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祖居沈阳城是长安寺的故事吗?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而关于他的关外祖籍的讨论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已经形成了“丰润说”“辽阳说”和“铁岭说”,但迄今为止在学术上仍然是一段悬而未决的公案。

..曹雪芹雕像

近年来,红学家们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的重修长安寺碑上发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先人——曹辅、曹铭的名字,从而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曹雪芹的关外祖籍问题又有了新发现,形成了“沈阳说”。于是,沈阳的长安寺又成为了红学家们注意的“焦点”。

长安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是沈阳市著名的古刹之一。相传建于唐代,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之说。从寺内碑文来看,明永乐七年、天顺二年、成化二十三年均曾重修,清代又多次修缮。长安寺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余平方米。自南向北有山门三间,山门内有东西配殿、钟鼓二楼,北面正中央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小式硬山造,灰瓦顶,殿内露明造。天王殿两侧有一砖墙与二进院相隔,从角门进入,便是二进院落。

..长安寺正门

紧接天王殿后壁建有戏楼一座,两檐相连成为一体,戏楼小于天王殿的面阔,呈正方形一大间,屋顶灰瓦。天王殿和拜殿东西两侧与东西配殿的空间建有回廊四座,把二进院内的建筑连通一起,颇具特色。与戏楼相对正北为长安寺的主要建筑——拜殿和大殿。

大殿为单檐歇山式结构,灰瓦顶,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檩枋均有彩画,殿内露明造。紧接大殿前檐建有拜殿,为券棚屋顶,灰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檩枋上亦有彩画。殿内露明造。东西两侧上嵌有道光时期重修碑记两方。在拜殿东西角门两侧竖立石碑四甬。拜殿前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各五间,均为硬山前廊式,券棚屋顶,灰瓦,三进院内的主要建筑是后殿。为单檐歇山造,灰瓦,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露明造,檩枋均有彩画。后殿前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各三间,硬山前廊式,券棚屋顶,灰瓦。后殿西北角建有方丈室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长安寺碑

长安寺内***存有明、清碑刻六甬,其中以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该碑今已移至沈阳故宫)为最早,碑文不仅记述了重修长安寺的历史,还提到明天顺二年(1458年)沈阳中卫指挥曹辅,碑阴又有成化二十三年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的衔名。经考证,曹辅、曹铭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上世族祖,且曹家子孙均依次袭承世职,于沈阳居住二百多年。这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又一件极其重要的碑刻史料。

在民间,长安寺流传最广的是“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或“长安寺大于沈阳城”的传说。长安寺位于沈阳城钟楼以北,大北城门内靠东边的一个小巷里,就在现在盛京饭店大楼的后身。但长安寺的山门却建在浑河岸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到了沈阳,发现这里风水很好,遂决定在此处修建一所寺院,并起名“长安寺”,寓意大唐“国运昌盛,长治久安”,并派大将尉迟恭为这庙的总监。

..尉迟恭像

一天,尉迟恭来到工地,监工正在向他请示修建山门的地方,忽然飞马传来唐太宗的圣旨,命尉迟恭马上救驾。尉迟恭上马疾驰而去。那个监工一见,着急起来,这山门究竟建在哪儿呀?不问个水落石出,工程就要耽误了。于是,他也飞身上马追去。并大声喊道:“尉迟恭将军!这山门究竟建在哪儿呀?”尉迟恭回头一看,才想起来,山门怎么建还没有安排呢!于是用马鞭向浑河北岸一指,就急急忙忙赶路去了。

那位监工只看见他用马鞭一指北岸,以为尉迟恭将军是让他把山门建在浑河北岸呢。尽管觉得建在北岸离长安寺实在是太远了些,可谁敢违抗?于是,他只好领着工匠们在浑河北岸建起了山门。这个山门离长安寺足足有十五里路呢。这样一来,长安寺虽然巍峨壮丽,可是谁也见不到山门。后来,随着这个地方的逐渐发展,在山门和大殿之间,一座沈阳城就建立起来了,这就形成了“寺在城里,城在寺中”的独特格局了。

长安古刹历尽沧桑,数经兵燹,损毁惨重。沈阳解放后,经陆续对古刹修复,长安寺于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长安寺虽然渐渐地无人知晓,但因为长安寺的存在,位于沈河区东北部,西起朝阳街,东至东顺城内的一条街已经被命名为“长安寺巷”,它会提醒人们“长安寺先于沈阳城”的故事。

..长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