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庙号中“祖”和“宗”有何区别?

庙号的基本逻辑非常明确:开国皇帝称“祖”,承嗣皇帝称“宗”。《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礼》:‘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继任皇帝赵光义即称“宋太宗”,再往下排是“真宗”“仁宗”“英宗”……终宋一朝,有“宗”再无“祖”。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的庙号会被定为“祖”,例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由于刘邦的功绩太过伟大,因此汉高祖和汉太祖说的都是是刘邦。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为唐高祖。

拥有庙号“宗”的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也是对国家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例如开辟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他的庙号就是汉太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为汉世宗。以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扩展资料: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西汉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齐高帝萧道成,秦高帝符登亦然)。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西汉刘邦的庙号 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

百度百科-世祖 (帝王庙号)

百度百科-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