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唐卡都是艺术家的心意!
唐卡,在藏语中,意思是可以展开观看的布和丝绸的卷轴画。
为西藏人民设计和创造了西藏最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唐卡是一种可移动的神像,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便于悬挂和收藏,可以随时随地观赏和供奉,适应了高原游牧生活和交通极其不便的特殊生活环境。
唐卡最早出现在7世纪上半叶。在藏族史料中记载,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个“班甸拉姆”神像。班地兰在汉族也俗称吉祥女神。后来,这幅唐卡被一位活佛藏在班迪安拉姆雕像的腹部。
班迪安拉姆是藏传佛教八大法神中唯一的女性护法,拉萨、大昭寺护法,妇女儿童保护神。由此可见,唐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但真正开始并被广泛采用是在明代。
唐卡内容丰富,有佛像、菩萨像、神灵、会说话的地图、教学人物、历史人物、宗教寺庙、教义、风俗、医药、民间传说、佛教故事、神话、寓言、重大事件等。整体上宗教特色浓厚,反映宗教内容的卷轴占80%以上。
唐宋时期的古唐卡很少见。萨迦寺有一幅名为桑洁东夏的唐卡,上面绘有35尊佛像。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同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十分相似。推测可能是吐蕃时期的唐卡。布达拉宫保存了三幅当代绘画。
唐卡虽然受宗教题材的限制,内容也差不多,但制作时并不是以一个模式为基础。同一个题材被不同的艺术家创作过,在形式和构图上是不一样的。
唐卡的构图必须严谨、对称、丰满、实用、生动多样、绚丽多彩,反映社会历史风俗、天文历法和藏医。
绘画唐卡按底色可分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朱红色唐卡、黑色唐卡。唐卡的绘制,一般是在画框和画布准备好之后,经过素描、上墨、上色、晕染、重墨、晕染、烫金、睁眼等过程。线条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奇妙变化是画唐卡的主要技法。
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是独一无二的,其特点是善于用线,效果类似于线描。在这两种形式中,背景色通常是大面积的单色,即金色或黑色,而形状则全部用白色线条勾勒,在背景色和线条的烘托下格外醒目,具有立体的空间效果。线条流畅,自然流畅,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绘制唐卡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过程。第一阶段是开始准备材料。第一步,选择布料;第二步,装框;第三步,打基础;第四步是打磨。一般唐卡都是以亚麻布或者呢子为主,而丝绸最为珍贵。绘画前,用麻线将缎基布边缘穿好,在特制的木架上拉伸。然后用动物脑和高原上的一种细白泥粉混合成糊状,均匀地涂在基布上,消除所有的孔洞,再用贻贝片刮糊,打磨。只有在基布完全干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绘画。先用碳条画出图像的轮廓,一般是从里到外,中间画出主体图像再画出周围的附属部分。
第二阶段是画图:第一步,确定图片的中心点;第二步,画草稿;第三步,勾黑线;第四步,上色(上色步骤:1,绘制唐卡采用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暗后亮;3.先给衣服上色,再给脸上色):第五步,上色双线;第六步,描金;第七步,写一段文字描述,并编号。
画唐卡用的颜料是不透明的矿物质和植物原料,加上一些动物胶和牛胆汁。由于原料配方科学,加上藏区气候干燥,画出来的唐卡即使经过几百年也光亮如新。
第三阶段是里料:第一步是用棉缎包边;第二步,对唐卡的画心进行遮尘护心,在唐卡正面加帘;第三步,安装桅杆;第四步,画芯。
第四阶段是开幕式,唐卡正式开幕。
从质地来说,可以分为布、丝、纸。颜料以金、银、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植物颜料次之。一般来说,唐卡是一个垂直的长方形,中间的图片被称为“龙脉”。这幅画四周用彩色缎子制成,它的红色和黄色的框架被称为彩虹,这是精灵精神的象征。两端加硬木轴,艺术价值高。
为了保护唐卡图片不致陈旧,通常会覆盖一层丝绸窗帘,观看时揭开。窗帘上有两条等长的丝带,藏语叫“陇南”。有些唐卡图片是在下面中间镶有叫做“通九”的红色方缎。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宽度有六七十厘米。最小的只有几十厘米,也没装。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宽的有三四十米。
唐卡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本尊,也就是信徒供养的对象,本尊的上半部分是空界,下半部分是地界,也就是俗称的凡人界。在布局上,有的以单幅画面表现一个主题,有的则以具有藏族特色的锯齿形拼出。大多对称,接近扁平化展开,布局生动不乱。每张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既有单个的,也有几个或几十个相连的故事,比如《释迦牟尼传》。
唐卡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自然科学的注释图,比如布达拉宫收藏的天体运行图,行星场中象征二十天宫的动物图形,都是按照各自的轨道有规律地运行。罗布林卡有一套藏医唐卡,有60多幅图,包括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在西藏,人们称唐卡画家为“拉日巴”,意思是画佛像或神的人。
有一个画家叫多巴扎西杰布,他的两个弟子绵拉顿珠在15世纪中叶创立了绵唐画派。一个叫秦泽秦漠,他开创了秦泽画派。除了这两个学派之外,最著名的是噶玛嘎子学派,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活跃在16世纪下半叶的南卡扎希。
目前,唐卡画派主要包括:
尼泊尔学派:流行于11至13世纪。赤尊公主受到松赞干布的欢迎入藏,并由跟随公主的尼泊尔艺术家带入西藏。它具有尼泊尔极其温暖的色彩的强烈特征,画面中央的主雕像占据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其他合神和家族菩萨排列在周围整齐的小方块中,造型简单,人物简单,重饰感强。
祁刚学派:创始人是雅堆秋干巴活佛,公元13世纪流行于卫藏地区。这个画派吸收了尼泊尔画派的绘画风格,是西藏密宗后期的分治时期的艺术,以愤怒的佛像为特色。身材矮小,头很大。人物画风格自然流畅。装饰细致,笔触细腻,主雕像占据了画面的很大一部分。周围背景空间比较小。背景以红绿蓝为主。
秦泽派:创始人是贡嘎岗堆。秦泽秦漠流行于15世纪中后期。画面中出现了花、青石、重彩、工笔的内容,出现了绿色的山水构图的表现,云上细腻的线条都吸收了汉明的山水风力。
嘎赤派:噶玛嘎赤派的创始人是南洛扎西活佛,16世纪生于雅堆。他是吸收了很多汉风的唐卡,也是当时的宫廷画派。画中的人物完全沉浸在优雅与浪漫之中,比例完美,意境美妙。
勉堂画派:创始人是勉拉顿珠,是15世纪后最有影响力的唐卡画派。由于17世纪瞿英甲措在唐卡绘画中发明了《度量衡经》,他用计量单位绘制唐卡。按照画家自己手指长度的比例来调节佛像,以满足当时对大量佛像唐卡的需求。
唐卡的画法采用单线平绘,形象庄重,体态匀称,舞蹈形式活泼,婀娜多姿,形象生动。如果画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采用鸟瞰透视法,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建筑物的背景,装饰性强。色调或浓烈,或淡雅,或浓郁,或清淡,笔触古朴细腻。
画金钩银是唐卡的一种特殊手法。除了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外,它还喜欢运用局部全金画等各种技法,使画面显得瑰丽夺目。
画唐卡之前,画家要沐浴更衣,焚香祈祷,静下心来,把自己调整到最虔诚的心境。
每一幅唐卡的背后,展现的是画家的心思。