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的问祖散文
今天,在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杨芬村的旷野上,、小李、顺、君四位先人的墓碑巍然耸立。小李祖墓碑上对称雕有两条龙,栩栩如生。龙口下的“王富山”四个大字,虽然有些模糊,却能清晰辨认。
20xx年5月2日,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悠久的“浮山王家”家族几百年来自强不息的风风雨雨和成就;展现福山始祖后代王健名满华夏、名扬天下的光辉形象;赞美“大磨坊之王”王伦、王新祖在人生道路上,共赴时艰、同舟共济、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我和景大叔叔、沈蓉梅阿姨、弟弟白哲一起开车去烟台。
跑了一天,直到下午6点多才到达烟台,民族的国风大叔热情的招待了我。本来第二天想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福山看看,没想到京大大叔有急事,需要连夜返回。国风叔只好给我们寄了一份刘著王家的家世记录,是他父亲王生智在5月5日记录的,1998。我们还把《太原王源流》这本书和电子文稿拷到了叔叔的电脑上,匆匆道别,心里留下了一缕深深的遗憾。
到家后,我仔细阅读了那份王的家庭记录。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春二月,已85岁高龄的萧宾祖第九、第十(浮山县志中也有丁仁、齐的记载),以及整理出版的王家谱中发现,对于迁居中国的祖先,也有孝、孝的记载。也有很多人传播孝这个词,包括孝、孝、孝、孝、孝、孝、孝、孝。王隆兴《祖先源流考》记载:“洪武年间,我始祖的同代人王孝忠、王孝礼奉命迁居馆陶县。我家谱的记载与明史吻合。他是孝孝的后代。他在清朝康熙年间任命了自己的亲戚,然后受福山指使的张凤珍带着谱去弗莱寻祖。从馆陶搬到福山的不是我王。“这种记载正好与我们的《太原王家谱》相吻合。
可见,我们馆陶的和烟台福山的王,是六百年前的某一家,感情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而,小斌、萧中和小李子之间的关系无法考证。
20xx 65438+10月4日,为了搞清楚这个链条的关系,国风大叔不辞辛苦从山东烟台一路开车来到河北林西。我和景大叔叔陪着郭峰叔叔去了山东临清阎店镇王集村和八岔路镇杨芬村,和族人交流信息,祭奠了、孝里、顺、君四位祖先的坟墓,尽管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没能弄清这一链条的关系,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和国风叔叔心中的一个结,久久不能释怀。
20xx年5月1日,景大叔叔在姑姑沈荣梅病重无法再独自行走的情况下,固执地让三女儿婷婷和女婿张桂涛第二次陪他去了山东烟台。国风叔叔还是很好客的。第二天早饭后,国风叔叔亲自开车,陪我们去了福山。
福山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距今约6.5438亿年前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浮山也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境内有邱家庄、臧家、东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6000多年。1983年烟台撤区改市,浮山县改称浮山区,至今未变。
通过国峰叔的联系,我们认识了浮山派的梁叔。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大武村。大屋村靠近公路,交通便利。村子边上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刻着两个白色的大字“大武”。据悉,石碑背面的村名来历有误。
《刘著王氏家族志》第八篇《祖源考》中记载:“大屋村王氏第一代王洪道,第二代‘范’字,名为孝,其后‘范’字、‘成’字,传至十九世纪。可以看出,村里的‘范’字,一开始和我们村是一样的,只是代次有区别。他的第二代和我的第一代是同一代人。”
大屋村好像没有一个宗族的族谱是流传下来的,没有办法和我们一起延续这个王兴。但站在通往大武村的路上,我还是感到亲切,于是我和井大大叔分别在标有“大武”的石碑前合影。
然后,我们来到遗址,这里没有王家的人居住,成了五环彩瓦厂。
