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雷达的历史是怎样的?
相控阵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出现了。1937年,美国首先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研制出两种实用的舰载相控阵雷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先后研制装备了几种相控阵雷达,多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如美国的AN/FPS-46、AN/FPS-85、MAR和MSR,前苏联的“鸡舍”和“狗窝”。这些都是固定式大型相控阵雷达,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采用固定式平面阵列天线,尺寸大,辐射功率高,作用距离远。其中以美国的AN/FPS-85和前苏联的“狗窝”最为典型。
70年代,相控阵雷达迅速发展。除了美国和苏联,还有许多国家研制并装备了相控阵雷达,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瑞典。最典型的有:美国的AN/TPN-25,AN/TPQ-37和GE-592,英国的AR-3D,法国的AN/TPN-25,日本的NPM-510和J/NPQ-P7,意大利和德国的RAT-31S。这一时期的相控阵雷达具有机动性高、天线小型化、天线扫描系统多样化、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80年代,相控阵雷达因其许多独特的优点而得到进一步应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广泛应用于已经装备和正在研制的新一代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成为第三代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标志。从而大大提高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战争武器的特点,相控阵雷达的制造和研究上了一层楼。
相控阵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