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谁命名的?

通过各种例子,

我们不难发现,隐喻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其寓意多为悦人,趋吉避凶;其次,有些隐喻文化的作品是迷信的,但不一定;第三,隐喻文化的实现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第四,隐喻文化的载体可能是有用的,但它的寓意是无用的。比如金水河的船头,谁也没拦着。不都是从李自成到八国联军进来的吗?“强”“壮烈”“壮烈”的豪言壮语,既没有阻止明英宗沦为战俘,也没有阻止其在清末签订屈辱条约。偶尔优雅的表态或者侥幸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民族如果被皇帝牵着鼻子走,长期盲目沉迷于这些东西,其聪明智慧被绕过,就离危机不远了。

底下这么多例子,再看下面门钉的解释。如果只是隐喻文化的作品,为了得出一个说法,你大概不会觉得牵强吧?至此,故事还没有结束。据说刘伯温(还是借用他的名字)偷了天宫的格局,明知违背天条是不可饶恕的,不如通过惩罚自己来做个好心态,于是给自己做了个枷以示认罪。这枷无非是东华门的门扇。据说这种门扇的做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先把框架做成模拟两个连枷的形状,然后把空位填上。如果东华门的门扇还是明朝的原作,那么这个传说还是有机会验证的。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衣、车、房等各方面都有规矩。本文所说的门钉,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结构件,因为它在豪宅中处于最暴露的位置,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夸张的形状,所以具有炫耀权力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门钉的数量已经从制度上得到限制。比如,根据清朝的法典制度,规定皇宫的宫门为“朱非金钉,纵横九个”,因为九为阳数,数量极高,9981个门钉最能体现皇帝的尊严,亲王府的门钉降为“纵横九个”,太子以下数量递减。明朝虽然没有这样的具体规定,但是待遇还是有条不紊的,视等级而定。这样看来,门钉的作用似乎和今天军官肩章上的星星差不多。是等级的标志,不能含糊。奇怪的是,有一个例外:故宫东华门居然少了一排门钉,每扇门都是8972个,而且这是唯一的例外。这令人费解。皇帝主动放弃一排代表身份的门钉是什么用意?

大概十年前,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关于这个的讨论,我还记得其中的两次。一个是东华门的门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尺寸略大。由此推断,那些年一定有不少门钉被放大了。如果还是用九排的话,会比较挤,去掉一排会比较舒服。这其实是用百姓的思维来解释皇室事务。封建社会为了一个头衔可以拼个你死我活,何况是代表等级的门钉?就这样,拆塔和翻修佛阁花了不少钱。所以这句话要反过来说:因为设计要求少一排,为了避免稀疏,特意把这些门钉的尺寸做得大一些。

还有一种说法是,皇族成员死后,棺材和卤书都出了东华门,所以门钉不可能是杨,所以去掉了一排。但也有人考证,棺材是根据记载从西华门运出的,皇帝外出巡视时也去过东华门。不能认为东华门只举行了葬礼,所以这个说法很难成立。总之讨论的结果还是没有定论,这一排门钉也成了一个谜。刘伯温“偷”了故宫吗?

我曾经听故宫博物院的一个早期员工解释过这个现象,这个员工是从前宫里的太监那里听来的。都说刘伯温建了北京(其实刘伯温从来没有参与过北京和故宫的建设。到永乐十五年紫禁城建成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因为刘伯温很有传奇色彩,明初很多重要事件都与他有关。不管姓什么人,都是指北京和故宫的设计者。他声称偷了天宫的图样来建造紫禁城。为了表示对天帝的尊敬,他不得不拔掉一排门钉,以示人间帝王和天上玉帝的区别。这位读者说,人们在讨论问题。你不是在讲故事吗?我说,谁能说答案不是故事?当时故宫的设计者用如此庄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其政治意图显而易见:即强化民众对皇帝所谓“天子”半神身份的认识。

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从民俗入手。原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隐喻文化,即用谐音或其他表现形式赋予事物特定的意义。对隐喻文化解释得最精辟的是侯先生,他称之为“修辞学”。例如,苹果和马鞍被用来表示“和平”。有的时候不用谐音,比如给新生儿戴上金锁锁住他的生命以免英年早逝等等。皇帝不能免俗,百看不厌。所以中国的古建筑,包括宫殿建筑,处处都有隐喻文化的痕迹。如果说封建统治者玩腻了东西,大概也是一种玩法吧。故宫有多少故事?

