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有多大?我想做个模特~
神舟七号上会有女航天员吗?
未来的“神舟七号”会有第一批女航天员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庞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网时表示,中国从明年开始选拔女航天员,选拔培养一名航天员需要3到5年时间。他预测神舟七号将在两年后发射,第一次太空行走测试可能会进行。这意味着“神舟七号”不可能有女航天员上天。
编辑这个太空实验
中科院公开了载人航天实验的内容。
中科院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大力推动和发展中国的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为未来参与式的空间科技实验奠定基础。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和探索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标,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和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工程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工程),以及空间天文工程、空间环境预测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了空间生物效应、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的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与监测”的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和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预测效果,保障航天员、载人飞船和空间设备的安全。
编辑本段的实施计划。
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将实施“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向记者透露了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更重要的使命起飞,在太空完成交会对接。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编辑这一系列消息
“神七”的成本比“神六”低
许多人关心神舟六号的成功。花了多少钱?对此,王清任透露,“神六总造价9亿元,其中神六航天服造价300万元。”王清任说,中国肯定是在用有限的投资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更多世界公认的成绩。”
关于“神七”的成本,王清任向记者透露,“神七”的成本应该比“神六”少。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神舟七号”是在现有基础上研制的,成本相应会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第一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播出,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有点无奈。王清任说,“我们几个同事一起看的,我们看完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的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就拿最简单的错误来说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前者指的是飞机,后者应该是我们所说的“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航空业,很多时候我感觉中国人做事往往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喜欢偶像化,但是很快就会降温。这也是一个舆论导向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冷静看待我们的航天事业。”
编辑本段的启动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8米每秒,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地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舰箭发射地3公里至18公里空域最大风速小于70米每秒,发射前后9小时不应有雷电。
神舟七号的首选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6月5438+01号告诉相关媒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首选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9点左右。
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都在10的中后期,神七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据专家介绍,9月和10月适合发射窗口较多,但由于神舟七号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起飞时太阳的角度更适合航天员出舱活动,可以使飞船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太阳,保证航天员出舱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地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舰箭发射地3公里至18公里空域最大风速小于70米每秒,发射前后9小时不应有雷电。
黄春平说,能否如期发射,主要看当时发射场的天气。小雨和气温一般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可能会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了火箭的承受能力,可能会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的太空行走将在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飞行5圈以上后进行。
“神五”、“神六”发射入轨后,无法在太空中拍摄飞船外部的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舟七号”在释放伴随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短板。据专家介绍,小卫星能够近距离绕飞,是因为小卫星上装有CCD立体相机,可以提供航天器在轨的第一张三维外景照片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实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国际上,无论是白天发射还是夜间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这段“神七”航天员。
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25日发射,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由两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进行。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
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人选是刘伯明。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翔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神舟七号于本月25日晚9点至10点发射。26日和27日下午到晚上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届时两名航天员将进入轨道舱。因为宇航服很重,造价超过1亿元,只能在另一个人的帮助下穿上。这次太空行走大约需要40分钟。宇航员将与两条救生索相连。宇航服是在俄罗斯宇航服的基础上研制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设备。航天员出舱后,会有一个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会直播太空行走。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突破。发射后大约68小时,所有的实验都将完成。28日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测试已经完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的安保级别全面升级,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安保。雷达和各种探测仪器已经投入运行,地面和上空也做了各种部署。
雷达不断探测,天上地下全面设防。这个军用机场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通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的又一层防护网,确保了神舟七号发射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在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最后两次发射中,国家领导人从北京到酒泉发射中心观看了发射过程。都是先到军用机场,然后转到发射中心。从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的范围已经完全被列为军事禁区,太空之路完全被封锁。这个区域不允许任何人停留,更禁止拍摄。神五、神六、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但每次都明显加强了安保。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从过去的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人民解放军把守。所有从太空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所有司机和乘客都必须登记证件。
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会飞,翟志刚有望太空行走。首选是刘伯明。
