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花园——走进ASLA奖——王向荣南宁园博园采石场
“七个采石场占地近82英亩,每个采石场都提供了独特的地形,以探索不同规模和稳定性条件下的再生潜力。这些在景观中挖的洞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悬崖上方的结构到采石场中下沉的水生植物花园,其中一个洞中不断变化的水位使漂浮的亭子成为必要。场地中的高架通道竖立在仍在运行的现有渡槽之上,连接着这些完全不同的采石场。通过整体连贯的设计,游客可以在潜在的灾害变化地质上方自由活动,无障碍地欣赏地面景观。”
—————2020ASLA大奖评审团
?
一、建设背景
2018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举行。园博园位于城市郊区的一个河边丘陵农业区,在场地的东南部有一系列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在园博会上把这些采石场变成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二。基地概况:
设计面积约33公顷。遗址上有7个采石场,有些已经停止开采好几年了,其中有两个直到申博成功才停止开采。该矿采掘工作面断崖,坑底凹凸不平,场内山体破碎,悬崖高耸,地表荒芜,水池无底,渣土石块堆积,锈迹斑斑的采石设备散落一地。
三。设计挑战
1.?采石场地质条件复杂,岩壁破碎,可能导致崩塌落石,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在设置设施和参观路径时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突出采石场景观特色的同时避开危险区域。
2.?采石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恢复面临巨大挑战;
解决方案:根据不同采石场植被恢复的目标,设计师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种植区,从而为栖息地恢复创造条件。同时,这七个采石场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实际上,每个采石场的规模、形状和特点都不一样。根据不同的立地特征,设计采用差异化的植被恢复方法和人工干预方法。
3.?采石场地形复杂,无法根据现有测绘图纸进行设计;
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的空中扫描,可以得到所有采石场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在三维空间中从头到尾进行设计。
4.?采石场的水位处于动态变化中,尤其是最近两个采石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设计没有有效的水文资料参考。
应对方案:设计单位委托当地机构每半个月记录一次每个坑的水位变化,为设计提供依据。
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废弃的采石场?你是把它们当成地球上丑陋的伤疤,想尽办法完全掩盖,甚至装饰得让人看不到当初的痕迹?还是认为它们是人类破坏环境的见证者,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干预,让自然演替逐渐恢复?还是认可自己独特的景观,利用场地特点挖掘景观资源,形成不一样的景观?
四。设计概述
对于7个采石场,根据其特点,因地制宜,保留采石场景观的多样性,采用多种修复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展现多种景观类型和生态修复的多种可能性,通过艺术干预提升景观的价值,通过不同的步道设计让人们参与体验,从而感受每个采石场的修复状态。同时,通过路径的组织、设计语言的完整性以及原有运河的连接,这七个采石场可以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在保证景区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采石场的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进行设计。比如夕阳池特别安静,所以设计成一个安静而有思想的花园;有些场地有很多碎石,所以设计成岩石花园;有些场地地面没有土层,无法种植高大植物,所以设计成梯田花园,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每个采石场都精心选择观赏效果好的角度,设计观景平台。介入结构,提高艺术性,打破原本破败采石场的沉闷。同时设计采取了一些生态修复措施,低干预,放任自流的自我修复。
动词 (verb的缩写)设计细则
1.?1号采石场(落霞池)
面积约1hm?。
采石场停止开采后,地下水渗出形成池塘,附近村民用来养鱼。目前池塘四周石墙环绕,气势恢宏厚重,呈现出岩石的自然之美,整体环境幽雅,符合传统的天然岩石审美。
创造古典文化的精神空间;
坑塘四周是400多米长的围岩壁,空间向内封闭,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岁月的打磨下,石壁呈现出苍劲的纹理和斑驳的痕迹,宛如一幅瑰丽的自然山水画。这个采石场的气质非常契合中国传统的景观审美,不需要过多的笔墨就可以将其改造成一个具有古典文化精神的空间。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石墙,以石墙和池塘为景观基础,并加入瀑布和水榭,营造坐在亭子里看水,躺在门廊里听瀑布的意境和氛围。
空间对比(先扬后抑):
从矿井外部到内部的唯一通道是以前在岩石之间开辟的用于运送石头的缝隙。从这个缝隙往坑里看,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水,对面是高大漂亮的岩壁。设计了一个不规则的木结构,嵌在池塘边岩石的一个缝隙里,从山中的缝隙一直延伸到水边,取名“水竹居”。建筑穿过岩石中的一条狭窄缝隙,在屋顶和两侧岩石的共同作用下,产生隧道般的空间感觉。狭长的建筑一直延伸到缺口尽头的池塘边。随着场地空间的扩大,它突然向两侧扩展,产生剧烈的空间变化和内外空间的强烈对比,以加强和提升游客的空间体验。真的是“山穷水尽无路可退,柳暗花明又一村。”
