让我领略了奇妙的天地造化之神景,而且让我领悟出了“小”的力量,“小”的意义,“小”的深蕴。此时此刻,随着这摇晃着的车身,迷糊中的我,又似乎变成了一滴山涧中的小水珠,汇聚于山溪之中,朝着大海奔去。
溯燕龛河南行,20余里便尽。源头有山,名曰刘备山,白龙洞就在此山。相传当年刘备帅军途径此地,曾驻扎修整,故起名为刘备山。又传,刘备在山上入梦,梦中一白龙从洞中腾空而起。刘备醒来派士兵满山找寻,终在北坡见一小洞,深不见底。为探究竟,派人“系绳悬下,不见踪影,复下,不闻回音”。看来,洞确实很深。现在,洞口已被一扇铁门封死,原因是有顽童入内嬉戏,消失了踪影。曾有在当地打工的壮汉结伴探究,也是身绑粗绳,缓缓送下,下至百米,绳尽而仍不见底,只好放弃。老人们说,白龙洞深不可测,长亦不可测,洞还有一口,而且远在太原。还说,如果洞内的水倾泻而出,堵住山乡出口,这方圆几十里地就会成为水底世界。白龙洞,有白龙,神灵之物为山乡带来了福祉。有记载以来,山乡很少遭遇洪涝灾害,即使山外颗粒无收、饿殍千里,这里也是五谷丰登、不愁吃喝。曾有传闻,说是某年全省干旱,数月无雨。一日,晴空万里,刘备山处飘来一朵白云,形似龙身,随后乌云滚滚,雷声大作,少时天降甘露,滋润禾苗,旱情缓解。种种美好的传说表达了山乡人民对白龙洞和白龙的美好向往。其实,就地形地貌而言,传说的大洞也只有喀斯那地貌才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太行山脉大都是由普通的山石构成,结构松散,不具备形成大型山洞的条件。同时,山乡煤炭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了大小20多座煤矿,有煤层的实事更加证明了传说的不可靠。至于旱涝保收的幸事,主要得益于煤层和独特的山地结构,积聚了大量地下水资源,促进了植被的有效生长,保持了一个较为独立、适宜的局域性生态环境。可惜,由于煤炭资源的盲目开发,使地下水大量流失,影响了这里的生态。不知地下纵横交错的坑道是否于白龙洞接通,倘若如此,白龙的美梦是否被惊扰。一旦惊扰,它将栖身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