失重对宇航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中,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觉得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必须为航天员的生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的衣服,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浮起来;固定驾驶舱内的物品,避免自由浮动;食物破碎或从表面掉落的碎片会飞起,进入宇航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太空食物要做成块状,一次一个;喝水的时候用管子往嘴里塞,防止水滴进入气管;洗溅水时,一定要用吸水器吸干,防止水滴在空气中积聚造成伤害;宇航员睡觉时必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绑起来;在失重状态下行走时,宇航员必须穿带挂钩的鞋子,并且能够挂在网格地板(天花板)上。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重力场中,地球引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失重环境下,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容量减少,头部血容量增加。航天员收缩压普遍比飞行前高2000 ~ 2666 Pa (15 ~ 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为1333 ~ 1600 Pa(10 ~ 65438+)。失重使静水压力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升高,刺激这些部位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尿量增加,水和血浆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和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下,人体骨骼所受的压力减少。时间长了,肌肉会萎缩,骨头会变脆。特别是失重会造成骨骼中钙、磷的流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虚弱。失重还可引起红细胞减少(8% ~ 17%),白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在失重环境下,大部分航天员还会出现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会引起空间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会引起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呕吐、头晕,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经常出现在太空飞行的第一周,然后就消失了。
编辑此段落。总指挥部的成员们。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总指挥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建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陈秋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王志刚。
编辑本段中的7个系统。
1航天员系统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八达岭高速北安河出口向西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在道路左侧可以看到一块银色的金属标牌——“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叫唐家岭的小村子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驻刘伯明前身是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 . 0968年4月。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和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乘员组中每个航天员的不同分工和个人特点,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进行的科学选拔。航天专家表示,“神舟七号”航天员经过五关筛选脱颖而出,可谓“二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其中翟志刚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刘伯明是首选。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中国制造的飞天宇航服。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天妃”舱外航天服,一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妃航天服。天妃宇航服接口的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做的。天妃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未来,宇航员可能会依赖我们自己的宇航服,而不是俄罗斯的宇航服。这次外出的宇航服将是我们的宇航服。
“2号”飞船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保障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了数百个具有多种任务的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航天器在实验阶段的应用是实验性的,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医药开发、食品保健、疑难疾病防治、工业、农业等行业。载人飞船系统采用三舱、两对太阳能电池板、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它装有飞船自主飞行和在轨飞行所需的船上各子系统所需的设备和有效载荷。
航天器应用系统成功服务于天气预报。
1992以来,应用系统已完成近200个新型有效载荷的研制,200多个有效载荷装置分别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的发射和在轨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和管理系统运行正常。建成了系统集成试验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654380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计、太阳紫外光谱监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1999年美国发射MODIS后第二个进入太空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并对此评价道:“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进入美国和欧洲。”神舟四号”多模微波遥感器在轨获取了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成功测试了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利用微波高度计对航天器进行精密定轨,可以达到我国低轨道航天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器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好评。在国内首次探测到全球重要环境参数的绝对量,系统监测了太阳和地-大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结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和微重力科学领域,开发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几十次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动电泳,以及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生长实验等,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学方面,在中国率先观测到宇宙和太阳在空间的高能爆发,在伽玛射线爆发的探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中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索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航天器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星雨事件等危害航天器发射的灾害性空间环境条件,保障了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宇宙飞船结构;