国风叔详细介绍:“王家轩在门楼村后面。祖屋据说有百亩,后面有个大屋村。而且大屋村的名字也是我家取的。1739,住在大屋村的人都是我们自己人。现在,门楼村距离托蒂大约一英里,距离大屋村大约三英里。我也去过大屋村。据我父亲说,我和贾亮叔叔也见过几个老人。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说他小时候在大厅里看到一个祖先的画像,红胡子。二祖王小四在族谱里见过,始祖王宏道。我分析王小四是王顺的爸爸。始祖找不到,就弄个王鸿道来代替。1753年,王琦续家谱时,也说大屋村属于九甲。当时樊勇和我的九祖是同一代人,所有的大人物都和王琦是同一代人。我的第十个祖先,当时门房叫刘佳,接受这个词的人是我第十个祖先的同时代人,接受Valle这个词的人是我第十个祖先的同时代人。所以,当时住在门楼村和大屋村的都是我王家的人。现在,门楼村找不到我王家了,但大吴村还是能找到我王家的。下次来的时候,我们去大屋村和一些老人聊聊天。我家从六祖开始就搬到了朱六王村,但土地一直是我家分支管理。解放后,坟墓被铲平了,我们科也长出了粮食。朱刘旺村距离墓地约6里。我想我的分支是王小四的后代,他住在大屋村,或者他的小儿子住在大屋村。我一直在找大屋村的族谱。等我查出大屋村族谱第三祖是谁,一切就明白了。”
我激动地说:“我期待着有机会再次来到浮山,向我们的祖先讨教,我更期待着我们的血统得以传承,向世人揭示的那一天。”
站在王嘉遗址的空地上,我们的四个叔叔和侄子拍了一张“全家福”。
离开王家驹遗址,我们直接插入门楼村的最深处。这里只有一条大街,其余都是窄巷。较宽的巷子只能容纳一辆车,较窄的巷子只能供行人使用。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墙壁脱落,屋顶坍塌,没有人住。有的老房子有人居住,过年时在门框上贴“幸福美满家,平安吉祥”;“财源滚滚,鸿运当头”的对联依旧红彤彤的。有些主持人看到我们在小街口拍照很惊讶,就问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笑着问祖先。当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中没有一个是王兴人,这不免在我心中滋生一种寒冷的感觉。
凝视着古老的房屋,我的思绪回到了700多年前:我的第一个祖先王建,最初生活在莱阳,在元朝时只有8岁,以避免溺水。元朝时,他带着祖母赵和母亲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戚,离开了家乡。他从莱阳走到浮山县,十几天后到了,去找他叔叔。尽管亲戚们已经几十年没有联系了,我的祖父母也已经去世20年了,但我祖父母的叔叔王宏远仍然给我提供食物和衣服。住了几天,我至少看望了我的爷爷奶奶孙光祖。我70岁的祖父母称她的孩子为裴,说:“我们是近亲,所以我们应该认识他们。”结果孙公和王公互相帮助,母子隐居。两年,我的祖母赵去世了,建祖在浮山县长大。20岁的时候,我跟表哥孙培学工业。升到弱冠的时候,慢慢积累了积蓄,设法买了农家乐,家里稍微富裕了一些。经表妹孙佩介绍,我娶了浮山县门楼村居民林英的女儿(祖上原是金巡抚,但因晋朝内乱,林英不肯接班,隐居浮山村,有三百亩地,家境稍富裕),后被丈夫收养。王伦和王信的祖先代代相传,至今仍住在门楼村。
“你看,友明,这里快要塌的老房子是我们老祖宗住过的吗?”京大大叔的问题打断了我的思路。
我认真的说:“可能吧。”
1924中的王氏宗谱记载:“大年王祖籍住门楼村,原离勾塔村很近,差三里。”2007年《太原王氏族谱》第一卷记载:“门楼村与勾塔村相隔三里,王公(宏远)在前村,我王住在后村。”《刘著王氏家志》第五节“祖源考”记载:“据大吴王华民回忆,原族谱也有‘大、莱阳迁苟塔村’等记载。这也是祖居门楼村历史悠久的见证。”家谱记载如此一致,可见祖籍门楼村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Gouta村呢?这个村的名字没有查到,浮山县志也没有记载。国峰叔说:“我叔分析过,勾塔村不是门楼村,而是王哥庄,离门楼村不到3里地。”从这点分析,王哥庄应该是王宏远的住处。1958门楼水库修建时,37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分为两个王哥庄村。
那么,Gouta村在哪里呢?在郭峰叔叔和贾亮叔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山东烟台福山银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站在宽阔的大坝上,国风大叔指着远处的一片水域说,那是沟塔村的遗址。然后回头看看三里外的门楼村。距离是对的,但村名还是个谜。不管Gouta村是否存在,我现在站在祖籍的这片热土上,还是觉得特别激动和兴奋。我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坝下独自留下了一张背对着沟塔村遗址的照片,然后在面向门楼村方向的坝上背对着沟塔村遗址和老王家的三个叔叔合影。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形象与祖先生活的土地融为一体。
从苟塔村废墟回来的路上,经过门楼村时,我特意停下车,在“欢迎来到门楼村”的牌子前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当我走出门楼村的边界时,我突然有一种难以离开故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