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说的这些人都是谁?
13、周,是周敦颐。14、程,是指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颢、程赜。这一点非常清楚,争议较少。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 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 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周、程很明显是在寓迎春,这也符合《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这一点正与迎春的默默无闻相契合。周敦颐性情朴实,从小信古好义,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在学术上,他的弟子二程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这一点也符合曹雪芹对迎春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这样的文字:“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忽见平儿如此说,乃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众人听了,都好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迎春是十二钗中最朴实的人,她温存善良、与世无争。“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就是她的个性写照。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据说,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恐怕,曹雪芹把迎春的住所设计成开满莲花的“紫菱洲”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吧。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这些事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作者不会没有耳闻,“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正好可以理解成排行第二的迎春!对于迎春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蒙本第七十三回回末的总批就说明了一切:“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迎春的生活原型与脂砚斋和曹雪芹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15、张是指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现在河南开封),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关学和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16、朱,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按照顺序,张,朱寓惜春。张,朱的***同特点是都出自与官僚家庭,正好和惜春的出身相吻合。张载少年时很喜欢读书,范仲淹建议他读《中庸》以及其他儒学典籍。而朱熹幼时也同样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这种少年成才、幼小知事的情况恰好用来影射惜春,在《红楼梦》中,惜春虽然年幼却已经略通世事(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还是个丹青妙手。张载曾经大量地阅读佛教和道教的书,朱熹也热衷于道学,并对佛学也有浓厚兴趣。正合惜春后来的出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而朱熹的仕途更不顺利,不仅其父因反对秦桧而被逐出朝廷,在庆元三年,朱熹也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这些事件影射了贾府之败。
17、蚩尤,是传说东方九黎族(属东夷集团)的首领。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挑战。
18、***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书.尧典》:“流***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工。”《天文训》称:“昔者***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下一个出场的是凤姐了。但是,不要忘记,贾宝玉也是被作者列为“大恶者,挠乱天下”之流的人物。很明显,既然他是《红楼梦》故事的制造者,风流孽缘的创造者,那么他就应当是五名“大恶者”之首,蚩尤和***工也就只能是影射他了。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当时又没有可以用于记载事件的文字,因此,关于蚩尤和***工的的传说有太多的版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的神话色彩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宝玉的天界身份是神瑛侍者,这一特点是凤姐、巧姐、李纨所不具备的,而秦可卿虽有天界身份却与蚩尤和***工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蚩尤和***工是影射宝玉。在《红楼梦》全书的开头,作者就交代了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的出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我们知道,女娲补天是发生在***工触不周山之后。这就表明了***工和顽石之间存在“破”和“补”的矛盾关系,为***工和宝玉之间的影射关系埋设了伏笔。
从性格方面来看,《红楼梦》第三回有宝玉的判词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正和蚩尤、***工的鲁莽性格相符。从字面上讲,蚩字有痴的意思,《释名》中说:“蚩,痴也。”正合宝玉的情痴。而据传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而***工既然能够碰倒不周山,也是硬如钢铁。他二人之体魄正合宝玉的真实身份——顽石。而***工传说中是水神,正合了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使绛珠草“久延岁月”的情节。
19、桀,又名癸、履癸,是发的儿子。发病死后继位,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国君之一。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桀在征伐有施氏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昼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是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夏桀的处境十分孤立。商汤趁机发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夏代由此灭亡。
20、纣,姓成,名受,帝乙的第三个儿子,武力超群,非常聪明,口才好,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对内重刑厚敛,对外黩武好战。他沉湎酒色,滥施专制淫威,同时又刚愎自用。纣的所作所为引起百姓的普遍怨恨和不满,导致内外矛盾加剧。为了维护其统治,纣大动兵戈,又设置种种酷刑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桀和纣是寓凤姐。我们可以看到,桀和纣多角度、多方面地影射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单从字面上讲,桀字就有多种含义影寓凤姐:(1)鸡栖的木桩。《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影寓凤姐冰山雌凤的身份。(2)通“杰”。特出,高出的意思。形容了不起的人才。《吕氏春秋·功名》:“人主贤则豪桀归之。”——影寓凤姐的才干。(3)凶悍、横暴、倔强。如:桀鹜不驯、桀犬吠尧。《汉书·邹阳传》:“桀之犬可使吠尧”,后以“桀犬吠尧”比喻走狗一心为它的主子效劳,也比喻各为其主。——影寓凤姐的泼辣性格和对贾府的忠诚。
从史料上来看,二人的***同特点是,残忍,荒淫无度,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正合了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他对待情敌和下人是极其残忍的。如第六十一回就有这样的文字:“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但是,桀和纣绝非无能之辈,桀文武双全,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口才极好。二人都是极有天赋和能力之人,这一点也与凤姐相同。从结局上来看,桀和纣的下场正好影射了凤姐的命运:起初风光无限,最后却凄苦无比。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而纣王是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杀。影寓了凤姐的“哭向金陵事更哀”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的人生悲剧。关于桀和纣的功过,历代颇有争议。虽然是贬毁居多,但也有人替他们打抱不平。所以,对这样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帝王,他们的一生功过是应该给以正确评说的。在位时,虽曾作过不少坏事,但应该肯定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点与王熙凤也完全相同,褒贬皆有。但是我想,在曹雪芹心目中,对她更多的应该是敬佩之情。
21、始皇,就是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王嬴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
22、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
按照《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秦始皇和王莽的映射对象轮到了巧姐。如果不是发现了人物影射关系的排列规律,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这样两位超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能够影寓巧姐。这一方面显示出了曹雪芹的精妙笔法,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历史上看,秦始皇、王莽同桀、纣一样,都是非常有争议的帝王,由于桀、纣是影射巧姐的母亲——王熙凤,这就使得影射关系的轴心得以延续。由于曹雪芹是推崇儒家的,他把众多的儒家学者奉为修治天下的“大仁者”。而在历史上,秦始皇和王莽却都曾做过在曹雪芹眼里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事情,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钳制了儒家思想,严重地摧残了儒家文化。王莽则曾经推行新政,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他推行的那些新政都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最后的失败,纯属历史必然。王莽在本质上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因此 ,二人的政治表现,就被崇尚儒术的曹雪芹认为是荒唐、幼稚的闹剧。正好影射了巧姐的年幼。
另外,秦始皇和王莽的生平都有非常隐秘的千古疑案。据传,嬴政是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而王莽毒死汉平帝,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也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最明显的是秦始皇死时的遗诏事件,至今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胡亥的即位和扶苏之死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关于这一事件,最普遍的说法是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怕扶苏回来继承帝位,便毁掉秦始皇遗诏,又伪造了一分假遗诏,让胡亥即位。由于秦始皇死在半路,李斯怕扶苏公子知道秦始皇已死,天下有变,便将消息隐瞒,秘不发丧,下令兼程回咸阳,并将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车中。百官陪乘,所到之处,众人依然像以前一样进食奏事,只有少数人知道秦始皇的死讯。当时天气很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就发臭了,李斯便让从官用车装了很多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终于隐瞒到回到咸阳。我认为,这一事件就是对巧姐在贾府被查抄时,“私掖偷行”,逃出囚笼的隐寓。
如果还需要说明的话,那我可以再举一个重要的证据:王莽的伯父叫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王莽对他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王凤恐怕就是巧姐母亲——王熙凤名字的由来!汉哀帝继位后,王莽失去政治依托,退位隐居新野。而汉哀帝驾崩后,正是掌管传国玉玺的王政君(汉元帝皇后、王莽之姑)帮助王莽任了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从此踏上了辉煌之路。
23、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4、桓温,字符子(有作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先后任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其人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交好,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