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桥和文鼎桥的历史文化
无定桥始建于南宋惜春年间,称“嘉瑞浮桥”,又称上浮桥,与朱雀桥(下浮桥)相对。南宋第二年(公元1261),马光祖重修。明初改名无定桥,意为“文能使国家昌盛,能使国家安定”。这个名字呼应了文德桥,通常被称为武文第二大桥。明代,毗邻老院,街巷环绕,风景秀丽,纨绔子弟络绎不绝,是著名古城的闹市。1999拓宽道路时加宽了桥身,古桥犹存。文德桥
这座桥原是六朝金陵二十四行之一。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成为木桥,万历二十六年由钱鸿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以德示天下”之意。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重建木桥。1987,改为汉白玉桥护栏,青石桥桥面。因为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月亮都在接近子午线,桥的影子把河中的月亮分成两半。这时,人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桥下有两个“半月”,称为“文德分月”;站在没有影子的地方,就是“带头月”的奇观。这一天桥上人山人海,赏月人经常会把桥栏杆弄断掉在水里,于是又有了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
文远大桥
秦淮区美景黄冠元,安徽贵池人,明初原住东十八街。他在省考、公考、宫考中均得第一名,被称为“三元纪”。王艳·朱迪被大肆杀害后,黄冠据理反对。其妻被俘后逃脱,在怀清桥秦淮河上跳河自杀。黄冠闻讯后,在贵池朝金陵方向的江中投河自尽。后来,为了纪念黄冠,在他的故居修建了黄公庙。这里建了一座木桥,取名黄公桥。民国20年(1931),多次重建修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可直达白鹭岛,故改名为“白鹭桥”。1986对该桥进行了整修,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在桥上发现了一块《黄文珍公传》石碑,证实该桥古名确为“黄公桥”。1997期间,有学者提出,桥北岸是儒家思想和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改名为“文远桥”。
郑文大桥
这座桥往西二十米,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康熙二年(1663),木桥改建为石桥。民国时期,栎社大桥损毁严重,被拆除,桥墩依然存在。民国十六年(1927),在栎社华侨东侧修建铁路桥。1958年,贯穿市区的铁路被拆除,这座铁路桥被改为人行桥,命名为郑文桥,寓意“孔庙儒家内涵,金陵文化中科举正统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