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廓镇的所辖村

全镇有64个行政村。

碑廓镇中心碑廓建村于后汉时期。刘秀率兵南征,路经此地收马武从军。因马武作战非常勇敢,屡立战功,后官封三军总督之职。马武牺牲后,刘秀念其功勋昭著,随赐金顶玉葬,墓前竖五幢龙头碑,名曰御碑,坟墓中棺材系棺套榔,叫棺阁,又叫棺廓,并派专人于此地看守。看坟人都用皇家之资,种皇家之地,后人户增多,就以坟前“碑”为名,以“棺廓”的廓为号,定村名为“碑廓”。1948年分出碑廓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碑廓四个村又可统一称为”碑廓街“。

碑廓一村 2003年有340户,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董、王等。

碑廓二村 2003年有317户,114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李、相、胡等。

碑廓三村 2003年有401户,1242口人。主要姓氏有牟、王、郭、丁等。

碑廓四村 2003年有310户,83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郭、马等。

南张家庄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因该村以北6公里处有一张家庄,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74户,5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牟等。

南袁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5公里、圣公山东南2公里处。春秋战国时期,因袁氏建村,取名袁家庄,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45户,45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袁等。

张家店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4公里处。建村于宋朝,因此地有一条从岚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曾有张氏在道旁开店,名曰“张家店”,后形成村庄,故名。2003年有150户,476口人。主要姓氏有张、赵、王、丁等。

向阳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4.5公里处。明末,此地有一条由岚山通往沂水的西北向大路,故定村名西北路。1967年更今名。2003年有140户,47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王、宋、陈等。

北张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5.5公里处。明朝万历年间,张家店子张氏到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因该村南6公里处有一张家庄,故名。2003年有207户,72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沙、卢、相等。

火石顶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有李姓人家居住,后有袁家庄魏姓人家迁来定居。火石顶因出石英石,石英石可用来取火,又叫“火石”而得名。2003年有75户,231口人。主要姓氏有魏、李、潘等。

辛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公里处。清乾隆年间,袁家庄魏氏到此定居耕种,立村为新庄子,后演写成辛庄子。2003年有138户,430口人。主要姓氏魏。

费家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清康熙年间,费氏由秦楼街道费家河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60户,884口人。主要姓氏有刘、丁、费、许等。(纠错:一、费家河属于城关街道而非秦楼街道;二、该村费氏迁自东关“桥东头”今城关五村,近支有去东海县曲阳乡曹庄及分支费岭村。费鸿斗)

大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2.5公里处。元末建村,原名“来康店”。明洪武年间,东海人氏迁此定居,因地处平湖而得名。2003年有342户,1095口人。主要姓氏有魏、于、马、厉等。

小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1公里处。明末建村,原名白家楼。清咸丰年间,秦氏六世祖秦子俊由涛雒上元迁此定居,随大湖取名小湖。2003年有330户,118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徐、秦、王等。

马家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南马家岭马文轩来此定居,以烧窑为主,后人户增多,故名。2003年有90户,305口人。主要姓氏有马、郭、赵等。

曹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曹氏由日照城迁此定居,坐落岭上,故名。2003年有73户,213口人。主要姓氏有曹、相、吴等。

曹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北3.5公里处。清乾隆年间,曹氏由日照城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6户,252口人。主要姓氏有曹、魏、陈等。

石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石姓人家由日照城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40户,425口人。主要姓氏有石、殷、唐、张等。

西秋齐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因此地秋荠(枳)丛生,故名秋荠园,后演变成秋齐园。1959年分村,以村中南北流向小河为界,村庄居河西,称西秋齐园。2003年有75户,26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刘、张等。

东秋齐园村 1959年,由秋齐园分村,村庄居河东,称为东秋齐园。2003年有80户,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刘、张等。

西辛兴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3.5公里处。东汉时期建村,定名为“新兴庄”,后改叫“西新兴”,演写成“西辛兴”。2003年有357户,1080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姜、董、王等。

东辛兴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后有乔、李等姓氏相继迁来,建村“东新兴”,后演写成“东辛兴”。2003年有410户,123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乔、李等。

下湖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约3.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胡氏由江苏东海县迁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下湖因地形地势得名。2003年有150户,520口人。主要姓氏有于、李、胡等。