景观和观赏空间的设计;
水竹居对面的悬崖凹处设计了一条瀑布,成为矿山的焦点景观,为采石场的景观增添了动态的变化,潺潺的水声衬托出宁静悠远的氛围,成为点睛之笔。
沿着海滨的一条小路连接了四个不同海拔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观看岩石、瀑布和建筑的地方。
建筑设计:
(1)建筑结构与形式:建筑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乡土建筑,体现地域特色。这座建筑是胶合木结构。为了支撑宽大不规则的屋顶,柱网密集,大量采用斜支撑结构。看似复杂,实则逻辑清晰,体现了木结构体系中的传力关系。
(2)建筑与水环境: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亭子的地板随水位波动;
(3)建筑与岩壁环境:建筑屋顶为三组连续的双坡屋顶,面向水面的屋顶外侧有意抬高,保证游客一进入平台就能看到对岸完整的景观。同时,建筑的地板、柱子和折叠屋顶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框架视图,将对面整个宏伟厚重的石墙融为一体。
2.?第二采石场(水上花园)
?面积0.4 hm?。
四周岩壁环绕,只有北侧的一个缺口可以进入坑内,坑底平缓,下部常年积水。由于采石场已经废弃了一段时间,所以在缓坡岩壁和坑底的一些区域自然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和灌木。坑的一侧悬崖高24m,石崖倒映水中,颇为壮观。
坑底水陆兼备,大部分地区水不深,为植被恢复提供了可能,包括水生植物的种植。所以坑的定位是湿生植物园。
地形处理:
在坑底南侧悬崖地势较高处设计两个梯田,用毛石挡墙砌成并覆土,结合由浅水延伸至挡墙前方的缓坡,为种植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创造条件。
悬崖与矿井底部的高度差为10m。设计摒弃了直接的台阶连接,结合景观栈道、构筑物、平台,处理了坑顶与坑底之间的游览路径。
植物景观设计:
在最高的平台上种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花园营造一个观赏性背景,同时屏蔽景观效果差的破碎岩壁。结合平台和水环境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
景观道路与建筑设计;
由于采石场内部空间较小,不适合设置环形路径,悬崖与矿底高差较大。如果将台阶设计成让游客进入坑底,由于台阶较长,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了弱化楼梯的感觉,保证游客的安全,创造更多的空间变化,将游览路径分为三段,设计不同的景观结构,将高差的连接转化为一系列的观光和空间体验。
第一段,也就是最高的一段,被设计成一个封闭的木盒,使得木盒的内部空间与悬崖顶部开阔的观景台形成对比。它不仅是一个安全的人行通道,还是一个可以在树荫下休息的小楼。木盒末端打开,设置玻璃栏杆,成为空中观景平台,人们可以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底部由不规则钢柱支撑,增强了景观结构的趣味性,适应了采石场粗犷自然的景观特点。
第二段是从木盒一侧引出的几段旋梯,利用相对封闭的木栏杆下降到宽阔的观景平台。这是人们在花园中的主要停留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欣赏滨水植物景观。
第三段是从观景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板栈道,采用轻型栏杆,穿过湿地植物种植区,沿着滨水通往采石场坑内,体现自然与人工的交融。
场景设计:
这种处理与从入口进入花园后的景色形成了对比。在水边的另一侧设计了一个小观景平台,与另一侧的大平台相呼应,并以连接崖顶和山脚的阶梯处理作为对面景观。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整个花园的景色——水面、水草、栈道、梯子、空中的木箱、岩壁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一幅完美的画面。?
3.?三号石矿场(岩石花园)
面积0.4 hm?。
地基呈半个多碗状,三面岩壁环绕,一侧地面平坦,堆放着大量矿渣和渣土。底部约1/3区域为凹陷区域,雨后有水。许多本地草药生长在崎岖岩石的缝隙中。
想象一下,把这个采石场设计成一个精致的岩石花园,展示在贫瘠的土壤上顽强生长的植物景观。
设计中把原来的渣、石、渣土整理出来,塑造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了干湿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的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还将场地的雨水收集到最低的洼地。
沙漠植物景观区:
毗邻主园路区,根据现状高差变化,设计尺度友好多变的红砂岩平台,种植仙人掌、多肉浆等沙生植物,营造独特的沙漠植物景观。
荒野植物景观区:
中间的缓坡区域展示了荒地的植物景观。低层和精细植物群落穿插在岩石和砾石之间,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精致的园路蜿蜒穿过植物群落。
湿岩公园:
底部洼地设计为湿岩花园,溪流逐层下降至最低的池塘,呈现出溪流、石滩、池塘的不同生境景观。洼地边缘设计了不同高度的观景台,人们可以俯瞰下方潮湿的岩石花园,欣赏溪流的跌水,观赏岩壁景观。
4.?第四采石场(军垭滩)
最后两个停止采矿的采石场之一。采石场停止开采后,地下水渗入面积约1hm?绿色清澈的大水池。
该设计在南北两侧的主要观测点设置了平台。