1,轨道舱呈桶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和宇航员的食物和饮水装置。轨道舱后端底部有一个舱门,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返回舱。轨道舱的外侧安装有两个类似鸟翅膀的太阳能电池翼,轨道舱所需的电能由这两个太阳能电池翼提供。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唯一舱室。飞船起飞、上升进入轨道、返回着陆,航天员都在返回舱里。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一个钟,它的舱口与轨道舱相连。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座椅安装在舱内。当宇宙飞船起飞、上升并返回地面时,宇航员们正躺在他们的座位上。返回舱里还安装了航天员在飞行中需要监控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可以通过这些仪器随时判断和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必要时还可以手动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也是圆柱形的。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安装在舱内。它的任务是为航天器提供高速姿态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系统的一些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两侧还安装了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是密封舱段,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像地球环境一样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安装了两个降落伞,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用于着陆。返回舱侧壁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供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景象,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上行驶的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的功能和性能满足总体工程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质量问题已全部归零或有明确结论不会影响任务;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符合载人航天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蓄势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是0.97,安全性是0.997: 0.97。也就是说,100次发射中,可能只有三枚火箭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意味着1,000个火箭问题中,有3个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点。一般商用火箭的可靠度是0.91到0.93,没有安全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和飞船重约44吨,其余为液体推进剂。所以火箭90%都是液体,大于人体的含水量。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62%: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需要62公斤的火箭。神六飞船比神五重,所以发射神六的火箭要重很多。
火箭核心直径3.35米:古罗马人用的是两辆马拉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凹槽。因为车轮宽度不一样,路上就有宽度不一样的沟。后来他们想统一轮距,于是以两匹马并排的屁股为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的时候也把轨道轨距定为1.435米,各国都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最大可以运输3.72米宽度的货物,去掉车壳后只剩下3.35米。所以标准铁路运输的火箭弹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进入轨道点的速度是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所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到复兴门的距离,全长6.7公里。7.5公里每秒的速度,相当于1秒从长安街东端跑到西端。
火箭的轨道近地球200公里,远地球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十分之几。如果你站在地球之外,宇宙飞船似乎是在贴近地面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航天器和有效载荷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转运、组装、试验和运输设施;发射前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和实施载人飞船试验发射和上升飞行段的指挥、调度、监视、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和实施候梯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相关参数和图像;为载人航天发射区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一片绿洲上,西边是山,东边是河。这是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风水宝地。时至今日,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很多人都认为它在酒泉。事实上,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距离酒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是因为当时各国的导弹卫星发射场都避免使用真实地址,而且因为发射场位于大漠戈壁,很难选择一个知名的地名,而酒泉离发射中心最近,是历史上的名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不仅要为神舟七号任务中的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支持,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包括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合测试和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合测试。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的七大系统中,测控和通信非常重要。例如,宇宙飞船就像一只风筝。分布在三大洋的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是牵住风筝的线。地面控制系统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当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飞向天空并返回时,需要借助TT&C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定期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进行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的TT&C管理。这套TT&C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基TT&C站和海事王源远洋TT&C舰队组成,执行航天器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和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
中国的航天器TT&C系统已经形成了以Xi卫星TT&C中心为中心,以十多个固定站、移动TT&C站和王源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TT&C网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的航天器测控系统采用统一的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发射机、天线系统和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语音和电视信号。探月号角吹响后,中国航天TT&C网开始建设月球TT&C系统,探月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天线深空TT&C网,提高中国深空TT&C能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任务:
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随飞行、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技实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乘坐我国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根据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它将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运行。
宇航员出舱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联一号”卫星的数据中继试验。
完成预定任务后,神舟七号飞船将返回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
“7”着陆点系统
航天器着陆场系统是指负责捕获、跟踪和测量航天器再入轨迹,搜索和回收返回舱,以及航天员出舱后的医学监督、医学救援和紧急撤离等相关子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新增加的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的落点进行捕获、分析和预测,然后组织快速接近返回舱,处置返回舱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地和海上紧急返回搜救分系统,海上救助区域部署专用救助艇和直升机,配备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飞行在300多公里高空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各种技术支持,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着陆点系统。前苏联有一次,飞船返回时,由于控制系统的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公里。结果飞船在离地一定高度着陆时,3名宇航员弹射出飞船(当时是降落伞着陆,不是飞船直接着陆),2名宇航员着陆,1名宇航员坠入森林。因为直升机无法在森林里降落,我们不得不紧急派伐木工到现场,在救人前为直升机打开停机坪降落。当时天气很冷,宇航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因此,除了飞船的控制和跟踪技术很重要外,飞船着陆场的选择和建设也很有讲究。
当然,飞船的着陆点不像伞兵的着陆点,在平地上画一个圈,做一个明确的标志。跳伞者控制他的降落伞并落入其中。航天器着陆点的选择远非简单,它的建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