山西头村 位于碑廓镇西北端。明洪武年间,胡氏从江苏东海县迁此立上胡、下胡二村,上胡因建村于鸡冠山西头而得名。2003年有423户,1420口人。主要姓氏有胡、朱、张等。

林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7.5公里处。建村于汉朝。明洪武十五年,林氏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0户,24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于、李等。

林家坊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7公里处。东汉建武年间,林氏建村,因此地有一条岚山通往沂水的大道,林氏在此道旁开设一店,称“坊子”,故名。2003年有76户,280口人。主要姓氏有林、董、张等。

西杨家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6.5公里处。建村于元朝元统二年,原名雹齐村。清嘉庆年间改称杨家庄子,因东10公里处有一杨家庄,故名。2003年有183户,600口人。主要姓氏有杨、李、孙、王等。

卫东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清初建村,原名鸭子河,又叫扁嘴河。1966年更名卫东村。2003年有130户,420口人。主要姓氏有徐、李等。

于家庄子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正西6公里处。明初建村,原名蔡家庄,后称田家庄、田家楼。清嘉庆年间,于氏从莒南县迁此当佃户。光绪年间,于姓居多,故更今名。2003年有80户,260口人。主要姓氏有于、陈、王等。

大朱曹一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以东4公里处。明洪武年间为安东卫屯地,朱、曹两姓人氏逃荒至此定居,取名朱曹屯。因河南有一村随朱曹定名,后更名大朱曹村。1948年划出大朱曹一村。2003年有455户,1550口人。主要姓氏有苏、牟、赵、崔、梁等。

大朱曹二村 1948年由朱曹划出大朱曹二村。2003年有440户,1490口人。主要姓氏有窦、丰、杨、王等。

和平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建村,原名朱曹岭。1949年值新中国成立,取和平安乐之意,故名。2003年有120户,392口人。主要姓氏有张、秦、崔等。

付家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付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217户,607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付、胡、贾等。

二朱曹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5.5公里处。元朝建村,原名佐家宅子。元末明初,战争频繁,瘟疫流行,人剩无几。明洪武年间,崔氏、于氏迁此定居,随河北岸朱曹村定今名。2003年有794户,2320口人。主要姓氏有秦、于、王、孙、崔等。

张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明嘉靖年间,张氏、于氏分别从日照城和二朱曹村迁此定居,立村于家岭、张家岭,1940年并村,称今名。2003年有160户,478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孙、于、张等。

郁家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郁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3户,1118口人。主要姓氏有魏、郁、宋、张等。

凤凰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岳家村有岳姓在此看林,称为岳家村西南岭,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110户,360口人。主要姓氏有岳、张、魏、徐等。

三朱曹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建村,原名李家潭崖。嘉靖年间,秦氏一支从朱曹迁来,在其东边建村,定名。1948年李家潭崖归三朱曹所辖。2003年有258户,836口人。主要姓氏有秦、王、马、谭等。

杨家洼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5公里处。明末清初,此处原属杨氏养马场,三面为岭,地势低洼,故名。2003年有140户,430口人。主要姓氏杨。

谢家荒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6公里处。明末清初,谢氏带兵丁在此为安东卫营放马,后卫城失陷,谢氏就地定居,故名。2003年有73户,263口人。主要姓氏有孙、魏、牟、宋等。

岳家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4.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岳氏由莒南岳家庄逃荒至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22户,381口人。主要姓氏有岳、王、张、卢等。

小河口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明末,董氏由碑廓集后坦园迁此。2003年有110户,339口人。主要姓氏有董、丁、陈等。

大河口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公里处。元朝高氏于河西建村,名高家崖头。明洪武年间,张氏从江苏东海迁此,于河东立村张家斗沟。后山洪暴发,河沟淤平,二村合一,以地处两沟交叉点,定村名河口,明崇祯年间,更今名。2003年有155户,5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曹、陈、唐等。

宋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6.5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宋氏第十三世祖宋涞清从涛雒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37户,43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张、靳、魏等。

隋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4.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隋氏从东海县迁此定居,岭上因其北面有卢家夼子,东面又有吴家夼子,随定名为隋家夼子,后更今名。2003年有123户,420口人。主要姓氏有隋、张等。