北侧的观景台是采石场边缘的一条耐风雨的钢铁长廊,里面有一个长条状的窗户正对着采石场,从这里可以看到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陡峭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挂在岩壁上,站在玻璃栏杆内侧的人可以俯瞰脚下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心动魄。
采石场坑的南侧,一个楔形的平台从岩石的缝隙中伸出,悬在清澈的水面上,一个弯曲的栈桥从平台上引出,连接下方的滨水平台。通过在坑周围和坑内缓坡处覆土,种植闽楠和一些乡土灌木、草本植物,让采石场活起来,衬托出悬崖的严谨。
5.?5号采石场(瀑布湖)
最大采石场约3.2hm?开采深度也是最深的,达到28m。
底部有几层岩台,崖壁破碎,残岩点将坑分为不同的空间层次。随着开采的停止,地下水逐渐积累。根据水位的观测分析,预测整个采石场将变成一个湖泊。
设计中通过覆土将采石场坑底两个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以上,并种植池杉、油松等具有防潮性的高大树木,形成水生丛林,给荒凉的坑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场坑的内部空间,而不仅仅是周围。栈桥穿越水面和森林,通向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爬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悬崖上设计了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欣赏奇妙的瀑布景观。
6.?6号采石场(梯田花园)
面积0.7hm?。
一边是采石场的悬崖,一边是村里的池塘。现场有一整套砂石生产线设备,展示了现场采石业的历史。
根据现状特点,该区域设计为具有南宁特色花境植物景观的梯田园林,一个浪漫华丽的具有后工业氛围的园林。几个平台沿着南崖蜿蜒,它们的覆盖厚度满足了不同植物的需要。大部分机械设备都放置在绿地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道路在高低不一的站台和原有的高架传送带下蜿蜒曲折,路边设置舒适的木质扶手椅供人休息。
7.?七号采石场(双秀园)
两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位于一座小山的两翼,其中一个很深,常年有水;另一种是浅层,有季节性积水。因为荒废了好几年,两个坑的缝隙里都长出了各种原生先锋植物,景观古朴自然。
设计没有采用人为干预,只是在两个坑之间未被开拓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客在这里俯视两边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自然的力量和在坑修复中的作用。西侧坑边设置了一个临水的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采用钢格板材料,透明透水,不会影响场地内自然植被的恢复。
8.?其他的
遗址上原来的运河是遗址农业历史的见证。在设计中,我们保留了运河作为该地区几个水面的水源,并延续了其原有的功能。运河上方架设了一座高架人行桥,与相邻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相连,形成了该地区独一无二的立体游览系统。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展示公园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个600m?信息亭。木结构的建筑与当地的乡土建筑形式相呼应。
设计分析和学习要点
1.?矿山园林设计要点:
(1)在进行此类设计时,要因地制宜,从现状场地特点出发,保护优先,尊重和展现场地特色,以最小的干预进行设计,展现自然之美、历史雕琢之美、人文雕琢之美,呈现矿山岩壁、水池的原始风貌;
(2)根据现状景观,设计景观点和景点,在保证生态和安全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坑塘入口和游览路线,注意坑顶至坑底的交通衔接;
(3)注重安全环境的设计;
(4)注意材料的使用;
(5)重视水的收集、处理和应用;
(6)注意地形的处理。
2.地雷处理方法:
(1)?观光栈道:坑顶四周,坑底水旁,坑水面以上,坑边四周延伸至坑底;
(2)?观光构筑物:在高差较大的地方,组合构筑物,消除高差,保证其安全性;在景观视线好的地方设置景观构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景观;
(3)?岩壁保护:结合水形成瀑布,创造景观焦点;与大水面结合形成岩壁水的倒影,形成景观;结合植物作为景观环境的背景;
(4)?梯田园林:结合坑的地形变化,形成梯田园林,注重观赏面和景点的设计;
(5)?水的设计:保留原有的坑,营造自然氛围;设计瀑布,创造景观焦点;在低洼地区设计雨水花园。
3.?旧工业改造
(1)工业设施留作景观设施,如雕塑;
(2)设计中使用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材料,如耐候钢板、不锈钢板等;
(3)原址回填碎石、煤渣等废料,塑造地形,创造各种空间。
相关知识扩展
1.?棕地:指被开发产生的有害物质实际或潜在污染的房地产。
基本特征:可能存在一些污染和环境问题;没有充分利用;土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但多为工业用地;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棕地恢复与再生: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控制污染、恢复场地生态环境、完善场地设施,将被污染和废弃的棕地重新开发利用,形成具有其他功能和用途的土地,最终提升土地的综合生态和经济价值,最终激发城市的活力。
类型:垃圾填埋场、工业棕地和矿山棕地。
3.??坑棕地:在采矿、选矿、冶炼过程中被破坏或污染,未经处理不能使用的土地。包括废弃矿山、矿坑和建设用地、仓储用地、交通用地等。被采矿活动污染;包括煤炭型棕壤、油气型棕壤、金属非金属型棕壤(采石矿属于这种类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