古建筑中隐喻文化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故宫的金水河方向,在武英殿、太和殿、文华殿东侧形成三个拱门,三组金水桥就像弓上的箭,寓意“坐北朝南”。无独有偶,颐和园东宫外的御河也是弓背形。虽然不指向南方,但还是有震慑外界的意图。

另一个例子是紫禁城,它的名字取自魏紫杏园。

魏紫星墙指的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座。古人认为魏紫星苑是天帝的居所,星星守护着它。因此,自汉代以来,这座宫殿常被称为魏紫。为了佐证这个说法,故宫有七个红金屋顶(五峰塔四个,中和殿、交泰殿、秦安殿各一个),类似北斗七星。这里有七颗星星,谁能说它不是天上的宫殿?

故宫里有很多消防用的太平缸。这些缸本来是镀金的,也叫金缸,和“金刚”的声音很和谐。而它的数字不是四就是八,意思就是四个大金刚或者八个大金刚。据说这些缸如果放在正殿前后,方便取水灭火,但在故宫(颐和园除外),为了取“壮”的谐音,大多放在墙边。庙前陈设有青铜鹤、龟,除了象征长寿还有另一层含义。鹤这个词在老北京方言中读作“好”,而龟这个词在过去通常被称为“恒”。合起来就是“浩恒”(这个词今天不常用),正好和“强”相反。故宫御花园里有一个石圈,用一个大铁笼罩着。上面养了鹰,下面养了熊,为的是取谐音“英雄”。

故宫的主色调是红色和黄色,据说是出于对五行的考虑,以示对皇帝的尊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收藏《四Ku全书》的文远馆用的是黑色琉璃瓦,紫禁城外的皇家储物场所都用的是黑色琉璃瓦。因为书忌火,根据五行,黑色属水,意思是灭火。对北京城门和城墙的另一种解读

故宫之外,再说说北京。众所周知,北京的城门是三头六臂的哪吒。北京城墙为什么缺少西北角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直有很多解释。我觉得这可能也是隐喻文化的产物吧。中国古代有“天斜西北,地沉东南”的说法。既然天空向西北倾斜,那么在修建城墙的时候避开它,就可以表现出敬天的诚意。

有人估算过,如果把城墙缺角补上,北京内城就类似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也就是它的重心,距离景山万顺阁顶部只有几米。但是,如果按照北京内城缺一角的真实数字来找重心,重心与万春亭之巅重合!也就是说,景山万顺阁不仅是景观制高点,还承担着挑衅北京重心的重任。

北京的平面分布基本上是轴对称的,它的对称轴今天叫做中轴线。曾经有一个埋在正阳门前的石马,一个埋在地安门前的石鼠,孤立起来很难理解,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就有故事了:鼠为子,马为午,竟然是北京子午线和北京中轴线的地标。如果只是两个普通的石桩,可以认为是一般工程创造的技术标志。如果为了引出“地支”中的子午二字,一定要以作品为代价做出艺术造型,那就把它们算作隐喻文化的作品吧。

东便门以北的墙外,露出了一半。人们一直认为这一定是一块石碑,它已经存在很久了。建墙的时候不方便移动,一半建在墙里。甚至在文革拆城墙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城墙里面什么都没有,城墙外面露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一半。考古学家认为,如果是这样,西便门外应该还有另一半,而且是在预期的对称位置发现的。龙有九种,各种个体,乐于负重。按照中国古代的理解,地球是靠重量承载的。那么这个例子的寓意是,北京的城墙体系是建立在巨大的脊背上的,这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一致的,是会稳固的。

以上例子都是官方的玩法,至于隐喻文化在民间的存在,有很多种花样。因为离门钉比较远,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