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指挥部的人员有哪些?

5月5日,1952,包括52师、155团、炮兵营和1800藏族民工在内的驻拉萨第18军部队,开始修建拉萨向东的康藏公路。

1953+10月,西藏军区和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筑路委员会,由军区政委谭冠三任主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青格勒、军区参谋长李珏、军区政治部主任刘振国任副主任,负责领导西线筑路工作。

公路建设委员会下设公路建设指挥部,由苏同庆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吞巴坎琼分别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李传恩、杨军、程培昭先后任政委。

再往下是筑路指挥部,按三个施工段,下设三个分指挥部,分别由张明、王乐妍、潘汝阳任指挥长,王乐妍之后是曹世炎。藏族地方政府官员夏江索巴、洛珠朗杰、玛雅分别担任副指挥。

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也抽调了部分干部到总部。

4月20日,1953,西南公路工程局第一建设局迁至太昭。主任是程培昭,总工程师是谢元默。第一建设局属于西藏军区领导,由李珏参谋长负责。

部队在西线修路,最困难最危险的工程就是攻克敏拉山。

敏拉是连接拉萨和康藏公路西部的最后一座山,其山口海拔4976米。山上到处都是悬崖和岩石,夏天还有雪花。尤其是皮康崖,有着几十米高的陡壁如刀,下面是杨妮河,激流如雷咆哮。

部队听到有人说:那是一个山羊爬不上去的悬崖,只有一个神才能在那里修路。甚至有人说高速公路侵犯了圣山,永远不会修了。

毫不夸张地概括部队在那里修路的辛苦。

有一次,部队37顶帐篷被大雪压了一夜。

部队粮食不够,只好拿出四分之一的人员挖野菜,每人每天靠两三斤野菜维持体力。

军队里各种物资都非常匮乏。没有脸盆,他们就在地上挖一个洞,盖上防水布,往里面倒水洗脸。

从8月到9月,军民并肩作战30多个昼夜,终于在敏拉山上修成了路。

早在1953年初,原西藏地方政府就从工部、山南、塔博、日喀则、拉萨等地动员了4万多名民工参与康藏公路建设。

今年5月,西藏地方政府派遣西藏民工到拉萨以东约50公里的莫拉附近,参加修建康藏公路的部队。

这些民工大部分是由西藏地方政府派遣的乌拉,这是旧西藏的一种无薪仆人制度。可以说,他们是以农奴和奴隶的身份来的,他们都是遭受压迫和剥削的人。

这么多藏族民工参加西线修路也有特殊困难。这里远离后方,道路不通,补给非常紧张。为了满足他们生产、生活和医疗的需要,西藏军区专门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土石方工具,并调配了帐篷、卫生人员、药品和医疗设备。

西藏贸易公司还在筑路工地设立了一个供应民族用品的点。

藏族农民工来自四面八方,很多人不习惯集体生活,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

首先,在总部的统一领导下,将他们编成班和队,每20到30人一个班,几个班一个队。

西藏的民工拿着工资参加道路建设。平均下来,每个人每月能拿到80元(银)左右。农民工拿工资,多到自己都不敢相信。

藏族民工双手颤抖,热泪盈眶,有的甚至跪了下来。他们世世代代为政府、寺庙、贵族三大领主服务,从未收过半文钱以上。

6月1953,10,全国各地的筑路工人都回去秋收了。其中有一支藏族队伍,由一些没有土地的人组成。他们自愿要求留在工地继续工作。

西线公路建设指挥部同意了,派了一个解放军去带队,并请格桑杨刚当翻译。这支队伍的领队是格桑·朗杰,他曾经是色拉寺的喇嘛。

从此,这支队伍被正式命名为西藏志愿民工队。队伍中有男工人38人,女工人12人。

因为西藏志愿民工队是自愿留下来修路的,是独立的队伍,和各个学校的民工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1953结束时,指挥部要求西藏志愿民工队队员回拉萨发展队员。

队员们在热木期附近的一些破旧帐篷里,发现了很多可怜的藏民在乞讨。

当这些贫穷的藏民听说他们要建一条公路时,他们都报名参加了。一些在拉萨做苦力的劳工和从母亲家里逃出来的仆人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西藏民工队伍。