甫田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甫氏、田氏两姓在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160户,525口人。主要姓氏有陈、郑、吕等。

小滕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滕氏由滕家村迁此定居,取名滕家庄。1952年分成两个村,后面的叫小滕家庄。2003年有74户,222口人。主要姓氏有滕、熊、陈、李等。

大滕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3.5公里处。1952年从滕家庄分出定今名。2003年有146户,416口人。主要姓氏有滕、刘、王、赵等。

宋家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原属宋家庄居民点,名叫乱沟,又叫塔山。1953年从宋家庄分出,定名宋家岭。2003年有112户,380口人。主要姓氏有宋、吕、张、马等。

玉峰岭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原属宋家庄大队,座落于山岭,村西有一深沟,名叫山峪。1944年与宋家庄分村时,以秦洪郁、孟伯峰、相同岭三人名字末字取村名“郁峰岭”,后演写成玉峰岭。2003年有124户,350口人。主要姓氏有张、孙、相、王等。

王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明洪武年间,王氏始祖由东海县怀堂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335户,1088口人。主要姓氏有王、相等。

丁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7公里处。明初,徐氏由东海县迁此定居,建村徐家庄。清顺治年间,丁氏由丁家楼迁居幽尔崮山前建丁家庄。1942年徐家庄与丁家庄并村,称今名。2003年有370户,1200口人。主要姓氏有丁、徐、胡、李等。

中杨家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杨氏五世祖由刘家寨逃荒来此定居,定名杨家庄,因西边有一杨家庄,后更今名。2003年有68户,202口人。主要姓氏有杨、马等。

前水沟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方向6公里处。西汉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此地因柿树成林,村后有沟,定名柿树沟。后因山洪冲刷,树毁沟宽,柿树沟改为水沟,后改成前水沟。2003年有153户,456口人,现有人口近六百人。主要姓氏有王、秦、马,其他有乔、张、李、刘等。

后水沟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明洪武年间,陶、魏两家逃荒至此,在柿沟北面定居,故随柿沟起名后柿沟,后演变成后水沟。2003年有238户,800口人。主要姓氏有陈、张、王、谷等。

王家庄东山村 位于王家庄以北3公里处。明末,王氏始祖迁至王家庄,后由王家庄搬来几户在此看山场,一直属王家庄管辖。因地处王家庄东边山上,1955年分村,故名。2003年有115户,405口人。主要姓氏有王、丁、孙、庄等。

西集后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2公里处。明洪武四年,董氏由海州迁此定居,原名西坦园村。因处碑廓大集后西边,更今名。2003年有297户,971口人。主要姓氏有董、孙、胡等。

东集后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1.5公里处,原名东坦园村。因处碑廓大集后东边,更今名。2003年有202户,575口人。主要姓氏有董、王、冷等。

南马家岭 位于碑廓镇驻地西南2.5公里处。明崇祯年间,碑廓街马氏部分土地分布于绣针河南岸岭上,祖坟也在此岭。后马氏兄弟三人中有二人迁至河南岭上定居,取名马家林,后称马家岭。1981年更今名。2003年有200户,595口人。主要姓氏有马、贾、徐等。

徐家林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清道光年间,田家寨徐氏的祖坟用于此地,后徐氏兄弟分家,其两兄弟分得祖坟周围土地,为耕种方便,便从田家寨迁此定居,故名。2003年有74户,214口人。主要姓氏为徐。

小司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司伟由东海迁此定居,后来又从大司官庄迁来一部分人,人户增多,随大司官庄定今名。2003年有280户,870口人。主要姓氏有司、邰等。

大司官庄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1公里处。元朝建村,原名申家庄,村内有申、司、邰、史、雷、欧六大家族。元朝期间,申氏、司氏发生殴斗,官司打到济南府,司氏打赢,申氏迁出,申家庄更今名。2003年有606户,1903口人。主要姓氏有牟、司、王、李等。

田家寨一村 位于碑廓镇驻地东南2.5公里。西汉时期建村,原名田家庄,后发展为田家镇,唐朝时改名田家寨。1948年分划出田家寨一村。2003年有450户,1376口人。主要姓氏有魏、张、苏等。

田家寨二村 1948年从田家寨分出。2003年有474户,1470口人。主要姓氏有牟、魏、徐、张、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