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自杀的故事是怎样的?
虽然李贽天生“反骨”,对传统经学有着天然的厌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士人,他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举入仕。嘉靖二十八年(1549),李治考入全州付雪。三十一年(1552),二十六岁。三年后,他开始了他的仕途。此后,他在当地为官20余年,从* * *市县到姚安知府。最终在万历八年(1580)弃官定居湖北黄安,不久迁居麻城龙湖,从此开始了余生的求学、写作和讲学。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本名守仁,本名伯安)(称“王雪”或“薛鑫”)所倡导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尤为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明学发展出了许多流派。以明代儒学为例,有所谓“浙中王门”、“河右王门”、“南王门”、“北王门”等等。在各流派中,有的坚持师说,如江西的“江油王门”,以邹首义、罗洪宪、聂豹为代表;有些人发展了王雪的思想,甚至走到了王雪的对立面,如以严和梁汝元为代表的左翼。也有一些人接受了王雪的影响,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如王根的“泰州学派”,梁汝元、罗汝芳等人也是“泰州学派”的追随者。
李贽中年后接受王阳明学说,曾拜王艮之子知望为师,并受王绩、罗汝芳等人影响。后来潜心学佛,受到禅宗唯心主义的影响。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教养,特别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能够突破王雪和佛教的羁绊,在反对虚伪和批判传统封建思想的斗争中,提出和阐述了自己具有时代特征和启蒙意义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他从官场隐退,定居龙湖后,“每天闭门读书”,“寒气不绝,暑气不绝,黑夜不绝”,寻找批判虚伪和传统观念的利器,终于写出了大量的批判作品。当时封建守卫者视之为“异端”,李贽本人也视之为“异端”,并说:“如今世俗之士,一切伪学,都视自己为异端,我说不如为异端,免得徒增我名。”为了表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异端”分子,写下了《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名著。
《焚书》和《续焚书》是当时李贽与道家君子的论辩文集。焚书“逐节发明《论语》《孟子》”,也就是说,要把《论语》《孟子》中的纰漏、谬误一一揭露出来。从汉代的尊儒到宋代的朱注四书,《论语》《孟子》在常人心目中不亚于圣物,谁能动之!李贽此举着实让那些视孔子为圣人的封建卫士们自掘祖坟。李志也知道,他的书里充满了“气话,无非是普通的套话”。“他说的和现代学者很有关系。如果他患了他的慢性病,他会想杀了我,所以他想烧了它,所以他说了就可以抛弃它,他不能留下来。”于是他把它命名为“焚书”。
《藏书》是李贽重新评价战国至元朝灭亡八百多年间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著作,《续书》是明代历史人物评论集。在这两本书里,他大张旗鼓,认为历来被封建卫道士推崇和崇拜的圣贤只是“徒有虚名,实则无聊”,现在又要“颠倒千代人的是非”。因为我的观点是“天下不和人合”,只能“藏来世”,所以命名为“藏书”。
宋明以来,理学家把孔子的言论当作神圣的教条,统治者则以四书五经作为赏罚的标准。李志大胆指出:孔子的是非不能是非!“昔三代我不管,三代之后,汉唐宋是也。中间几千年也没有错?他有什么问题吗?贤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闻是非。但是,交给对错的人就安全了!夫权之争也像年代一样,昼夜更迭。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也不是后天。虽然孔子复活了,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可以决定是奖励他还是惩罚他。”他痛斥对孔子的盲目尊崇,鄙视对六经的迷信。他认为六经不过是忠臣对统治者的恭维,而《伦》、《孟》不过是孔孟弟子的残缺笔记,不足以作为依据,更谈不上“终极之论”。
新儒家整天喋喋不休,强调要“去人欲,存天理”,认为“天理”高于一切。李贽说:“穿衣吃饭是人际关系的物理学。除了穿衣吃饭,没有温饱。”就像穿衣吃饭是禅一样,他主张要摆脱空洞的推理,还原人的原始欲望,使人以“童心”的再现成为“真正的人”“童心,真的。如果童心不可或缺,真诚也是不可或缺的。童心者,绝假天真,初念之初心也。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真诚;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心,你就失去了你真正的人。人非真,不再有始。”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二十多年的官场经历使他对游走于官场的道家官僚有着透彻的了解。他指责道教徒“阳为道,阴为财;穿着高雅,举止猪狗不如”,嘲笑他们是一群没有才华,没有学问,没有知识的傻瓜。他们只能墨守成规,卑躬屈膝。
对于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点,李贽也有很多令人震惊的理论。理学家说:“饿死是小事,不名誉是大事。”他说寡妇可以再嫁;《卫报》说卓文君是个“荡妇”,他称赞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结合是“好夫妻的好选择”,合乎自然。历史学家说武则天篡权,他佩服武氏以一个女人统治天下,是一个伟大的女强人。统治者把人民的绝望视为“大逆不道”,却又说官政腐败“使英雄感到委屈,英雄感到无奈,直驱也是贼”,是“官逼民逆”,人民不得不逆;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女人永远是女人。他说:“说人有男有女没问题,看男女就不行了?”意思是你看得见长短,男人的看法有多长,女人的看法就有多短。怎么会呢?"
在封建时代后期,李贽的呐喊给思想界带来了一线曙光。同时,他明目张胆的越轨行为也让理学家愤怒,让统治者闻风丧胆。他们围攻李治,对他进行政治迫害,说他“疯狂鲁莽”,指责他“竟敢主张混乱,误导世人,诽谤人民”。万历三十六年(1602),皇帝亲自下诏逮捕李治。76岁时,李志用剃刀割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治死后,他的“异端”思想仍然为统治者所忌惮。从明朝到清朝,统治者总是试图禁止他的作品。好在李治死后“功名大增,书亦流传”,这大概是统治者和理学家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