西藏志愿民工队一下子发展到500多人,组织成四排,嘎玛、拉巴、米玛、扎西为排长。

西藏志愿民工队成立后,首先在拉萨至德庆宗修建涵洞。

1953秋收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藏族民工自觉返乡参加筑路工程。

因为藏族民工没有修过路,不知道怎么修路,总部就派了相当一部分解放军战士来照顾和带领他们。

藏族人与解放军一起生活和工作是前所未有的。建设的过程恰恰是他们认识和了解解放军的过程,也是彼此建立深厚感情的过程。

同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深刻的民族隔阂,藏族人对解放军也缺乏了解,语言不通。再加上坏人的造谣,很容易产生误解和怀疑。比如有的士兵帮他们泡茶,他们不但不答应,甚至还护着壶,怕士兵给他们的壶下毒。

战士们用真挚的爱和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对他们的友好:看到藏民累了,马上让他们休息。

战士们看到藏鞋破了,就找来皮子补。

战士们发现藏民口渴,就去烧水给他们喝。

知道藏民没有酥油吃,战士们就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买酥油。

当战士们发现藏民中有谁生病了,他们立即叫来卫生人员进行治疗,有的甚至把病人抬到卫生队日夜守护。

下雨了,战士们把雨衣披在藏衣和耙子上。

战士们发现藏器不够用,还为他们补了不少背仗。

战士们怕藏人睡觉淋湿,就给他们搭起高床,在上面铺上树枝。

部队知道有藏民要念经,就让他们早点下班。

军队本来定了一个转移工地的时间,但是藏人打了占卜后认为不合适,军队就改了日期。

7月,西线的工地也遭受了洪水袭击。一些藏族民工被洪水淹没,甚至连游泳都不会的战士跳入激流中营救。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真心到了,一石打开”。藏民不仅消除了对解放军的误解,也加深了对解放军的了解。双方建立的亲密感情与日俱增。

1954春节前,指挥部将藏族志愿民工转移到敏拉东侧的鹿马岭伐木。

7月,西藏志愿民工队赴工布江达与汉族技术队合作修桥。

后来在1954、12年初,西藏志愿民工返回拉萨,在拉萨桥址河滩上修路打桩。

当康藏公路即将通车时,西藏志愿者民工队负责修建通车仪式场地和主席台。

前地方政府官员在散布* * *产党和解放军不准信教的谣言。大部分藏民都是信教的,大家都很害怕,负担很大。

直到西藏志愿民工队修建了庆祝康藏公路通车的场地,藏民才丢掉了这个包袱。

当时场馆的施工现场附近有一个玛尼桩,是拉萨最大的玛尼桩,叫马松都崩。每天都有很多藏民给玛尼堆磕头,围着玛尼堆转。

藏族志愿者民工为了省点活,偷偷搬运了梅森杜的石头来修场地。

一天,中央驻藏代表张路过工地,正巧碰到西藏志愿民工队来拆马森杜的石头。

张见此情景,立即叫来藏族义务民工队的汉族队长,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要求他们恢复玛尼堆。

通过这一事件,藏族民工确信解放军尊重藏族人的宗教信仰。

工程结束后,藏族民工要回到家乡,战士们会替他们搬运行李,送得越远越好,说再见。

藏族民工就更离不开军人了。俗话说的好,千里送君子有别。当他们不得不说再见时,他们都流下了眼泪。

这些泪水是如此的炽热,以至于它们迅速融化了过去冻结在汉藏军民之间的坚冰,迎接西藏暖春的到来。

在西线,西藏农民工参与道路建设意义重大。正如154团团长齐金武所说:数万名西藏农民工一起劳动,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对帝国主义一贯挑衅的极大抵抗。

1954年,9000多名藏族民工参与了康藏公路西段的建设。* * *修建道路150km,修建涵洞57座。

一些藏族民工还参加了大型桥梁的伐木和材料准备工作。藏族民工在公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军工技术人员的领导和指导下,他们创造了担架倾倒、双线滑土、烧水、爆破石等数十种新的操作方法,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线的军民,从拉萨到巴河,完成了323公里的修路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